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村均中將嚴令全軍的各級官兵都要參加種田。他讓9萬名官兵在每個星期內,用兩天構筑陣地,兩天訓練,兩天耕種。于是拉包爾出現了一個武裝的屯墾部隊。
美軍反攻妙棋:“冷凍”拉包爾
1943年1月12至25日,美英兩國元首在摩洛哥西部的港口城市卡薩布蘭卡(現名達爾貝達)會面(還有法國戴高樂參加),討論在歐洲戰場打敗德國的軍事行動,對太平洋及遠東方面的軍事行動也作了具體安排。決定一旦打敗了德國,就立即向日本發動全面攻勢。會后,羅斯福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敦促德、日、意三國無條件投降的演講。他說:“我和丘吉爾確信,只有徹底摧毀德國和日本的戰爭威懾力量,世界才能恢復和平,就是要讓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無條件投降。那將意味著合理保障未來的世界和平。這并不是說要消滅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的人民,只是說要消滅這些國家以征服和鎮壓他國人民為基礎的哲學。”
消息傳到日本。日本軍國主義者絲毫沒有投降的表示,這意味著大規模的激戰還要繼續下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從戰爭全盤考慮,制定了打敗日本的戰略計劃。這個計劃是全方位的,除了調動陸海空軍力量,有計劃、有重點、有策略地收復或攻占日本軍事據點以外,還要加強海上封鎖,切斷日本的海上運輸線,不讓原荷蘭屬地的石油運到日本去。并且持續不斷地轟炸日本城市中的軍事工業設施,從軍事上、經濟上、物資上、生產力上、精神上全面對日本施加壓力,削弱它的戰爭力量,迫使它投降。
1943年3月10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兵分兩路,一路從西南太平洋沿所羅門群島、新幾內亞島西進,直指菲律賓和臺灣;另一路是在中部太平洋,從夏威夷出發攻克太平洋中部島嶼馬紹爾群島、馬利亞那群島,占領塞班島和沖繩島,直指東京。
在北太平洋方面,要把日軍趕出阿留申群島。這在戰略上雖然是次要的,但由于阿留申群島原是美國的領土,收復以后,對美國人的心理能夠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
西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的部隊要協同作戰,攻打所羅門群島附近的日本據點——拉包爾。然后,西南太平洋部隊沿新幾內亞北岸向西推進。美軍反攻初期一系列作戰中,“冷凍”拉包爾不啻為一著妙棋。
每消滅一個日本兵就投下4噸以上的炸彈
拉包爾位于新不列顛島的東端,是澳大利亞托管地的首府,是重要的航空基地,大約有4000人,電燈、電話等設施很完備,距離日本聯合艦隊的前進基地特魯克約2800公里。
拉包爾是日本第8方面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太平洋上的日本重要海空軍基地。 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1942年1月,日本占領了拉包爾以后,美澳軍受到嚴重威脅。所以,反攻的第一步便是收復拉包爾。這個釘子非拔除不可。
在這個戰略基地上,日本守軍共有陸軍7萬余人,海軍4萬余人,裝備精良,并且有強固的防御工事。如果強行攻占,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因此,麥克阿瑟決定采用圍而不攻的戰術。首先掃清前進的障礙,收復拉包爾周圍的島嶼和戰略要地。然后發動強大鉗形攻勢,消滅其空軍主要力量。在海面嚴密封鎖,圍而不攻,切斷它和日本及其他要地的聯系,使它自行枯萎,不能再發揮基地的作用。
這次戰役代號叫“櫻花”。日軍原來以為盟軍一定會進行攻堅作戰,決定采取“確保要域”的戰略方針,集中主要兵力防守拉包爾。
12月26日,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第7師在美澳兩國巡洋艦護航下,在新不列顛島西部的格格斯特島登陸。至此,對拉包爾的封鎖計劃基本實現。
盟軍在拉包爾周邊地區的卡維恩島、馬努思島、新不列顛島及其他小目標,共計投下20萬噸炸彈,相當于每消滅一個日本兵,就投下4噸以上的炸彈。
四面楚歌,日軍只好龜守拉包爾。拉包爾的日軍防御工事的確是下了工夫的。由于盟軍在周圍各島嶼建立起牢固的包圍圈,海上通道被切斷,空軍實力被擊潰,海軍和陸軍增援已經再無可能。現在日軍的出路唯有投降和困守兩條道路。對被“武士道”精神包裹著的日軍來說,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們就會選擇構筑永久要塞、龜縮在地下工事里拼死抵抗的戰術。
開荒種田養活9萬官兵
第8方面軍司令官今村均中將嚴令部下,一定要把足夠3個月食用的糧食保管好,誰也不許動。同時,他命令全軍的各級官兵都要參加種田。他讓9萬名官兵在每個星期內,用兩天構筑陣地,兩天訓練,兩天耕種。于是,拉包爾出現了一個武裝的屯墾部隊。
拉包爾地處熱帶,每年可種3茬農作物,包括稻米、玉米、紅薯、土豆、蔬菜等,都能維持自給自足。日軍每個士兵都要種植10棵香蕉或椰子等果樹,飼養豬羊,還有人養殖雞和食用蛇。
修筑能夠容納9萬人生活的地下城鎮,工程確實很大。日軍最初修筑的防空洞上層有6米厚的積土,原來以為250公斤炸彈直落下來也炸不壞,實際上并非如此。1943年12月25日,B-17飛機來空襲時,防空洞就被直落的炸彈炸毀。洞內日軍全被炸死,只剩下第8方面軍副參謀長等兩人。于是,他們開始在土層15米以下修筑洞窟陣地。
第8方面軍司令部在拉包爾東北方20公里的地域內修筑地下要塞,在地下修筑兵營、 工廠、飛機庫,把9萬日軍全部潛藏在地下。居住區里有居室、辦公室、會議室和食堂。居住區之間用隧道連接。每個居住區就是一個洞窟,能住進1000人以上。連接各洞窟的隧道總長約370公里,足夠9萬人生活、作戰等需要。
野戰醫院和兵站醫院經過特殊設計,可以得到日光照射。遇到危險還能轉移到地下病房。炮兵陣地的設計最費苦心。因為需要向對方射擊,不能完全潛藏在地下,但又不暴露在野外。于是,日軍在地下鋪設運送大炮的鐵軌,需要時便推到地表轟擊,擊畢縮回。
最難處理的是彈藥。把大炮、槍支貯藏在地下,炮彈、槍彈受潮就會成為廢物。于是,日軍動員槍械廠的全部人員把數十萬發炮彈中的火藥抽出來,不斷使它處于干燥狀態,使用的時候再填充進去。
軍工生產人員在洞窟內利用拉包爾市閑置不用的自來水管和下水道管,制造迫擊炮200 門、火焰發射管300個及幾萬發炮彈、槍彈。
在拉包爾,9萬名日軍官兵構成與外界隔絕的、獨立的、自給自足的地下王國。盟軍雖然每天出動大量飛機,不惜代價進行轟炸。拉包爾最終沒有成為第二個瓜達爾卡納爾島,日軍也沒有全軍覆滅。今村均中將雖然煞費苦心,保住了全軍將士的生命,但9萬名官兵躲在洞窟內,度日如年。
拉包爾圍而不攻的戰略,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一個奇計妙招。被“冷凍”起來不能運動的軍隊,就等于沒有這支軍隊。日軍雖然沒有被消滅,但發揮不了任何作用,事實上已經被消滅了。
(《環球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