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菊
(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金嶺鎮衛生院,山東 煙臺)
肝硬化作為臨床較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對于患者身體的損傷較大,且出血風險較高。其臨床較為嚴重并發癥之一即是消化道出血,該病癥病情發展迅速,且出血量大,嚴重時將導致患者死亡[1]。本文探究分析肝硬化出血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參數指標對其檢測結果的影響及意義。
抽取的臨床研究對象213 例為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來本院接受檢測者,將其均分為三組,其中,71 例為具有出血傾向的肝硬化出血患者,將其作為探究檢測組,71 例不具有出血傾向的肝硬化患者,將其作為對照檢測組,71 例為同期接受體檢的健康者,將其作為體驗檢測組。三組受檢者臨床基本資料情況,見下表1,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三組受檢者臨床基本資料情況
三組受檢者均接受相同的檢測方法,且使用的檢測及分析設備均相同。即:一是檢測指標主要有: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D- 二聚體(DD)、抗凝血酶Ⅲ(AT-Ⅲ)、纖維蛋白原(FIB)[2]。二是使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小板分布寬度(PDW)、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壓積(PCT)、血小板計數(PLT)水平[3]。
(1)觀察分析三組受檢者檢測后凝血指標情況。主要指標有:PT、APTT、TT、DD、AT-Ⅲ、FIB。
(2)觀察分析三組受檢者檢測后血小板參數指標情況。主要指標有:PDW、MPV、PCT、PLT 水平。
三組相關的觀察分析指標均通過軟件SPSS21.0 對原始數據進行錄入及分析處理,其中以(±s)表示計量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分別經t 和χ2檢驗組間對比情況,當P<0.05 時,則說明組間指標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
下表2 示,體驗檢測組受檢者DD、APTT、TT、PT 水平低于對照檢測組與探究檢測組患者,FIB 水平高于兩組患者;而對照檢測組凝血指標變化幅度小于探究檢測組,經檢驗,P<0.05,說明組間凝血指標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
下表3 示,體驗檢測組受檢者的PCT 和PLT 水平均高于對照檢測組與探究檢測組患者;而PDW 和MPV 水平均低于兩組患者;對照檢測組血小板參數指標變化幅度小于探究檢測組,經檢驗,P<0.05,說明組間血小板參數指標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
以上分析可知,部分肝硬化患者隨著病情的發展,不僅會出現肝功能減退及門靜脈高壓等癥狀,還會產生出血傾向[4]。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控制肝硬化病情及并發癥發展具有重要作用[5]。
本次探究中,通過對三組受檢者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一是就血小板參數指標水平而言[6],較之于健康受檢者與無出血傾向患者,具有肝硬化出血傾向患者的PLT、PCT 水平均較低,但其MPV、PDW 水平均高于其他兩組受檢者,結果提示,具有出血傾向患者,其新生血小板較多,但成熟血小板數量有所降低。二是就凝血指標水平而言[7],具有出血傾向患者較之健康受檢者與無出血傾向患者AT-Ⅲ和DD 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提示,肝硬化出血傾向與凝血因子、機體抗凝血能力、纖溶系統活性相關。
表2 三組受檢者檢測后凝血指標情況對比

表2 三組受檢者檢測后凝血指標情況對比
組別 例數 PT(s) APTT(s) TT(s) DD(mg/L) AT-Ⅲ(%) FIB(g/L)對照檢測組 71 16.54±3.35 39.76±4.25 22.50±2.80 1.32±1.36 46.93±19.92 2.18±0.23探究檢測組 71 19.72±3.99 57.49±5.21 26.08±3.65 2.98±1.13 61.68±22.11 1.06±0.41體驗檢測組 71 11.65±1.86 35.63±2.20 17.13±0.44 0.41±0.15 94.53±10.62 2.67±0.4
表3 三組受檢者檢測后血小板參數指標情況對比

表3 三組受檢者檢測后血小板參數指標情況對比
組別 例數 PDW(%) MPV(109/L) PCT(%) PLT(fl)對照檢測組 71 17.17±1.21 10.73±1.40 0.15±0.07 93.35±36.67探究檢測組 71 19.67±2.10 11.14±1.92 0.13±0.04 72.42±30.96體驗檢測組 71 16.18±1.07 9.28±1.21 0.16±0.12 190.65±27.08
綜上所述,肝硬化出血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參數指標對其檢測結果具有重要意義。檢測結果表明,兩指標水平反映出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傾向,同時,也可間接反映出患者肝損害程度;兩指標水平對于臨床早期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的作用,利于提高針對患者治療的安全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