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穎
(內蒙古牙克石市綽河源鎮中心衛生院,內蒙古 牙克石)
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種類多、病程長、病因復雜,對老年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也給臨床治療和護理帶來較大的困難[1]。隨著醫療技術和臨床護理理念的發展,持續護理模式逐漸為廣大患者和醫護人員認可,特別是針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臨床護理,該護理模式的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選擇了本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170 例,并均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連續性護理)。患者相關資料數據如下表所示,組間比較差異P>0.05,對相關指標的比較不造成影響,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所選患者臨床資料數據組間對比

表1 所選患者臨床資料數據組間對比
分組 例數 男女比例 平均年齡(Y) 平均病程(Y) 疾病種類呼吸系統 心血管 消化系統 其他對照組 85 41:44 71.5±2.5 15.2±2.5 32 29 19 5觀察組 85 38:47 72.0±3.5 14.8±3.1 28 31 21 5 P 值 - >0.05 >0.05 >0.05 >0.05
1.2.1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模式,包括對患者的用藥指導、健康生活方式引導、電話隨訪及定期復查等等[2];
1.2.2 觀察組患者給予連續性護理干預。主要包括:(1)成立多學科人員組成的護理小組,通過對患者的病情分析探討,再進行科學、專業的評估,為患者制定治療和康復計劃,并組織實施[3];(2)通過多種方式,組織患者進行健康和疾病治療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改變自身的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4];(3)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并通過家訪等方式,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及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5];(4)隨時解答患者在治療和康復中遇到的問題,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治療和康復建議[6]。
1.3.1 患者認知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7]
使用本院自擬的測評量表,對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健康認知水平進行打分評價,總分100分,分值與認識水平、自理能力成正比。數據以(±s)表示。
1.3.2 護理滿意度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所選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的調查,對回收問卷(回收率100%)的評分結果按照非常滿意(≥90 分)、滿意(≥70 分)、不滿意(<70 分)進行指標數據的分類分組統計,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總滿意度。指標數據及比例關系表示為(n,%)。
如下表統計數據所示,兩組患者護理前的指標數據組間對比,P>0.05,表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健康認知水平、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都明顯較護理前有所提高;觀察組患者的兩項指標改善情況更加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健康認知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對比

表2 兩組健康認知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對比
分組 時間 健康認識水平 生活自理能力對照組(n=85)護理前 66.50±13.50 71.85±5.45護理后 74.25±15.35 82.48±6.05 P 值 <0.05 <0.05觀察組(n=85)護理前 65.85±12.90 71.50±6.55護理后 86.35±16.20 91.42±5.35 P 值 <0.05 <0.05 P 值 護理前 >0.05 >0.05護理后 <0.05 <0.05
對兩組患者的問卷調查結果統計表明,觀察組患者對所接受的護理服務更加認可,其給予護理工作更高的評價,總滿意率達到97.65%,明顯高于對照組(90.59%)。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國人均壽命有了極大的提高,老年人口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而伴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老年慢性病患者也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對臨床的治療和護理干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慢性病病情進展緩慢、病程長,部分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生)接受相關治療,因此連續護理模式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臨床作用愈發突顯。該護理模式是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護理理念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實際應用,通過對患者實施全面的、針對性的、多學科綜合性持續護理干預,為患者出院后的治療和康復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臨床效果顯著[8]。本研究的相關指標比較分析,充分證明了該護理模式的實際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 老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實施連續護理模式進行臨床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認知,改善其生活質量,得到了廣大患者的肯定和好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