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蕾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重癥創傷患者病情發展速度較快,且極易出現多種并發癥。這主要是由于重癥創傷極易導致臟器衰竭和感染,嚴重時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當醫院接診重癥創傷患者時,應及時做好護理應急準備和臨床檢查,以此降低患者死亡率的發生[2]。本文探究分析給予重癥創傷患者應用ICU護理干預模式的臨床效果及其影響。
選取的72 例臨床資料為本院重癥臨護室于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8 月收治的重癥創傷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參照組和探究組,每組36 例患者。兩組間臨床基本資料對比情況如下表所示,組間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情況
將常規護理干預模式應用于參照組患者,將ICU 有針對的護理干預模式應用于探究組患者。
ICU 有針對的護理干預模式如下:
一是急救處理方式[3]。探究組重癥創傷患者全部被送入ICU 重癥監護病房,并實施手術。①若重癥創傷患者術后呼吸頻率出現不穩定情況,需轉入SICU。②若患者術后生命體征、呼吸頻率相對平穩,意識清醒,同時無其它異常出現,可將患者轉入普通病房。③患者轉入普通病房后,護理人員需對其施以實時監督心電圖、心率、血壓等情況,并根據每個患者的病情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二是護理方式。①觀察患者生命體征[4]。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實時觀察,實時監控對患者機體各項指標情況,尤其存在腦部損傷或者是處于昏迷狀態患者,需24h 不間斷進行觀察,重點關注患者瞳孔情況、對光的反應程度、呼吸情況等指標,以此掌握患者的身體機能情況。若患者心肺功能相對下降時,則需以患者實際身體情況為依據給予補液;給予患者注射血管活性藥物,以增強其心肺功能,實現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②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干預[5]。當患者發生重癥創傷后,其身心均會受到極大影響,絕大多數患者會有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出現,直接影響著護理效果。護理人員需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特別是在ICU 護理過程中,實施心理疏導時,護理人員言行需嚴謹,給予患者最大的內心安撫。③給予患者呼吸道的護理[6]。受到重癥創傷患者,其均存在呼吸道障礙,影響患者正常呼吸。護理人員需及時檢查患者的呼吸道,取患者側躺位,利用通氣導管吸出患者呼吸道內的呼吸阻礙物;為保證患者對氧氣的需求,與此同時及時為患者輸氧。④止血護理方法[7]。使用夾板固定患者創傷部位,以控制血液流失;避免患者活動而引起大量出血,以實現止血效果。采用止血帶包扎手臂或腿部,以起到止血作用;護理人員需嚴格掌握止血帶的時間,使用止血帶的時間總長≤4h,每隔1h,需放松1 次止血帶;護理人員需抬高患者受創傷的手臂或腿部,避免血液大量流出。
采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匯總、分析、處理、檢驗探究過程中所有觀察指標數據,其中采用t 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所得計數資料,以P<0.05 作為驗證組間觀察指標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表2 提示,接受護理干預后,探究組患者感染及并發癥情況均為零,明顯優于參照組患者,且P<0.05,證明組間觀察指標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后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表3 提示,接受護理干預后,探究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率為100%,較之參照組患者的77.78% 明顯更高,且P<0.05,證明組間觀察指標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3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后臨床護理滿意情況對比[n(%)]
從以上探究可知,重癥創傷具有突發性,且對于患者身體臟器造成較大損害,且臨床常見多種并發癥出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全面、有效的優質護理干預對于重癥創傷患者非常重要。ICU 護理針對患者實施的全面護理干預措施,為患者快速恢復健康提供重要保障[8]。
本次探究中,分別給予所選患者施以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結果表明,接受ICU 護理干預的探究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良好,且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率為100%,與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的參照組相比較,明顯更優。結果提示,ICU 護理干預模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給予重癥創傷患者應用ICU 護理干預模式,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對于降低患者臨床并發癥,提高臨床護理有效率具有積極作用,該護理模式安全有效,具有臨床推廣及使用價值[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