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迎梅
(內蒙古包頭市包鋼第三職工醫(yī)院, 內蒙古 包頭)
精神疾病具有較強的特殊性,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存在認知、精神等方面的功能障礙癥狀,在對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不能與醫(yī)生進行有效配合,再加上社會接受程度的影響,導致精神科患者通常處于弱勢地位,這些均給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1]。為了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要配合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現(xiàn)將康復護理方法在精神科護理過程中所取得的效果進行研究探討。
1.1 納入標準
患者均經過相關檢查確診為精神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等。患者或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過醫(yī)院的相關部門批準。
1.2 排除標準
患者患有嚴重的軀體疾病。患者存在藥物依賴、酒精依賴等情況。患者處于妊娠或哺乳期。
1.3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均出自內蒙古包頭市包鋼第三職工醫(yī)院中,納入患者的時間節(jié)點為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全部患者均為確診的精神科疾病患者,共計100 例患者作為研究資料納入本次研究。將全部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50 例與對照組50 例。在觀察組5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0 例,女性患者有20 例,患者的年齡為25-59 歲,平均年齡為(33.5±4.0)歲。在對照組5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5 例,女性患者有25 例,患者的年齡為25-62 歲,平均年齡為(35.0±3.8)歲。比較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具備較強的可比較性。
1.4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方法。
觀察組:實施康復護理措施,此種護理干預措施是在康護護理理念下實施的,主要內容為:
1.4.1 制定康復護理計劃
首先護士要詳細了解患者的情況,不但要了解患者的病情,還要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情況,然后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有效的護理計劃,確保護理能夠順利實施,以不斷提高護理干預效果[2]。
1.4.2 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的實際情況
護士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的臨床癥狀、精神狀態(tài)、行為活動等進行24h 動態(tài)化的跟蹤監(jiān)測,同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焦躁、抑郁、暴躁以及行為異常、自殺等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1.4.3 心理護理
注重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3],由于精神科疾病的特殊性,所以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十分必要。護士要加強同患者及家屬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并針對患者實際需求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多鼓勵與關心患者,針對患者的心理壓力對患者實施有效的疏導,強化言語鼓勵和精神安撫,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促進患者治療效果不斷提高。
1.4.4 行為護理
醫(yī)護人員要對患者的日常行為活動進行科學的引導,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作息,提高患者治療期間的自覺性和遵醫(yī)囑性。
1.5 觀察指標
應用SDSS(社會功能缺陷評定)量表評估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主要從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職業(yè)能力、對外界興趣四大方面同10 個小項,分數(shù)與患者功能缺陷嚴重程度成正比。應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評估患者的滿意情況,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并進行比較。另外還要根據(jù)患者達到的疾病恢復效果,統(tǒng)計出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并進行比較[4,5]。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兩組患者的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錄入到表格中并通過軟件SPSS22.0 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P<0.05 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經過臨床護理,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在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職業(yè)能力、對外界興趣以及總評分方面的對比差異顯著(P<0.05),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SDSS 評分情況(分)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度
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度[n(%)]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n(%)]
精神疾病在目前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類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精神疾病產生,患者的疾病癥狀不一致,此類疾病治療時間長、復發(fā)率高,不容易根治,對患者自身、家庭以及社會均造成嚴重的危害。當前社會上對精神類疾病抱有歧視態(tài)度,使得患者在承受身體痛苦的同時還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對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不利。由此可見,對患者加強臨床護理干預十分重要。康復護理理念干預是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護理模式[6],其是通過對患者進行生理、心理、行為、社會等多個方面的針對性康復護理指導,及時緩解患者的負性心理,加快疾病的恢復。通過本次研究結果證實:對精神科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理念干預,能夠更好的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生存質量,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而有效促進患者恢復,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