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吉祥圖案、花草蟲魚、天地眾神……從世間萬物到天國想象,年中有畫,畫中有年。年畫和年俗,與人們的世俗生活乃至生活理想燦爛地融成一體。年畫中究竟有哪些與“生活和觀念”相關的年味兒?
年畫有著“年年有余”的深刻寓意,簡單地說,就是取“魚”和“余”的同音,寄寓了“年年都有剩余,一年比一年好”的寓意。年畫中也體現著老祖宗對后輩人的訓導:保持和發揚老一輩人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精神,告誡我們生活應該有計劃,不能吃光用光,從而做到“年年有余”。
現如今,“年年有余”這個寄寓,不僅出現在年畫上,而且出現在剪紙、餐桌上。每逢過年,“年年有余”幾乎成了每個家庭的年夜飯,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寄寓希望的象征。
直到如今,春節一到,家家戶戶都在大門上貼上福字,這就是“貼年畫”這一古老年俗的遺存。作為首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年畫不但在中國民間美術史上傲居龍頭,也是中國人世俗生活史和觀念史的重要見證。
那么,年畫中究竟有哪些與“生活和觀念”相關的年味兒?
最初的年畫:用于祈福避禍的神靈畫像
首先進入年俗并成為一種雛形的木版年畫,是作為神靈崇拜的“紙馬”。“紙馬”是人們用于祈福避禍的神靈畫像,常在祭祀后焚燒。
古人認為,馬有接天地、合陰陽、通鬼神和感靈犀的功用,常將其繪在神像上,作為神的乘騎;或意為印神像之紙為神所憑依,祭時、焚時迎送有序,快捷如馬。取其形義,是為“紙馬”,也稱“甲馬”“神馬”和“神仙紙”。
紙馬與民間儀式緊密相連,服務于年歲更替時祭祀及壽誕、喪祭、建筑、診病、講經等風俗活動的需要。此風俗在民間活躍至今,最常見的就是灶神。這位是神界地位最低的小仙,但與百姓生活的關系最為密切。唐山地區年畫里的灶神紙馬,年歷部分每年都要替換,但是灶神爺和灶神奶奶的地位卻很穩定:他們威坐正中,下有福壽雙星、財神和童子簇擁,意味著福壽雙全、財源廣進、子孫滿堂。
紙馬表現的內容最初以自然神居多,后囊括了自然之精、佛祖道仙、儒圣家先、行業祖師和英雄人杰等,可謂森羅萬象。
門神畫:年畫中最顯眼、最具公眾性的一類
門神畫是在年節時貼于門戶以祛邪、祈福的一種傳統年畫形式。它的張貼位置決定了它在年畫中是最顯眼、最具有公眾性的一類。
古人對門神的記載可追溯至先秦,《禮記·喪服》有云:“君釋菜,禮門神也。”最早的門神形象是神話中的神荼和郁壘,在《山海經》中已有門戶畫神荼、郁壘以御兇魅的說法:“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百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百鬼,害惡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于是皇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
秦漢以來,門神形象日趨多樣化。唐代受佛教盛行影響,出現了藥叉、天王等新形象。宋代門神題材更為廣泛,文官等世俗形象被納入門神畫系統。明代,歷史英雄人物開始進入門神畫的視野,通俗文學的發展為門神畫題材提供了新的血液。至清代,門神畫發展進入輝煌時期,門神在題材上以歷史小說人物為主,輔之以童子等求吉形象。
門神畫在功能上經歷了由驅邪向求福的轉變。早期門神以神話傳說中降妖除魔之士居多。后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成為主流,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和象征求子求財的童男童女等形象取代了虛無縹緲的神祇。
仕女娃娃類年畫:用以祝愿家庭和睦、人丁興旺
仕女娃娃類年畫是年畫中較為重要的題材類型,多張貼于內室與閨房。
仕女畫可分為古裝仕女和時裝婦女兩大類。前者包括歷史、神話人物,如蔡文姬、謝道韞等歷史上有才華的女性,花木蘭、穆桂英等馳騁沙場的女英雄,還有麻姑、嫦娥等神話中具有吉慶寓意的人物。后者則有母子圖、奏樂圖和梳妝圖等一類圖像。娃娃畫既有人物眾多、活潑熱鬧的百子圖和嬰戲圖,也有突出描繪嬰兒健康可愛的粉娃娃。
仕女娃娃類年畫色彩濃重典麗,寓意吉祥美滿,題目也契合大眾心愿,是民眾樂善厭惡、祈求子孫綿長、幸福吉祥心理的具體反映。構圖上大同小異,當是以仕女娃娃為主,以身旁所伴之物來作象征。最常見的吉祥物有蝙蝠(福)、戟(吉)、魚(余)、扇子(善)、磬(慶)……均由諧音寓意的方式來表達美好的憧憬和祝愿。
民間常用仕女娃娃畫來祝愿家庭和睦、子孫繁衍、人丁興旺。比如,桃花塢的《百子圖》是蘇州年畫在清雍正鼎盛時期的代表作。畫面上百個小童耍龍燈、放風箏、坐飛梯、斗蟋蟀,人物生動,意趣勃勃;中間還輔之蓮花、元寶、松、磬等寓意祥瑞的吉物。四周以“福”和“壽”兩字組成邊框,強調“百子”“百福”和“百壽”的吉祥祝福。
戲曲類年畫:適合年節的娛樂性需要,有今日海報之風
戲曲故事類年畫可謂是年畫藝術的高峰,其表現內容很大一部分取自地方戲曲。如蘇州桃花塢年畫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其裝束行頭當是昆曲扮相;京劇形成后,天津楊柳青盡其表現;河北武強年畫中有許多河北梆子戲的名篇。戲曲故事類年畫的表現形式也承襲于戲劇,不僅人物形象來源于戲劇,而且角色行頭的動作也經過夸張,背景亦舞臺程式化。
年畫借助于戲曲這種大眾形式,表現了對英雄人物的崇敬,對善惡美丑的道德判斷。群眾在欣賞年畫時不僅獲得藝術享受,也從中熟悉了歷史傳說。這也是戲曲類故事年畫宣揚倫理道德和真善美的教化作用的體現。
漫長而縱向的歷史變遷,多元而橫向的地域背景,獨特而深刻的年俗底蘊,代代民間藝人樸素而卓越的創造,造就了年畫這一極具民間立場的文化高峰。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歷史典故、小說傳奇、吉祥圖案、花草蟲魚、天地眾神、社會風俗、人生禮儀,無所不包。從世間萬物到天國想象,年畫和年俗,與人們的世俗生活乃至生活理想燦爛地融成一體。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