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急危重癥患者入院后,往往都需要入住重癥醫學科(ICU)進行搶救治療。但與家屬商量進入ICU救治的問題時,很多人都會說:“我聽別人說,ICU花錢可多了,而且一旦進去,很難再活著出來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ICU?哪些患者有進ICU的必要?ICU帶給患者生的幾率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將帶您了解一個真實的ICU。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 n i t的首字母縮寫。其中,Intensive,是密集、集中的意思,包含所有事物、人力、設備等的集中; Care,是關愛、照料、護理。Intensive care可以翻譯成集中照料、集中管理。最后一個單詞Unit,指的是一個單位、一個單元。Intensive care unit即設置一個單元,在這個單元里集中救治和管理某些特殊患者。Intensive除了“集中”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加強、強化”,加強對某些疾病或者特殊情況的患者進行救治。所以,ICU有“集中”“加強”照料兩層含義。這就是說,在普通病房不太可能完成的救治,通過集中人力,強化設備配置,在ICU的單元里展開。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ICU本身并無“臨終”的意味,而是把有著共同病理生理特點、共同臨床特征的患者集中在一起,由特殊培訓的醫護人員集中做監測治療。
2009年,我國印發《重癥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明確規定了重癥醫學科患者收治標準:急性、可逆、已經危及生命的器官或者系統功能衰竭,經過嚴密監護和加強治療短期內可能得到恢復的患者;存在各種高危因素,具有潛在生命危險,經過嚴密監護和有效治療可能減少死亡風險的患者;在慢性器官或者系統功能不全的基礎上,出現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經過嚴密監護和治療可能恢復到原來或接近原來狀態的患者;其他適合在重癥醫學科進行監護和治療的患者。并明確指出: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腫瘤的終末狀態、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從加強監測治療中獲得益處的患者,一般不是重癥醫學科的收治范圍。可見,醫院并不會隨意將患者送進ICU。
那ICU帶給患者生的幾率到底有多大呢?有統計顯示,通過ICU的救治,大概有75%的患者病情能得到好轉或緩解。所以,大家應該對ICU的治療給予更多信心。
當然,我們也要客觀地看到,決定這一數字的,并非單一因素,因為ICU病房收治的患者多是一個器官或者同時幾個器官衰竭,或者出現器官功能障礙,在這種條件下他需要很多生命支持和技術手段輔助治療。這就需要ICU醫生系統綜合地看問題,也需要各個專科醫生協調在一起對患者實施最有效、最有序的治療,這其中不僅包括臨床各科醫生,還會包括營養師、康復師、臨床藥師都集中在一起,由ICU來協調整個醫師團隊合作救治重癥患者。
患者是否能康復,還和臨床治療方式、輸液時間長短有著一定關系。重癥患者一般全身都布滿管線,也和具體管線數量有關。還要考慮到患者是否處于一種臥床導致的惡性循環中,長時間臥床會讓病情加重,對康復治療會產生影響。上述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康復治療效果,所以要特別注意并進行控制,將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人們普遍認為,對于生命體征不穩定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有點過早,但是通過臨床研究發現,早期康復介入是安全、有效的。在正式確定康復治療前,還要對患者情況進行觀察,意識狀態、情緒、呼吸、心血管功能是否穩定,如果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比較穩定,就可以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慢慢改善患者功能。
總之,ICU是一個與死神搶奪生命的地方,是為危急重癥患者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通過醫患的共同努力,在這里每天都能上演生命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