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紅
(青海省人民醫院消化科,青海 西寧)
肝硬化是由于一種或多種因素長期作用于肝臟,以肝組織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和再生結節形成為特征,以門靜脈壓增高和肝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1]。肝硬化患者早期肝臟代償功能較強,因此,臨床癥狀并不明顯,但晚期肝硬化患者由于門靜脈高壓,導致患者曲張靜脈破裂出血,并且伴有多系統受累,如消化道出血,嚴重者出現休克、循環功能衰竭、便血等現象,因此,有效采取護理干預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再出血的防控至關重要[2]。本次研究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在本院行合并上消化道再出血治療的患者140 例,將其作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護理干預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再出血的防控效果,以期為該領域護理及治療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臨床依據。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在本院行合并上消化道再出血治療的患者140 例,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將研究對象分為A 組與B 組,各70 例,其中A 組采用常規護理,患者年齡30-67 歲,平均年齡為(42.9±1.5)歲,男性患者45 例,女性患者25 例,病程2-16 年,平均病程為(8.8±1.3)年;B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方法,患者年齡31-68 歲,平均年齡為(43.1±2.4)歲,男性患者44 例,女性患者26 例,病程2-15年,平均病程為(8.4±1.3)年。兩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以進行對比。
1.1.1 納入標準
①所有入選患者均經急診胃鏡與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②所有入選患者符合臨床表現為極度消瘦、嘔血、黑便[4]。③本次研究均經參檢者及家屬同意,且簽署協議書。
1.1.2 排除標準
合并惡性腫瘤、心力衰竭或血液系統疾病。
1.2.1 基礎護理
兩組患者經確診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后,需要及早叮囑患者臥床治療,護理人員須及時對患者采取血容量的補充,并且保證患者呼吸順暢,監測患者身體各項體征,能夠及時予以搶救治療。
1.2.2 A 組護理方法
A 組在1.2.1 的基礎之上,對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對患者實施入院指導,介紹院內環境,以及相應的院規與制度,并且給予簡要健康知識教育,強化患者基礎護理工作的有效實施。
1.2.3 B 組護理方法
B 組護理在1.2.1 與1.2.2 的基礎上,采取綜合護理干預,護理程序分7 步進行,具體內容如下。
1.2.3.1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對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而言至關重要,這部分患者對于自身病情的恐慌心理會導致病情惡化,因此,有效的心理護理對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防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心理變化,給予語言與行動上的鼓勵,與患者形成有效的溝通,穩定患者情緒,從而更好地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使患者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自身的疾病,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
1.2.3.2 有效患者指導
患者指導必須能夠讓患者接受,護理人員以專業及嫻熟的技能,增進患者的治療信心,贏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多臥床休息,并告知患者臥床休息的益處,可促進患者肝臟血液循環,促進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
1.2.3.3 出血護理
護理人員需要叮囑患者臥床休息,并且需要保持病房的絕對安靜,為避免患者出現血液阻塞呼吸道導致窒息,需要保障患者呼吸道的順暢;另外,在出血護理過程中需要防止患者休克現象的產生,需要及早對患者補充血容量,給予患者輸血,并且采用生理鹽水、林格液,右旋糖酐或者其他血漿輸入,必要時給予患者同型全血輸入,或者給予患者成分輸血,保證患者血液供應,另外,根據患者的病情給予注射止血藥物,或者經胃管注入冰鹽水等操作,從而防止患者再出血,病情惡化。
1.2.3.4 飲食護理
對于肝硬化患者而言,結合患者病情程度,給予患者高熱量、高蛋白,以及高維生素和容易消化的食物,并且患者的飲食需要以少食多餐為原則,以營養為主,禁止患者吸煙、飲酒以及暴飲暴食,摒棄患者自身不良習慣,對消化道出血癥狀的患者,需要密切觀察出血情況,在24h 后給予溫涼流質食物。
1.2.3.5 皮膚護理
肝硬化患者由于長期臥床,導致皮膚干燥以及浮腫現象出現,而這種現象容易使患者皮膚破損,而破損嚴重者會導致細菌入侵發生感染,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叮囑患者或患者家屬及時進行皮膚的清潔,患者皮膚出現瘙癢時,應給予及時的止癢處理,避免患者用手抓皮膚造成皮膚的感染。
1.2.3.6 排便訓練
護理人員需對排便訓練進行有效指導,叮囑患者早晨起床,或者早餐后進行自身的排便訓練,需要重復進行訓練,可將每次排便的時間適當延長,對于患者排便不暢,需要增加晚餐或午餐后的上述動作訓練,叮囑患者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
1.2.3.7 專項健康教育
專項健康教育是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上述飲食排便,結合患者自身病情的實際情況,對每一位患者進行量身定制合理飲食方案,以及對患者進行自身良好習慣的規范性構建,如戒煙、戒酒,并且指導患者能夠及時發現自身病情的征兆,如早期出血征兆,患者能夠進行應急措施,并叮囑患者切不可勞累,以及避免發生激動情緒,告知患者出院后需要定期進行隨診。
