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余
根據生態建設的反饋總結,組織開展植樹造林,做好后續的森林資源管護工作,有效發揮植物在改善區域自然環境、為群眾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的作用與價值,從而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目前來說,各地區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開展生態建設,獲得了不錯的成效。以湖南為例,通過加大國土綠化投入力度,全省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綠化工程”的成績整理如表1 所示。現結合營造林實踐,總結技術和管理措施,共享給相關人員借鑒參考。

表1 2019 年湖南國土綠化工程的任務完成情況
植樹造林工程的開展,要結合區域環境特點,于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培育幼苗,使其移栽時能夠適應生存環境,進而提高樹苗的存活率。若采用種子培育手段,營造適宜的發育環境,為種植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可促進種子發育,有效抵御外部環境的影響。但采用幼苗栽種技術手段,涉及到多個環節,比如運輸等,基于受到影響,要做好全面控制。運輸環節重點進行保護,采取根部澆水的方式,防止幼苗根部被損壞,督促搬運人員輕拿輕放。圍繞種植地做好處理,確保土壤疏松和水分條件適宜,保障幼苗可以健康茁壯成長。
顧名思義,播種技術就是直接用種子種植,具有簡單和直接的優勢,種植效率比較高,適用于大規模造林。若大面積且大批量種植,必須要做好成活率指標的把控,確保種子的質量以及土壤的質量達標。技術要點整理如下:1)結合造林工程現場的環境條件和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品種。優選成活率高且品質優良的種子,組織造林種植作業,減少外界因素的影響,保障成活率。2)結合林木生長的需求,做好土壤條件的把控,為其提供相應的養分與水分。現場設置灌溉設施,保障林木后期快速生長。3)結合林木生長情況和生長周期的特點,針對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等,采取防范措施,以免幼苗和林木被侵害,給造林工程造成影響。
實踐中采取分生造林法,即分殖造林法,將樹木的營養器官,比如根和干等,選作造林材料進行栽種。采取此措施,有著顯著的優勢,能夠節省育苗的環節,不僅操作簡單,而且造林效果較高。培育的幼苗容易適應環境,存活率較高。結合造林地條件的特點,選擇適宜的造林方法,比如插干造林法和分根造林法等,確保造林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優選存活率較高的樹種,在春秋季節造林。
從森林經營管護實踐分析,為盤活森林資產,降低森林管護成本,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率,助力森林永續發展,這需要扎實落實管護工作。不過目前來說,森林經營管護工作的落實,還面臨著諸多挑戰,比如資金等,需要加以克服。現結合實踐總結管護方法:
從管理實際情況分析,很多墾區天然林位于林區邊緣,農林交錯結合部,增加了防火工作的難度。雖然林下野生資源很少,不過交通便利,方便開發與利用。人工林主要為農田防護林以及水土保持林等各類公益林,雖然樹種比較單一,基本沒有野生資源,不過林相整齊,方便經營管理。傳統的專業護林工作模式下,由護林隊負責,受到戰線長和面大等的影響,增加護林難度,不利于森林資源的有效開發。實施森林經營管護責任制度,保持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等不變,對森林和林地或者宜林地進行劃分,細化為多個經營管理責任區域或者承包區域,以承包的方式,由職工負責,保障造林工作和管護工作等落實到位,同時實現對林地資源以及林木資源等的高效開發利用,推動種植業和養殖業等的發展。以保障森林資源安全為前提,保障職工增收,實現主動森林經營管護,形成群防群護的局面,最大程度上盤活森林資源。
采取完善法律法規的方式,能夠推動森林經營管護更好的發展,提高工作的專業性,增強管護力度。用法律法規政策手段,推動森林經營管護任務高質量落實。每個地區的發展情況和環境條件等存在差異,所以森林經營管護工作的特點以及需求不同,因此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圍繞當前此項工作落實情況和面臨的困境,通過建立合理科學的法律法規或者政策加以引導,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減少破壞行為。例如,森林火災。近年來,森林火災頻繁發生,比如2020 年四川涼山森林大火。火災造成了很多人員傷亡,同時損毀了大面積森林。對于火災的防范,單純依靠森林經營管護人員顯然不行,如何調動群眾力量,增強群眾的防護意識,減少人為因素的損失,除了要完善法律,加大法律宣傳力度外,還要提高火災的監測與防范水平,形成良好的保護系統,減少火災的發生,不再讓更多的消防隊員和群眾犧牲。
作為生態環境的主要部分,森林資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若想實現持續化發展,合理開發與利用森林資源,不能對森林資源過度消耗或者開發,實現對資源再生速度的有效控制。實踐中,采取采育結合手段,推動植樹造林工作落實到位,控制砍伐與培育的平衡,積極創新技術手段,減少森林資源浪費,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的數量,發揮其價值與優勢,優化生態環境,推動社會持續化發展。
綜上所述,植樹造林和森林經營管護工作落實到位,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的數量,提高森林資源的利用率,能夠創造更高的效益,推動社會持續化發展。文中結合實踐,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共享給相關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