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黎明
(吉林省敦化市大石頭鎮中心衛生院,吉林 敦化)
橈骨遠端骨折為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其發生部位在橈骨遠端2-3cm 內常伴有橈腕關節和下尺橈關節的損傷。此類骨折不但會造成運動功能障礙,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導致神經和肌肉的損傷[1,2]。研究顯示,骨質疏松患者更容易發生橈骨遠端骨折。在患者發生骨折之后,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明確骨折情況之后,采取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等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3]。而是否能夠實現骨折的良好復位是治療效果好壞的關鍵。近年來,隨著研究增多,發現在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中實施中醫治療可以提升治療效果。本研究主要對橈骨遠端骨折的中醫治療方法和效果進行分析探討。
從本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患者中選擇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共計8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兩組患者均是由于外傷所致骨折,多數為間接暴力導致。骨折后,患者均存在腕部腫脹、壓痛明顯、手和腕部活動受限等明顯的臨床癥狀。均接受X 線檢查診斷為單純閉合性橈骨遠端骨折。根據患者治療方式的不同進行如下分組:(1)研究組共有患者40 例(中醫治療組),其中女性患者23 例,男性患者17 例,年齡最小的患者為54 歲,年齡最大的患者為79 歲,平均年齡為(62.31±2.56)歲;骨折類型:伸直型骨折患者共有16 例,屈曲型骨折患者共有16 例,骨折線波和關節面類型骨折患者共有8 例。(2)對照組共有患者40 例(常規治療組),其中女性患者共有22 例,男性患者共有18 例,年齡最小的患者為56 歲,年齡最大的患者為78 歲,平均年齡為(62.11±2.43)歲;骨折類型:伸直型骨折患者共有17 例,屈曲型骨折患者共有16 例,骨折線波和關節面類型骨折患者共有7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均衡性對照研究要求,且患者均簽署治療方案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采取的治療方法為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按照常規的方法進行治療。在以上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實施中醫治療,主要是采取中藥湯劑和中藥熏蒸療法,內容如下:(1)中藥湯劑治療:藥物組方包括紅花、桃仁各15g,生地黃12g,當歸、木香、川芎、延胡索、赤芍各10g,甘草5g。以上藥物加水共煎,每天1 劑,分早晚2 次口服,7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4 個療程。(2)中藥熏蒸治療:在患者拆除夾板之后,給患者實施中藥熏蒸療法,進行中藥熏蒸的藥物主要包括伸筋草、海桐皮各20g,海風藤、紅花、羌活各10g,用水煎成藥液之后每天對患處熏洗1 次。
(1)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2)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腕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使用腕關節評分表進行評分,分為優(0-10 分)、良(11-20 分)、可(21-35 分)、差(>35 分)四個等級,統計優良率。
研究數據統計學處理工具使用SPSS18.0 軟件,其中計量資料表現形式為(±s),檢驗方式為t 檢驗,計數資料表現形式為(%),檢驗方式為χ2檢驗,P<0.05 代表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平均為(30.4±2.5)d,對照組平均骨折愈合時間為(43.1±3.1)d,兩組之間的差異存在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骨折得到更快愈合。
研究組患者的腕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達到了92.5%(37/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5%(31/40),組間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比較[n(%)]
橈骨遠端骨折是發生率比較高的骨折類型,此類骨折多是由于間接暴力所導致[4]。研究顯示,老年女性發生此類骨折的風險較高,與骨質疏松具有重要關聯。患者發生橈骨遠端骨折之后,應當及時到醫院對患者的骨折進行復位,并做好骨折固定,通常是采取小夾板固定方法、切開復位內固定方法、石膏固定方法等[5-7]。對于橈骨短縮移位情況,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方法能夠有效解決,但是也有專家認為采取保守治療方法也能夠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本研究共入選橈骨遠端骨折患者80 例,其中40 例患者接受手法復位聯合小夾板固定的治療方法,另外40 例患者在以上治療的基礎上接受中醫治療。通過對兩種治療方案的療效進行對比,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治療優良率達到了92.5%,而未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治療優良率僅為7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中醫治療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也明顯更短。本研究中的中醫治療方法有中藥內服方法和中藥熏蒸方法,所使用的藥物具有活血化瘀、消除腫脹等效果。在傳統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實施中醫治療,可以促使患者骨折更快愈合,腕關節功能更好的恢復[8]。
綜上所述,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實施中醫治療方法,能夠取得顯著的效果,促使患者的骨折盡快愈合,腕關節功能更快恢復,且操作簡便,不會增加患者痛苦,安全性高,值得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