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燕 (韓)鄭泰烈
YIN Xiao-yan,(South Korea)JUNG Tae-yeol*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人們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1]。濱水空間作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它不僅能改善城市景觀環境,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可以近距離接觸水的舒適休息空間[2]。
現階段,人們對濱水空間的使用不再滿足于淺層次的觀賞游覽,而是渴望更加深入地接觸水、體驗水[3],因而建設濱水空間時,陸地或構造物與水面的銜接就顯得尤為重要[4]。濱水平臺如架空的水上步道、懸挑出水面的平臺等,是濱水空間營造中常用的水陸連接形式,具備景觀功能的同時,吸引人們接近水,起到聯系人與水的媒介作用。
另一方面,使用者及其需求是濱水平臺建設時需要考慮的核心,通過研究分析使用者的行為活動,了解其需求,可以為濱水平臺的設計、建設提供依據。行為觀測是研究空間環境中使用者行為活動的有效手段之一,調查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借助觀察工具,對空間環境的使用者處于自然狀態下的行為活動進行觀察,從而獲取數據[5]。
本文以韓國大邱市具有代表性的濱水空間壽城湖為研究對象,以行為觀測為研究手段,掌握濱水平臺的使用者游憩行為,分析使用率高的平臺特征,為日后濱水平臺的建設提供必要的依據,最大限度滿足使用者需求。
壽城湖位于大邱市壽城區,占地面積21.8 hm2,岸線全長2 020 m。其與大邱市政廳的直線距離約為5.0 km,與大邱-釜山間的高速公路距離約為6.5 km。湖四周設置了步道,東面與南面的步道與車道相鄰,交通便利,可達性強。
壽城湖北側設有籃球場、網球場以及綠地,供游人運動和休憩,東側飯店、咖啡店等商業設施集中,南側以風景秀麗的大德山、龍池峰等自然環境為背景,四季景觀優美,西側為壽城樂園。湖中設有音樂噴泉、湖中島,沿湖分布了10 個不同類型的濱水平臺(圖1,以“Deck-數字”標注濱水平臺)。
2010 年壽城湖接受國家經費支援進行生態恢復后,景觀效果得以改善,周邊各種休息、商業、游樂設施集中,為不同年齡段的游人提供了休憩場所,游人量持續增加。

表1 濱水平臺特征指標
采用行為觀測法對使用者行為進行調查記錄,排除特殊節假日的影響,分別于2015 年夏季8 月和秋季11 月,選擇適于外出的工作日和休息日各1 天,分早、中、晚3 個時間段進行。經過預實驗分析研究后,按使用者使用較多的時間段進行劃分調查,夏季為6:00—7:00、13:00—14:00、18:00—19:00,秋季為7:00—8:00、13:00—14:00、17:00—18:00。同時以平臺上停留的使用者為觀察對象,每間隔2 min 對其行為進行一次拍攝記錄。
對拍攝的照片進行整理,獲得停留人次、停留時間、行為活動類型等基礎數據,運用Excel2007、SPSS 19.0 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
3.1.1 平臺特征
為了反映出不同平臺的差異,本研究中制定了平臺特征指標(表1)。
3.1.2 類型劃分
根據平臺與水的關系、平臺的用途,將壽城湖10 個濱水平臺劃分為地上步道型、地上觀覽型、水上步道型、水上單層觀覽型、水上多層觀覽型、水上拐角型6 個類型(表2~3)。

