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雪
2019年,我們相繼送別32位兩院院士。在新中國70年奮斗史中,在科技強國道路上,他們刻下了自己的姓名,印上了自己的足跡。而人們往往并不確切知曉他們的貢獻——“大國明星”們習慣將名字深埋于泥土,卻聯手塑造了你我今日的世界。
2019年逝世的科學家似乎格外多,也格外受人關注。截至12月中旬,這一年,我們相繼送別32位兩院院士。
在新中國70年奮斗史中,在科技強國道路上,這些謝幕轉身的科學家們刻下了自己的姓名,印上了自己的足跡。而人們往往并不確切知曉他們的貢獻——“大國明星”們習慣將名字深埋于泥土,卻聯手塑造了你我今日的世界。
本文選取其中一部分院士的貢獻,來揭秘他們究竟是怎樣的人?做過怎樣的事?為什么值得懷念?
愛國者
這代科學家身上有種共性,即一種強烈的家國情懷。用2019年1月16日逝世的“兩彈一星”元勛、“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核物理學家于敏的詩句,就是“親歷新舊兩時代,愿將一生獻宏謀”。在中國,于敏的名字曾絕密了28年。在“隱身”歲月里,他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原理突破和武器化。
10月4日,自動控制專家、中國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張嗣瀛逝世。35年前,在1984年國慶閱兵式上,他對著受閱方隊中的新一代單兵反坦克武器熱淚盈眶——為解決該武器因控制指令交叉耦合而不能中靶的問題,他研究了3年。
家國情懷也體現在科學家們作出的人生抉擇中。
物理學家、半導體學科創始人之一、紅外學科奠基者湯定元,是新中國成立后留美歸國的科學家之一,曾為“兩彈一星”等研制作出重要貢獻。
1951年,在美國取得碩士學位的湯定元懷著報國熱情回到祖國。后來,他多次被人問起選擇回國時的所思所想。他說他不理解人們為什么對這種問題這么感興趣,在他看來,回國是理所當然的事,簡直不值一提。
材料學家涂銘旌在1958年響應國家號召,從上海舉家西遷,前往建設中的西安交通大學,投身金屬材料學科建設。
今天,他參與創建的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以研究材料力學行為基本規律、特異現象和材料服役效能為主的科研機構之一。
奉獻者
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奉獻者是這些科學家們身上的另一個標簽。
2019年6月,我國毫米波技術領域杰出專家和教育家孫忠良逝世。孫忠良為我國毫米波技術的工程應用和國防應用作出杰出貢獻,其研究對推廣5G技術具有重要意義。直到生命最后階段,他還在病床上與同事約定出院后要一起構建價格更低廉、創新性更強的毫米波超材料成像系統。
8月,作物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布衣院士”盧永根逝世。為實現“人人有飯吃”的理想,他為我國水稻遺傳研究作出杰出貢獻。在他70多歲時,還帶著學生翻山越嶺,尋找野生稻種。
物理學家、我國中子科研領域主要奠基人之一章綜,倡導和推動我國散裂中子源的立項和建設,為我國中子科學和中子技術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拓荒者
人們很容易發現,新中國70年科技史上的許多“第一”都與這些科學家有關,拓荒者是他們的第三個共同標簽。
材料科學家李恒德1956年在清華大學創立了我國首個核材料專業,為我國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工程熱物理學家王補宣1949年從美國回國工作。1957年底,他在清華大學創辦了中國首個工程熱物理本科專業。
化學家、我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卓仁禧,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科學家。從研制光學玻璃防霧劑,解決炮鏡、望遠鏡等“看不清”的問題,到研制彩色錄像磁帶黏合劑和助劑,解決當時電視屏幕的“閃”點問題,再到合成多種基因治療化學載體,他傾盡所學只為民。
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微電子學家陳星弼是我國第一批學習及從事半導體科技的人員之一,也是電子工業部“半導體器件與微電子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生導師,被譽為“中國功率器件領路人”。
解題者
面對廢墟荒野,這些科學家建造;面對疾病災難,他們救治。他們的回答未來或將被取代,但“解題”的動作永遠被定格。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兒科血液學專家胡亞美研究制定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小兒營養性貧血治療和預防方案,制定并推廣合理的輸液方案,使該病病死率由20%降至1%。她又在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治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挽救了無數危重病兒的生命。
泥沙與河床演變專家韓其為,把一生獻給泥沙研究。他在三峽、丹江口及小浪底等水庫淤積和下游河道沖刷問題以及黃河調水調沙和淮河根治等方面有重大貢獻。
土木工程材料專家、混凝土領域公認的領軍人物孫偉,帶領團隊攻克難題,指導了數十項國家重大工程混凝土材料的應用。三峽工程、長江二橋、南京地鐵等項目背后都有其貢獻。孫偉是出名的“拼命三郎”,70歲時,她每天工作仍達14個小時以上,還帶著學生跑建設工地,下井爬橋墩,在烈日下爬300米高的索塔。
育人者
此外,這些科學家們大都在科研攻關的同時,視教書育人為天職。他們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則、慧眼識英、培養人才的“育人者”。
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學和衛星測控專家李濟生為我國建立了衛星精密定軌系統,把衛星定軌精度從千米提高到百米,繼而提高到十米量級,又向厘米級跨越。這給“神舟”無人飛船發射試驗中的軌道確定和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
而電化學家、我國現代電化學重要奠基人之一查全性,被譽為“倡導恢復高考第一人”,曾當面向鄧小平建言恢復高考并被采納。1977年冬天,570萬年齡不等的考生走進考場。第二年春天,27.3萬人踏進大學校門,后來的科學家黃大年、畫家羅中立等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