范士海
(航天科工防御技術研究試驗中心,北京 100854)
光電耦合器,簡稱光耦(Optical Coupler)是一種將輸入的電信號轉變為光信號,之后又將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的器件,其輸入端是一個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它將輸入的電信號變為光信號,經過透明的光導介質后,被光電探測器接受,再轉換為電信號,并將轉換后的電信號放大,完成電-光-電的轉換。經過這一轉換過程,輸入、輸出信號實現了單向傳輸與隔離,即輸出端信號對輸入端信號沒有任何干擾。光耦具有工作穩定,傳輸效率高,壽命長等優點。光耦內部輸入端芯片與輸出端芯片相對位置一般有兩種方式,平面結構和上下堆疊結構。由于光耦器件本身的結構特點及應用特性,容易發生一些典型的失效模式,下面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詳細介紹。
光耦輸入級芯片與輸出級芯片之間的有機膠(光導介質)的熱膨脹系數CTE,與芯片及封裝框架的CTE存在較大差異。當器件經歷較大溫度變化時,膠與芯片之間在水平方向上就會產生相對位移,從而產生剪切力。此剪切力作用在芯片鍵合點上,會導致鍵合點拉脫,或將芯片上鍵合點附件的導帶拉斷,下面介紹的案例就屬于此類情況。
案例1
某整機單位在進行試驗時,發現一只某型光電耦合器失效(無輸出)。
在體視鏡下對失效器件進行外觀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用模擬電路綜合測試系統對失效器件進行常溫電性能測試,結果為功能失效。用QT2晶體管圖示儀對失效器件管腳間V-I特性進行測試,結果為:失效器件輸入二極管未見明顯異常;但失效器件電源端口(管腳8)對地端口(管腳5)呈開路特性,屬異常。對失效器件進行X射線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用塑封開帽機將器件啟封,在顯微鏡下觀察輸出級一側內部結構及芯片,發現器件與Vcc端口 (管腳8)相連的內鍵合絲在芯片鍵合點處脫開。器件內部輸出級芯片表面未見明顯擊穿燒毀及其它異常現象(如圖1~3所示)。
圖1 器件內部輸出級一側形貌
圖2 分離的內鍵合點形貌
圖3 輸出級芯片表面整體形貌
顯然器件失效是由于Vcc端口(Pin8)內鍵合點脫開,造成Vcc端口開路造成的。
案例2
某整機單位在進行試驗時,發現一只某型號光耦失效,故障現象為:改變器件第四路輸入(Pin7、8)狀態,輸出端無變化(注:該型號器件具有四路獨立光耦)。
對失效光耦進行外觀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對失效光耦進行常溫電性能測試,結果第一至三路光耦合格,第四路光耦功能失效。用QT2晶體管圖示儀測試各路光耦兩輸入端口間和兩輸出端口間的I-V特性,明顯的異常現象為:第四路光耦兩輸入端口(Pin7、8)間呈開路特性,其它路兩輸入端口間呈二極管特性。
對失效光耦進行X射線檢查,發現第四路光耦輸入級芯片鍵合點與芯片脫開(如圖4箭頭所示),其它未見明顯異常。
圖4 X射線檢查形貌
圖5 第四路光耦輸入級內鍵合點脫開形貌
采用化學方法啟封器件,暴露出內部鍵合及芯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第四路光耦輸入級內鍵合點從芯片上脫開(如圖5所示)。根據以上的測試與觀察,分析得出:光耦失效是由于輸入級芯片鍵合點脫開,導致輸入級二極管開路所致。
以上兩個案例為芯片鍵合點脫開情況,下面的案例為鍵合點邊緣金屬化條斷開的情況。
案例3
某整機所在進行試驗時,發現一只某型快速光電耦合器失效(輸出異常)。