表2 濱水平臺的類型劃分依據

表 3 濱水平臺的類型
3.2.1 使用者人次
對使用者人次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夏季與秋季使用者人次居于前4 位的濱水平臺均為 Deck-5、 Deck-1、 Deck-7、 Deck-8(圖6)。
3.2.2 使用者停留時間
調查結果顯示(表4),所有平臺上停留時間為5 min 以內的使用者最多,地上觀覽型(Deck-8)、水上單層觀覽型(Deck-5)、水上多層觀覽型(Deck-1)平臺上出現了停留30 min 以上的使用者。
3.2.3 行為活動類型分析
根據平臺使用者活動特點,結合已有研究基礎[6~12],將使用者行為活動劃分為13 種,并對使用者在不同濱水平臺的活動類型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表5~6):賞景、休息與聊天等靜態休閑為濱水平臺上的主要活動類型,步道型平臺上的活動類型主要為散步通行,動物喂食主要發生在旁邊水中有放養鴨子、魚群的平臺上。相對于夏天,秋天拍照、休息與聊天的使用者增加,賞水、散步通行的使用者減少,這是由于秋季的天氣更涼快,景觀更為別致,相對于移動行走,使用者們更偏向于坐下來休息、聊天。同時,地上觀覽型(Deck-8)、水上單層觀覽型(Deck-5)、水上多層觀覽型(Deck-1)、水上步道型(Deck-7)平臺上發生的行為活動類型相較于其他平臺更為多樣。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可推斷出停留人次多、停留時間長且使用活動類型較為多樣的水上單層觀覽型(Deck-5)、水上多層觀覽型(Deck-1)、水上步道型(Deck-7)以及地上觀覽型(Deck-8)為使用者喜愛的濱水平臺類型。具體分析其特征(表7),結果顯示:1)平臺可達性均較強,且處于濱水空間中相對中心的位置。2)水上型平臺面積相對較大,與水相接的平臺長度較長,平臺面水的角度也較大,離水面較近,具有較強親水性。其中,步道型平臺Deck-7 雖位置優勢不突出,但游人可借其漫步于水面上,心理上的近水感受較強。Deck-1、7通過平臺的高低曲折變化為游人提供了豐富的視覺體驗,Deck-5 雖視線變化較少,但其前方有湖中島,旁邊有鴨子、魚群,游人在此有景可觀、有樂可戲。3)地上型平臺親水性較弱,但是Deck-8 處于壽城湖的中心位置,俯瞰效果最為突出,正前方的音樂噴泉、遠方的城市天際線盡收眼底。

表 3 濱水平臺的類型(續)
調查結果表明,濱水空間中平臺的使用率明顯高于陸地部分,可見濱水空間中各類平臺的建設已成為必要。在進行平臺建設時應注意結合各類平臺的特點。
水上型、地上型平臺都具有可達性強的特點,因此在平臺建設時,首要考慮提高平臺可達性,增強平臺與陸地的交通連接。
水上型平臺具有較強的親水性,此類平臺建設時需注意:1)突出親水性,在水位較淺處可設戲水平臺;同時相較于直線型平臺,弧線型平臺可形成形態變化,增強心理近水感受。 2)增強視線多樣性,通過平臺的高低曲折變化,為游人提供豐富的視覺體驗。
地上型平臺親水性較弱,建設時要突出選址及俯瞰效果,可設在濱水空間的中心且高程相對較高的區域,并在其前方設置引人駐足的景觀。
此外,在平臺上可適當設座椅等休息設施,特別是步道型平臺,為了吸引游人延長停留時間,在不影響散步通行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預留出一定的空間來設座椅,供游人坐下休息賞景。同時,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使用率較高的平臺上常伴隨著不同的行為活動,靜態如賞景、休憩、聊天,動態如騎行、旱冰等,各類行為活動存在相互干擾的現象。由此,在濱水空間中建設適于進行動態活動的一定規模的場地成為必要,如小型廣場。

表4 不同濱水平臺的使用者停留時間

表5 夏季不同濱水平臺的使用者活動類型(N:人次)

表6 秋季不同濱水平臺的使用者活動類型(N:人次)

表7 使用者喜愛的濱水平臺特征分析
本文僅以壽城湖的濱水平臺為調研對象,未與其他濱水空間的平臺進行比較,且只對夏季與秋季的使用者行為進行觀察記錄,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