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對西方人來說,早已不是幾張單薄的歷史老照片或來自遙遠國度的習俗傳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文化逐漸“走出去”,春節也走向了五湖四海。楹聯、菜肴、美酒……在世界各地,中國年已成為一種潮流和日常。
楹聯、菜肴、美酒……在世界各地,春節已成為一種潮流和日常。
1907年農歷臘月底,一位名叫馬達漢的俄國探險家,在一年多長途跋涉的旅程后,由新疆進入河西走廊,抵達蘭州。
蘭州人正忙著過年。那些天在街上,馬達漢看到家家門前貼著紅紙、門口掛著紅燈籠,就連路上拉車的牲口都披上了鮮艷的紙花和綢帶。陜甘總督壓軸出場的閱兵、民間熱鬧新奇的社火表演,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拍了幾張照片,成為西方對中國春節珍貴的視覺記錄。那些照片出現時,總能引來外國學者毫不掩飾的好奇與驚嘆。
100多年后的今天,春節對西方人來說,早已不是幾張單薄的歷史老照片或來自遙遠國度的習俗傳說。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文化逐漸“走出去”,春節也走向了五湖四海。就像在中國,圣誕節、情人節早已成為都市時髦男女的盛大聚會。在世界各地,中國年也成為一種潮流和日常。
亮眼的“中國紅”
華人走出去,到哪兒都忘不了中國年。過去,春節是海外華人圈子里的盛大活動,如今,逐漸成為外國人也喜聞樂見的節日。如深巷里的老酒,春節的香味越飄越遠,“味道”愈來愈濃。
2004年春節期間,巴黎市民驚奇地發現,夜間艾菲爾鐵塔的燈光由桔白色變為“中國紅”,那是艾菲爾鐵塔建塔115年來首度改變容顏。之后,倫敦眼、悉尼歌劇院、紐約帝國大廈……點亮“中國紅”的地標建筑逐漸增加。隨之閃亮的,是傳遍世界的中國傳統文化。
楹聯上的“中國紅”是最有文化內涵的。一個個方塊字,巧思構想,組合在一起,既展現出中文的美感,又傳遞了美好的寓意。英國倫敦華埠“爵祿街”,雄偉壯觀的中式牌樓門柱上刻著兩副漢字對聯:“倫肆遙臨英帝苑;敦誼克紹漢天威”“華堂肯構陶公業;埠物民康敏寺鐘”。兩聯鶴頂,并嵌“倫敦華埠”四字,顯示出地道的中國氣派。
日本東京松濱町,著名的“天廣”中國料理店大門正上方,閃耀著用玻璃鋼制成的巨型楹聯:“廚下烹鮮,門庭成市升華宴;天窗擺酒,仙女飲樽醉廣寒。”22個字,每個字有1.1平方米,加上字距、行距與邊框,一共占據了半面墻。如果把字旁的浮雕也算在內,面積達60平方米以上。據稱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副中國楹聯,堪稱一絕。
2019年2月4日,農歷大年三十,在號稱“世界十字路口”的紐約時代廣場,納斯達克大屏上亮起了“中國紅”。同一天,英國倫敦唐寧街10號首相府大門上,罕見地貼上了一副春聯——“丹鳳呈祥龍獻瑞,紅桃賀歲杏迎春”。不僅正門入口,首相府內的走廊兩側都貼上了春聯。掛著歷屆英國首相畫像的樓梯上,還有一串串新春燈籠相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國改革開放走到今天,以開放的心態走向世界,也被開放的世界所接納。隨著中國的繼續發展,“中國紅”必將越來越亮,越走越遠。
幸福的“中國味”
五洲同慶中國年,不僅讓當地人感受到了中國“年味兒”,更加深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阿根廷國立薩爾瓦多大學中國研究專家瑪雅·巴羅索曾說,中國春節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華:親情友情、對自然的感恩與崇敬、追思先人和重視傳統的莊重,等等。
這些對相隔遙遠并在另外一種文化形態中生活的阿根廷人而言,都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中國春節在千百年里對周邊國家的影響,至今都能看到。韓國過春節,也是在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期間的年味統稱為“歲餐”,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叫“米糕片湯”,是傳統湯菜和年糕的匯合。正月初一那一天,全家要先祭祖,然后喝年糕湯,表示新的一年正式開始。
新加坡也過農歷新年。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撈魚生”。以魚肉條為主食材,搭配各種有顏色的蔬菜絲及水果絲,看上去鮮艷美味,色彩繽紛,有“七彩魚生”的別稱。親戚朋友圍在一起撈魚生,用筷子將盤中的菜肴高高舉起,一邊夾高一邊說“撈得風生水起”。菜肴夾得越高,未來一年越吉利。
中國春節的那些“老講究”,在外國人眼里充滿了吸引力。有很多人雖沒親歷過中國本土春節,但對吃餃子、年夜飯等習俗如數家珍。
住在紐約唐人街附近的美國青年菲利波伊表示,每年春節舉辦活動時,他和家人都會加入擁擠的人群,品嘗中國美食,觀看街頭演出。當舞龍舞獅的表演開始時,他和家人會隨著人群去摸一摸龍,因為“據說那樣能帶來好運”。流淌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歡樂、團圓精神,是春節活動里最打動他的。他也會借著春節,做點美食,和家人吃一頓團圓宴。
流淌的中國酒
中國有“無酒不成席”的說法。傳統家宴中,白酒必不可少。
中國人喜歡以酒承歡,其實不少國家的人亦如此。法國人和意大利人吃飯時要有適當的酒類相配,這種習慣由來已久,吃中式菜肴時也不例外。
中國酒文化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世界交流史。已故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列出過一幅壁畫,來自甘肅榆林窟3號窟,年代為西夏。畫上有一個五層結構的塔狀灶臺,一名長衫及地的女子端坐爐膛前方,望著爐火,雙腮鼓動翕合吹火;另一長衫女子身體前傾,一手扶著爐臺、一手拿著缽,嘴微張,似在品酒。灶臺旁放有桶、壺等容器。李約瑟推斷:灶臺為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蒸餾器,這是一幅制作白酒的畫面。
更普遍的說法認為,中國有蒸餾酒是在元代。蒙古人遠征中亞、西亞和歐洲,使得西方的蒸餾酒法傳入中土。而后,釀酒者又把歐洲人本來蒸葡萄酒的器物,用來蒸谷物酒,于是有了度數更高的白酒。
中國白酒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滴甘露,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抹濃香。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不斷積累、改進釀造工藝的中國白酒,也在用品質和實力提升其國際地位。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的大前提下,中國將無形的春節文化魅力展現于有形之中,正是彰顯文化自信的一個體現。
(《環球人物》201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