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成菊
(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醫院,吉林 東豐)
腦梗塞是因腦部缺血缺氧導致的一種常見疾病類型,該疾病對患者中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有較大威脅,具有較高的殘疾率以及死亡率,主要發生于中老年人[1]。偏癱是腦梗塞常見的癥狀表現,由于偏癱腦梗塞患者臥床時間較長,運動量少,加之疾病本身的影響,使得他們非常容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這不但會增加患者痛苦,使患者病情變得更加復雜,同時也會影響預后效果,增加家庭對患者的照護負擔[2-4]。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對偏癱腦梗塞患者開展早期運用護理的方法和效果,以期更好地預防此類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情況。
本研究從2017 年3 月至2019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偏癱腦梗塞患者中 隨機選擇70例,按照患者入院順序編號為1-70號,分組如下:(1)研究組(雙數號35 例患者)有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15 例,年齡最大的患者為85 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50歲,平均年齡為(64.26±2.37)歲;(2)對照組(單數號35 例患者)有男性患者21 例,女性患者14 例,年齡最大的患者為84 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49 歲,平均年齡為(63.97±2.64)歲。兩組患者各項一般資料差異均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符合均衡性對照研究要求。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性護理措施,如進行體位護理,讓患者保持盡量舒適且正確的體位,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對患者開展心理護理等。在以上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開展早期運動護理,內容如下:(1)在患者腳跟部墊小枕墊,使患者保持小腿部處于懸空狀態,角度為30°左右。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患者配合護理人員開展足部、踝部的屈伸運動、內翻運動等,每分鐘運動頻率為20 次左右[5]。(2)對患者實施肌肉按摩,由遠到近依次按摩股二頭肌、股四頭肌、腓腸肌,每一側肢體按摩時間保持在5min 左右。(3)患者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進行膝關節屈伸的被動運動,每分鐘運動次數為20 次,重復進行25 次左右。(4)如果患者清醒,鼓勵其進行主動運動,如深呼吸10 次,踝關節內翻、外翻運動重復20 次,踝關節背屈、跖屈重復進行20次,然后進行腓腸肌、臀大肌、股二頭肌等長收縮鍛煉[6]。
(1)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股靜脈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情況。(3)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進行評價。
研究數據統計學處理工具使用SPSS18.0 軟件,其中計量資
研究組中有1 例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86%,對照組中有6 例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7.14%,兩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更低。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股靜脈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的這兩項指標水平均明顯比對照組更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股靜脈血液流速對比[/(m/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股靜脈血液流速對比[/(m/s)]
組別 例數(n) 股靜脈血流峰速度 股靜脈血流平均速度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35 24.1±4.9 54.7±7.1 14.7±3.3 34.0±4.9對照組 35 24.3±5.0 42.6±6.0 14.9±3.6 26.0±3.8
進行護理前,研究組的NIHSS 評分為(11.02±1.93)分,對照組為(10.98±2.01)分,護理后研究組為(9.14±1.34)分,對照組為(9.97±1.50)分。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NIHSS 評分均比較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下肢深靜脈血栓為長期臥床患者中發生率較高且嚴重的并發癥類型,其發生主要與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內皮損傷、靜脈血流滯緩等因素有關[7]。對于偏癱腦梗塞患者來說,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長期臥床、血管條件改變、缺少運動等,使得患者中有較高的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而一旦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不但會增加患者痛苦,還會增加患者治療時間,還可能使患者病情加重,影響患者安全。為此,積極做好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通過對偏癱腦梗塞患者開展早期運動護理,結果顯示,該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且下肢靜脈血流速度顯著提升。這說明早起運動護理在預防偏癱腦梗塞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可以促進患者預后效果的提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