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

每年的全國人大會議籌備期間,發言人都要請上全國人大的同事、部委相關負責人、國內主流媒體記者等,分別召開座談會,從中了解一年工作情況,傾聽民生民意。
不過,這些“發布會”的主角不再是發言人,而是人大機關和部委工作人員,以及各類媒體記者。他們在會上的積極踴躍,各具特色的關注點頗有參考價值,也促進了人大與政府部門的溝通,黨政機關與媒體和社會公眾的溝通,強化了監督。
在為兩會服務的一系列座談會中,通常最先進行的是與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和機關各部門的座談。這樣安排的合理性在于,全國人大會議,應該首先關注一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和監督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座談會除了邀請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參與,常委會辦公廳下的秘書局、研究室等16個單位也參加,覆蓋政治、社會、經濟、法律等各領域。
內部座談會所涉及的問題,通常構成其后一系列部委座談會的“濃縮版”。例如,在2017年的座談中,財經委提到的熱點問題包括人民幣匯率、我國外匯儲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房地產調控、實體經濟,法工委談到的熱點涉及民法總則制定、《網絡安全法》修改、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等,不難看出討論的廣度和深度,而且都與后期與部委座談時談到的問題有相當大的重合。
當然,人大內部座談會凸顯的是“人大視角”,關注的是立法和對執法的監督。
參加這類座談會的很多同事,都是經驗豐富的“老人大”,與他們交流,對準備兩會的新聞工作幫助很大,既能探討,又能向我支招,涉及哪個問題該向哪個部委了解。總之,這場人大內部座談就像是一場電影的預告片,讓我們對大會的新聞準備心里更有底。
在兩會前的新聞準備工作中,分量比較重的是與各部委的座談會。2017年,我們分別組織了八場部委座談會,一共邀請了61家單位參加,各部委都安排相關負責人出席。
座談議題同樣聚焦于一年來各領域工作的重點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參會者會帶來本部門按工作優先順序排列的單子,大家圍繞這些重點焦點問題展開討論,提出建議。隨后幾周內,各部委會調動力量,整理出相關問題的背景分析和答問參考,在限定的時間內對問題給出專業意見。
與部委的座談,就好像共同完成一張國家發展和政策執行情況的拼圖。每個部門都帶來拼圖的一個角。座談中,我們也會觀察和思考,一些社會問題的要害是什么,哪些問題最好由誰來回答,哪家給的答案最有說服力。
座談中,我們也會通報從媒體座談會上了解到的信息,也需要大致商定邀請哪些部委的負責人在兩會期間召開記者會,建議哪些部委負責人在部長通道上接受采訪,并探討采訪安排。事實上,設立部長通道,就是與部委和媒體充分溝通后創設的一大舉措。
開會期間,各部委負責人也有記者會。我會把自己開記者會的經驗和教訓,乃至一些臨場處置的技巧拿出來分享。比如,建議各部委給負責人開記者會準備的答問參考要盡量簡潔,表功的話、套話、口號大道理能省則省,針對提問直接回應:存在什么問題,政策措施是怎樣的,打算如何處理。
我們還要連續舉行三場與新聞單位和媒體的座談,了解公眾過去一年間關注的焦點。
通常,第一場邀請中央主要媒體,第二場邀請都市綜合類媒體,最后一場邀請網絡媒體,除了人民網、新華網等,還有澎湃新聞和觀察者網。
在我看來,媒體座談會主要是幫助大會找問題。這有兩層意思,首先是指找話題。有的話題是幾年接續下來的,比如霧霾和反腐敗,有些則是每年新出現的熱點,尤其是社會突發事件。與媒體座談后,如同制作出一張熱點圖。不同媒體談到的很多問題是重復的,而這種“重復”恰恰是座談會的價值。一個話題被媒體重復提到的次數越多。就越說明社會關注度高,也越有必要給予關注、做出回應。
第二層意思是說,確定話題后,能更精確地鎖定問題。只有熱點圖還不夠,還必須清楚這些話題會衍生出哪些問題。比如反腐敗,大家更關注某些“大案要案”的進展,還是海外追逃追贓?是反腐敗國家立法,還是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即使大家都在注意同一個話題,但各媒體提出的問題和視角卻不一樣。央媒參會者比較有高度和宏觀視野,常有犀利和讓人“頭疼”的問題。我對圍繞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的思考,比如“監察體制改革是否需要修憲”“誰來監督監委”等問題的思考,很多都是參考了他們的提問和發言。
都市類媒體更平視和“接地氣”,他們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往往可以“以小見大”,例如霧霾、限行政策的合法性、網約車規范、校園欺凌預防,乃至房價、電信詐騙和個人信息泄露、醫療糾紛等。
網絡媒體的關注則更新、更快。每次和他們座談總是很新鮮、有意思,我不僅能獲得新角度、聽到新問題,還能學到新詞匯、新說法。
在“輸入”——找問題、聽建議之外,我們也利用媒體座談會見縫插針地搞“輸出”,做主動宣傳和澄清誤解的工作,記者對情況了解得越充分,就越容易客觀報道,進而通達到社會公眾。
我承認,不可能讓每件事、每個問題都能在記者會上畫上句號,但我們可以一起提出一個問號,或者點上一個逗號。有些棘手的問題哪怕短時間難解決,但是通過兩會這個高度聚光的平臺,可讓相關部委更好地了解公眾的關切,有助于將來更好地解決。(作者現為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任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新聞發言人)
摘編自《廉政瞭望》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