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芬,陳齊,曾曉燕,張英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四川 瀘州)
精神分裂癥在臨床屬于較為常見的精神失常病癥之一,近年來由于工作、生活等諸多壓力所致,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臨床對于需行手術治療的精神分裂患者,就對其所采用的麻醉管理高度重視。由于精神失常患者需長期服用抗精神或抗抑郁藥品,這些藥品對患者各系統功能的影響較大,因此,對手術麻醉管理亦提出較高要求[1]。本文探討分析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手術時采用右美托咪定施以全身麻醉后的臨床效果。
擇取的臨床研究對象48 例為本院2019 年1 月至2019年12 月收治的需行擇期手術,且具有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史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將所擇取患者均分為兩組,即研究組(n=24)與參照組(n=24)。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情況,見下表1 示,兩組數據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情況
兩組患者均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術,給予研究組患者施以靜脈注射右美托咪定進行麻醉,而給予參照組患者輸注等容量生理鹽水。
麻醉前,均不給予兩組患者使用抗膽堿藥物及鎮靜和鎮痛藥物,且均給予兩組患者開放外周上肢靜脈通路,同時給予其脈搏血氧飽和度、心電圖、血壓及其體溫和腦電雙頻譜指數(BIS)實施常規監測[2]。
兩組麻醉誘導[3]:均采用咪達唑侖0.02mg/kg、依托咪酯0.2-0.3mg/kg、苯磺酸順阿曲庫銨0.15mg/kg、舒芬太尼0.3μg/kg 實施麻醉誘導。
研究組:麻醉誘導前,10min 內給予患者輸注完成濃度為4μg/ml 右美托咪定1μg/kg,隨后改為輸注0.4μg·kg-1·h-1,直至手術完成[4]。
(1)分析評估兩組患者不同時點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水平情況。所選時點分別為:麻醉誘導前(T1)、氣管插管即刻(T2)、切皮時(T3)、手術結束時(T4)。
(2)分析評估兩組患者不同時點拔管后躁動評分(RS)與鎮靜評分(RSS)情況。所選時點分別為:拔管后10min(T5)、拔管后20min(T6)。
本次分析評估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 進行數據錄入、匯總及分析處理,若組間對比結果P<0.05 時,則說明組間各指標數據對比存在較大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MAP 水平情況對比,見表2,研究組患者麻醉誘導前、氣管插管即刻、切皮時、手術結束時MAP水平均優于參照組患者。各時點組間對比結果P<0.05,說明組間MAP 水平指標數據對比存在較大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拔管后RS 與RSS 情況對比,見表3,研究組患者拔管后10min(T5)及拔管后20min(T6)的躁動與鎮靜情況均優于參照組患者。組間對比結果P<0.05,說明RS 與RSS 指標數據對比存在較大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MAP 水平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MAP 水平情況對比
組別 例數 MAP麻醉誘導前(T1) 氣管插管即刻(T2) 切皮時(T3) 手術結束時(T4)參照組研究組100.81±4.33 93.27±4.12 24 24 94.51±4.23 94.45±4.26 99.63±5.44 88.16±4.57 98.74±4.43 87.46±4.11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拔管后RS 與RSS 情況對比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拔管后RS 與RSS 情況對比
組別 例數 躁動評分(RS) 鎮靜評分(RSS)拔管后10min(T5) 拔管后20min(T6) 拔管后10min(T5) 拔管后20min(T6)參照組研究組24 24 tP--2.87±0.43 0.49±0.30 26.249 0.000 2.62±0.51 0.39±0.33 21.0598 0.000 1.25±0.10 2.55±0.14 49.367 0.000 1.10±0.09 2.25±0.13 49.825 0.000
從以上探討分析可知,對于需行手術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由于其長期所服用的抗精神病藥物極易與麻醉藥物產生協同或拮抗作用,因此,對于患者手術麻醉期間需謹服藥物治療[5]。同時,精神病患者對于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很難做到主動配合麻醉手術,導致麻醉管理難度加大[6]。
本次探討分析結果表明,右美托咪定具有抗焦慮及鎮痛與鎮靜作用,尤其是抑制炎癥反應,對于患者圍術期各種應激反應的減少,維持其血流動力學穩定具有積極的作用。結果提示,給予患者施以右美托咪定手術麻醉,具有良好的抗焦慮及鎮靜作用,利于精神分裂患者全身麻醉蘇醒期更加安全、平穩,利于有效降低蘇醒期患者躁動行為發生,從而避免其精神癥狀加重,對于手術順利進行及其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意義[7]。
綜上所述,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手術時采用右美托咪定施以全身麻醉后,獲得良好的臨床麻醉效果,該麻醉方法效果確切,且安全性較高,利于有效控制患者圍術期應激水平,減少其術后蘇醒期躁動;利于穩定患者圍手術期循環,確保其蘇醒期鎮靜良好;利于降低患者圍術期不良反應,確保其精神癥狀趨于穩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