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芬
(云南省普洱市中醫醫院, 云南 普洱)
呼吸系統疾病是臨床常見病種類,隨著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等因素的影響,此類疾病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呼吸系統疾病的病變器官主要包括肺部、胸部、支氣管等部位,在患者患病后,患者會表現出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給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損害,同時由于疾病癥狀突出且嚴重,還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秩序,給患者的各個方面均造成不利影響,甚至造成患者死亡[1]。因此,本文主要是針對本院收治的呼吸重癥患者,在臨床護理中加強護理干預。
研究資料均來源于云南省普洱市中醫醫院中,均是在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呼吸重癥患者共計120例,全部患者均確診并符合本次研究,患者均簽署同意書,本次研究已經通過醫院相關部門的同意,隨后將全部患者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納入患者例數為60 例。在觀察組6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0 例,其余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方面,最小年齡為23 歲,最大年齡為70 歲,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等疾病[2]。
在對照組6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8 例,其余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方面,最小年齡為25 歲,最大年齡為70 歲,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等疾病。
比較上述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差異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較強的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護理干預,其具體措施如下。
1.2.1 心理護理
呼吸重癥患者多數存在不良心理情況,原因是患者對疾病本身情況不了解,缺乏專業知識,對醫院相關情況不了解,所以在患者住院過程中會產生較多不良情緒,例如:緊張、恐懼、焦慮等,而這些不良情緒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疾病的恢復,導致不佳的治療效果。因此,在患者入院后護士就要對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評估,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緒,一旦發現患者出現了不良心理,就要及時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干預,護士要做的就是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明確患者出現負性心理的原因,并關心、開導、鼓勵患者,尊重患者,平等對待患者,盡量為患者解決困難,及時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促進理想治療效果的達成。
1.2.2 呼吸道護理
患者在治療時,需要保證呼吸道暢通[3],所以,護士要全面觀察患者的呼吸道情況,在發現有分泌物的時候要及時清理干凈,并讓患者多喝水,告知患者有效咳嗽的正確方式,緩解患者咳嗽癥狀,及時促進患者排痰,給患者實施有效的口腔護理,預防感染。
1.2.3 飲食及環境護理干預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實施針對性的飲食護理[4],為患者制定有效且科學的飲食計劃安排,囑患者要多吃健康的食物,保持食物的新鮮,葷素搭配,達到營養均衡,不吃刺激性強的食物,不暴飲暴食等。另外護士要為患者營造出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保證患者能夠得到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1.2.4 藥物護理
囑患者要絕對嚴格遵醫囑用藥,不可擅自調整藥物劑量與用藥方法,更不能擅自停藥。醫生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藥物劑量,以不斷提升治療效果。
將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的相關數據資料進行錄入并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呼吸重癥疾病通常表現為病程較長、癥狀較為嚴重等特點,例如臨床上常見的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這些疾病,在患病后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呼吸深度、節律、頻率異常等,給患者造成較大的損害。通常這些患者需要采用輔助呼吸機進行治療,但是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由于膈肌運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引發過度肥胖、高度腸脹氣、大量腹水、膈肌麻痹等[5]。因此,要想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排出其他不利因素的損害,就要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本次研究在呼吸重癥患者護理過程加強了相關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心理護理、呼吸道護理、飲食護理、環境護理、藥物護理等措施,通過這些護理,患者的各方面需求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并且有效避免在治療中出現不安全事件,和諧了護患關系,大大提升了患者的配合依從性,確保各項治療與護理能夠順利實施,以此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6]。通過本次研究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干預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證實了加強護理干預所取得的療效較好的結果。
總之,將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應用在呼吸重癥患者護理中,能夠及時緩解患者的疾病癥狀,提升患者的配合積極性[7,8],提升患者的身心舒適度,減少不安全事件的發生,取得了理想的疾病治療效果,獲得了多數患者的滿意[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