①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評價,“顯效”指患者經治療的12-24h 內,停止嘔血與便血等不利癥狀,并且收縮壓與舒張壓及脈搏均恢復至正常;“有效”為患者在治療的24-48h 內,停止嘔血與便血等不利癥狀,并且收縮壓與舒張壓及脈搏均恢復至正常,接受血常規檢查為(-);“無效”治療的48h 后,患者病情無好轉,仍然出現不利癥狀,并伴有惡心、嘔吐,血壓、脈搏均不穩定,患者頻繁大便,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兩組患者止血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
用SPSS24.0 軟件核對數據,計量資料使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t 檢驗;計數資料使用n,%表示,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A 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5.71%)顯著低于B 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0%),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見表1、圖1 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圖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由表1、圖1 可見,B 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效果明顯優于A 組常規護理效果,該組數據進一步表明,綜合護理效果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再出血的防控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
A 組患者止血時間[(74.13±1.98)h]、平均住院日[(16.98±2.11)d]顯 著 高 于B 組 止 血 時 間[(48.31±1.44)h]、平 均 住 院 日[(13.05±1.86)d],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 <0.05)。具體見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止血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止血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組別 n 止血時間(h) 平均住院日(d)A 組 70 74.13±1.98 16.98±2.11 B 組 70 48.31±1.44 13.05±1.86 t/35.473 3.997 P/<0.05 <0.05
多項研究認為[5-7],對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而言,及時采取治療與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防控患者再出血,降低死亡發生率。肝硬化作為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病,與患者的不良習慣,以及寄生蟲等有著密切的聯系,而采用綜合性護理干預,全方位的護理干預措施與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規范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疏導患者的心理,有效控制患者的不良行為,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同時護理人員采取有效的前瞻性護理干預,以預見性的護理方式,及早對患者病情進行防控,降低護理失誤發生率[8-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A 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5.71%)顯著低于B 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0%),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通過研究進一步表明,B 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效果明顯優于A 組常規護理效果,該組數據進一步表明,綜合護理效果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再出血的防控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
有關大量研究提出[11-13],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有針對性地對既定的護理對象,量身定制護理方案,通過有效的溝通與了解,較好地掌握患者心理變化,對于可能發生的不良情緒,通過心理疏導,從而較好地予以改善,增強患者的護理配合性。護理人員有效向患者普及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病機制,以及治療的目的,并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事項,以及轉歸和隨訪等,能夠及早發現病情發展程度,盡早進行治療與止血等相關急救工作,從而防控病情的惡化,護理干預能夠改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預后,快速給予患者止血,穩定患者病情,促進患者身體功能恢復[14]。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干預對防控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再出血具有一定的作用效果,通過綜合性的護理干預,促進患者身體功能恢復,減少患者住院時間,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在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再出血的防控治療方面,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快速止血,減少患者住院時間,促進患者身體恢復,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