在體視鏡下對失效器件進行外觀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用模擬電路綜合測試系統對失效器件進行常溫電性能測試,結果為功能失效。用QT2晶體管圖示儀對失效器件管腳間I-V特性進行測試,并與委托方提供的參考件進行比對,結果為:失效器件輸入二極管未見明顯異常;但失效器件電源端口(管腳8)對地端口(管腳5)呈開路特性,而合格參考件呈二極管特性。
對失效器件進行X射線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用塑封開帽機將器件啟封,在顯微鏡下觀察輸出級一側內部結構及芯片,器件內部鍵合及芯片表面未見明顯擊穿燒毀及其它異常現象。對輸出級一側內部鍵合絲進行非破壞的鍵合拉力試驗,三根鍵合絲全部合格。
用探針臺對管腳8對應的器件內部電連接情況進行測試,確認器件開路點為管腳8內鍵合點(芯片鍵合點)。用掃描電鏡對管腳8內鍵合點進行觀察,未見明顯異常。用機械方法將管腳8內鍵合點撥開,發現焊盤在靠近金屬導帶一側斷開,大部分焊盤連同鍵合點一起脫開(如圖6所示)。對鍵合點脫開面進行能譜(EDX)分析,發現主要成分為C、O、Al、Si、Au等元素。
因此快速光電耦合器失效是由于器件Vcc端口(Pin8)內鍵合點焊盤與導帶間斷開,造成Vcc端口開路造成的。
光耦輸入級與輸出級之間的有機膠與芯片之間CTE的差異也會導致芯片受到剪切力。另一方面,由于光耦輸入級芯片與輸出級芯片之間的距離,直接影響光耦的兩個重要參數CTR(電流傳輸比)和輸入級與輸出級之間的絕緣電壓VISO。為了保證這兩個參數的一致性,芯片高度必須盡量保持一致,為此芯片粘接的銀漿厚度一般較薄,這樣來保證芯片粘接高度的一致性,受以上兩因素的影響,光耦內部芯片容易出現與基座脫離的故障,下面的案例就屬于此種情況。
案例4
某整機單位在進行試驗時,某功能板工作3~5小時后輸出異常,持續3秒鐘以上,后又能恢復正常,替換某型號光耦后,功能板工作正常。
對失效光耦進行外觀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對失效光耦進行三溫電性能測試,結果均為合格。對失效光耦進行X射線檢查,內部鍵合(鍵合點、弓絲弧度等)未見明顯異常,但發現輸出級芯片與基座間粘接漿料偏少(如圖7箭頭所示)。
圖6 管腳8內鍵合點撥開后形貌
依據失效背景及測試結果,初步確定光耦失效應由內部連接失效導致。故將失效光耦制備剖面試樣,從其側面方向進行研磨。仔細觀察剖面,發現輸出級芯片與基座間粘接漿料較少(如圖8(a)箭頭所示),芯片與基座粘接面存在貫穿裂縫(如圖8(b)箭頭所示),芯片邊緣裂縫明顯(較寬)(如圖8(c)箭頭所示)。根據以上的測試與觀察,分析得出:光耦失效是由于輸出級芯片與基座之間粘接不良,出現貫穿裂縫,導致輸出級三極管C極短時間開路所致。
圖7 X射線檢查形貌
光電耦合器除了輸入、輸出級分別失效外,輸入與輸出級之間傳輸或者絕緣特性也可能失效。下面介紹的案例就屬于這種情況。
案例5
某整機所在本所進行試驗時,發現1只某型號光耦初級與次級間絕緣電阻下降(管腳1與管腳3間電阻為0.9 Ω)。
對失效光耦外觀進行檢查,器件表面有三防漆,其它未見明顯異常。
常溫下,用數字萬用表對器件管腳1與管腳3間電阻進行測試,結果為0.5 Ω;用超聲波清洗的方法去除器件表面的三防漆后,測試管腳1與管腳3間電阻,變為9.2 Ω,說明失效現象不穩定。
對器件進行X射線檢查,未見明顯異常。X射線檢查只看到了光發射芯片鍵合絲(應為金絲),未觀察到光接收芯片的鍵合絲(應為硅鋁絲)(如圖9所示)。從X射線檢查圖可以看出,此光耦為上下堆疊結構。
用顆粒碰撞噪聲檢測儀(PIND)對該只器件進行檢測,未發現存在粒子噪聲或其它異常現象。對該只器件進行氣密性檢測,結果為合格。
圖8 輸出級芯片與基座間裂縫形貌
