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成為我國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目標之一,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就使之有了制度保障。通過“好差評”制度,實現讓人民群眾來評價政府,將會促進我國政務服務品質提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今后,對于政府提供的政務服務滿意不滿意,群眾有權給出“好差評”。
政務服務好不好,人民群眾說了算
現實中,在購物網站上買完東西后可以進行評價,包括好評、中評、差評。甚至到金融機構辦業(yè)務,辦完之后,工作人員會要求前來辦理業(yè)務的人選擇“滿意、一般、不滿意”對其進行評價。這樣的場景,以后將在政府提供政務服務之后出現,由人民群眾對政府服務進行“好差評”。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提高政務服務水平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在2020年年底前,全面建成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體系。
《意見》提出,建成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好差評”管理體系,各級政務服務機構、各類政務服務平臺全部開展“好差評”,實現政務服務事項、評價對象、服務渠道全覆蓋。
《意見》就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提出的政策措施包括:明確省、市、縣三級人民政府、政務服務機構和平臺以及國務院各部門的責任;明確編制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和辦事指南;暢通以現場服務“一次一評”和網上服務“一事一評”為主,社會各界“綜合點評”和政府部門“監(jiān)督查評”為補充的評價渠道等。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楊建順表示,國辦印發(fā)《意見》,是國務院長期以來所推進的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體現。“建立‘好差評制度,在人民政府和人民之間搭起橋梁、拉起紐帶,讓人民在政府的政務服務過程中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全面建成‘好差評制度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將會促進我國政務服務品質提升。”
在鄭州大學法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沈開舉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成為我國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目標之一,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就使之有了制度保障。他表示,我們過去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政府工作的標準,但一直沒有制度化保障。通過“好差評”制度,把對政務服務的評價權交給人民,實現讓人民群眾來評價政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建設服務型政府,須接受人民監(jiān)督
據楊建順觀察,根據國務院關于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的要求,各地陸續(xù)推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例如,《湖北省政務服務“好差評”管理辦法(試行)》《內蒙古自治區(qū)政務服務“好差評”工作制度(試行)》分別于2019年9月、10月制定實施。廣東、四川、福建等省份也已經開始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工作方案。
“人民政府為人民,其政務服務與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其品質高低由人民來評價亦是合乎情理。所以,根據國務院關于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的工作要求,在建設服務型政府、創(chuàng)建法治政府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務院的要求,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很多成效。這些對于當前所推進的改進政務服務,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等,都具有重要的保障意義。”楊建順說。
我國憲法第二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憲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努力為人民服務。”“這些規(guī)定應該是此舉的憲法依據。”楊建順說。
制度落實是關鍵,評價機制要科學
隨之而來的一個疑問是,未來如何在實踐中保障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的法治化、規(guī)范化發(fā)展?沈開舉認為,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將來可以由立法機關制定專門法律,依法推進對政府的監(jiān)督。也可以在修訂相關法律時,將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增加為其中一個制度安排,是使之具有相應的法律地位。
楊建順的建議是,要想保證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始終在法治軌道上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須構建一系列配套制度,以確保“好差評”的客觀公正性。同時,要建立起多元的、立體的、滾動發(fā)展的科學評價機制。
楊建順還建議,須將“好差評”與獎懲掛鉤。而依法、合理運用獎懲制度,才能達到激勵先進、鞭策落后的目的。如果獎懲用偏了,那么“好差評”制度不僅無助于政務服務品質的提升,反而會適得其反。
“好差評”就是民心晴雨表。政務服務機構、平臺和黨員干部、公職人員要高度重視并用好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認真傾聽百姓心聲,動態(tài)把握“好差評”背后的社情民意,主動改進作風,不斷提升工作水平,讓群眾滿意認可,發(fā)自內心地說一聲“親,給你好評”。
(《法制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