用機械方法將器件的金屬封蓋去除,觀察器件內部,未見明顯異常。從側面將器件開孔,通過體視顯微鏡觀察器件內部,發現器件內部光發射芯片鍵合絲(與管腳1相連),與光接收芯片鍵合絲(與管腳3相連)存在搭接現象,搭接處位于金絲鍵合折彎及弧形硅鋁絲“頂端”部位(如圖10所示)。顯然這兩根鍵合絲搭接,即造成管腳1與管腳3短路,導致光耦初級與次級間絕緣電阻下降。
光耦輸入級屬于電流工作型,一般只有一個發光二極管,沒有任何保護電路。當輸入端引入大過載時,很容易造成輸入級過流燒毀。
案例6
某型號光電耦合器是國外某公司生產的產品,用于某型電源上。整機所對該電源加電空載監測1小時,電源其中一路28 V無輸出電壓。經排查確為該電源控制板上的1只光耦輸入引腳1、2開路,導致電源無輸出。
通過體視顯微鏡進行外觀觀察,未見明顯異常。對器件進行電性能測試,測試結果為:不合格。用QT-2晶體管圖示儀測試光耦輸入端,呈開路狀態,無二極管特性,為異常。
對失效器件進行X射線檢查,器件內部輸入端內鍵合絲在內鍵合處斷裂,輸出端芯片框架及鍵合絲未見異常,如圖11所示。
利用化學方法解剖器件,露出內部芯片,利用顯微鏡觀察發現:器件內部輸出端芯片表面未發現存在明顯擊穿、燒毀痕跡;輸入端內鍵合絲在內鍵合處斷裂,芯片表面存在擊穿、燒毀痕跡。內部形貌如圖12所示。
用掃描電鏡及能譜儀對光耦輸入端二極管進行觀察與分析,發現:鍵合絲斷裂處無明顯受力斷裂痕跡,而呈現光滑熔融痕跡;用能譜儀對斷裂處進行成分分析,主要成分為Au、O等元素,斷裂處與周圍成分無明顯差異。結果如圖13~15所示。
用I-V測試儀對二極管芯片進行測試,發現二極管正反向均呈阻性特征,二極管阻性擊穿。
根據以上的檢測與觀察,分析得出:光耦失效是由于輸入端受到過電應力作用,造成輸入級內鍵合絲過流熔斷,二極管擊穿所致。
圖9 失效器件X射線檢查圖像
圖10 兩根鍵合絲搭接處形貌
圖11 失效器件X射線檢查圖
圖12 輸入端開封后形貌
與輸入級過電燒毀不同,光耦輸出級失效一般是由于輸出端受到瞬時脈沖干擾,造成輸出級對地或電源短路(或呈阻性),失效機理為輸出級芯片與輸出端相連的晶體管擊穿。一般芯片表面看不到擊穿燒毀形貌,通過芯片剝層才能看到失效點。下面通過具體案例說明。
案例7
圖13 二極管掃描電鏡形貌
圖14 斷裂處形貌
圖15 鍵合絲斷裂形貌
圖16 第一通道輸出芯片表面形貌
某型光耦是國內某廠生產的質量等級為A3的產品。整機單位在本所進行試驗時,發現通信丟失,經排查發現通信接口光耦的第一通道輸出(Pin7)常低。
用體視顯微鏡對失效件進行外觀觀察,未見明顯異常現象。用X射線檢測儀檢查失效件內部狀態,未見明顯異常。
對失效件進行常溫電性能測試,結果為:第一通道功能失效。用晶體管圖示儀對失效件管腳間I-V特性曲線進行測試,第一通道輸出(管腳7)對電源(管腳8)及地(管腳5)均呈短路狀態;與第二通道比較差異明顯。
對失效件進行PIND及密封檢測,結果均為合格。采用機械方法將失效件金屬蓋板開封,暴露出內部結構,發現:內部有兩個陶瓷蓋板,掀開并對陶瓷蓋板背面的發光二極管芯片、鍵合、芯片粘接等進行觀察,未發現明顯異常;內部兩路輸出芯片表面、鍵合、芯片粘接等也未見明顯異常。圖16為第一通道輸出端芯片表面形貌。
進一步對輸出芯片進行剝層,去掉芯片表面鈍化層、第二層金屬、層間介質、第一層金屬、觀察底層芯片,發現管腳7與管腳5內鍵合點之間晶體管局部存在擊穿燒毀點(如圖17所示)。對擊穿點進行掃描電鏡觀察,發現存在擊穿空洞(如圖18所示)。由此推斷:器件失效應與器件受到瞬時窄脈沖過電應力作用,造成內部芯片表層以下電路局部擊穿有關。
圖17 第一通道輸出芯片剝層后形貌
圖18 芯片擊穿點掃描電鏡形貌
由于光電耦合器具備體積小、重量輕、壽命長,輸入與輸出完全隔離,以及輸入與輸出單向線性傳輸的特點,光耦器件被廣泛應用于電器隔離、高壓隔離、開關電路中。由于光耦在電路中處于中樞位置,起著紐帶和橋梁作用,光耦失效將導致整個功能電路模塊的失效,所以研究與探討光耦失效機理,發現光耦本身或應用中的薄弱環節,對提高整機電路的質量與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