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 燦 閆曉燕 李云洲

北京市財政于2016年開始設立了高精尖產業發展資金,旨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在使用上,高精尖資金緊緊圍繞《國務院關于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52號)、《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加快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系列文件的通知》(京發〔2017〕27號)等政策文件確定的產業方向,重點在產業創新集群、創新成果轉化落地、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領域擇優支持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點項目。
高精尖產業資金由市經信局負責管理實施,截至2019年每年3.92億元,在引導重大項目落地、補齊產業鏈短板、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帶動社會投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但同時也存在分布偏散、覆蓋面偏窄、對重大項目支撐作用有限等問題。
隨著北京市制造業進入產業結構深度調整、轉型升級穩步推進的新階段,財政資金需要發揮更好的引導作用,以適應新形勢、新特點的要求,為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推動首都產業轉型升級發揮更大作用。
整合現有涉及高精尖產業的基本建設、研發、產業化的財政資金和基金,由市財政局在編制年度預算時,將統籌資金提前預留、統一管理,推動財政政策由“碎片化”管理向科學整合邁進,形成鏈條式、系統性管理機制。
在對高精尖資金進行統籌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高精尖發展資金頂層設計,明確高精尖資金的管理思路。
1.健全專項資金管理體系。建立與公共財政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2.完善專項資金決策機制。建立由市領導牽頭的統籌資金聯席制度,確定高精尖資金的支持方向,打破分部門各自安排資金的現狀,對年度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進行統一分配,根據各產業的實際資金需求情況,確定年度支出預算。
3.建立專項資金監督評估機制。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每年對產業發展資金執行情況、組織管理等進行獨立績效評估,提出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評估報告。
4.探索建立高精尖資金綜合管理平臺。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統一項目管理的入口和出口,逐步將各部門管理的各類產業資金全部納入統一的平臺進行統籌管理。
聚焦重點領域,優化支持方向
克服高精尖資金涉及領域寬、項目多而散的弊端,突出支持產業基礎好、關聯程度深、科技含量高、價值鏈條長、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少的產業,重點投向鼓勵科技創新、支持轉型升級、發展節能環保等關鍵環節,為產業高端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支持方向上,重點聚焦“五大領域”:
陶瓷藝術設計思想,可通過作品主題展現。確定主題后,將與主題相符的傳統居民元素,通過指定手法引入,確保主題能夠充分突顯設計思想。傳統居民元素類型豐富,實現了設計主題的多元性,如農村生活文化、鄉愁等主題。在陶瓷藝術設計中,應用傳統民居元素營造的意境,是其內涵表現手法的重要體現 [ 3 。]
1.聚焦重大產業項目落地。突出對重大項目的支持,支持符合各區主導產業方向的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引入一批國家亟需、能填補國內空白,對產業上下游、生態構建,或形成特色集聚等有較大拉動的高精尖項目。
2.聚焦薄弱環節著力補齊短板。加大對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著力解決高精尖產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
3.聚焦存量優質企業轉型升級。重點聚焦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質量提升、服務型制造、品牌建設和企業遷建及轉型等方向,擇優支持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深層次調整和轉型升級、穩定本市經濟增長和促進投資有重要支撐的重點項目。
4.聚焦產業生態環境提升。重點支持培育產業集群創新促進機構能力提升、創新載體能力提升、工業園區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產業共性服務平臺建設和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重點領域總集成總承包等。
5.聚焦高精尖產品和技術應用示范。重點支持高精尖產品和底層技術在重點領域的應用示范、首批次應用等。
豐富分配方式,完善組織模式
高精尖資金的分配上,在解決市場失靈和戰略引導,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性、基礎性等領域,繼續保留原有公開征集加評審的遴選方式。圍繞市場化程度較高或競爭性較強的領域,應考慮增加和規范分配方式,進一步完善項目組織模式。
1.探索公開招標制,提高資金分配競爭性力度。政府部門應細化和科學論證領域指南和篩選、考核指標,通過招投標等競爭方式,將資金分配從“一對一”單向安排,轉為“一對多”選拔性安排,建立“多中選好、好中選優”的項目優選機制。
2.實施揭榜制,發揮財政資金作為供需兩側的橋梁作用。在創新成果轉化、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等領域,通過公開征集需求,組織社會力量揭榜攻關或成果轉化,資金投入以企業和社會為主,高精尖資金給予適當資助。
3.進一步規范工作程序,推進民主決策。采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專業機構評價等手段確定項目,對于財政資金支持額度超過年度資金預算超過一定比例的項目,建議邀請市人大代表參加評估,進一步提高項目遴選與決策的透明度,推進民主決策。
細分支持手段,提升支持精度
在高精尖資金使用上,建議綜合運用股權投資、撥款補助、貸款貼息、融資租賃補貼、以獎代補等手段,細化不同領域、不同環節、不同性質的資金支持方式,力求做到精準支持。
1.按照項目性質進行分檔支持。對具有戰略性、前沿性和較強公益性,尚不具備市場化條件、短期經濟回報少的領域,要重點培育,采取撥款補助、搭建平臺、直接委托、債權投資等方式進行支持;對有技術基礎,產業化目標明確但市場基礎薄弱,風險大,產業鏈仍不完善的領域,要以資金引導為主,通過政府采購、政府購買服務、撥款補助等方式給予支持;對產業化目標明確,市場基礎好,可以通過市場化實現的領域,要嘗試引入競爭性分配機制。通過以獎代補、股權投資等方式進行支持,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益。
2.按照項目類型分類支持。對有顯著產出效益的重大項目,仍采用原高精尖資金的撥款補助、貸款貼息等傳統支持方式,對項目固定資產投資進行相應補助。對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等具有顯著公共服務屬性項目,以及創新體系項目,可采用建設項目補助與績效獎勵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支持。對首臺套、首次應用以及推廣應用等項目逐步由支持產品商轉向支持用戶,通過財政資金直接為高精尖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拓展市場,加速落地。
激發區縣活力,發揮協同效應
1.逐步探索實行因素法分配方式。將資金以切塊打捆等凡是下達各區、開發區,用于自主支持本區域產業布局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實現各級財政專項資金的聯動使用,激發區域發展活力。
2.探索高精尖資金支持園區開發建設。在全市高精尖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設立園區二次開發專項基金,用于支持園區平臺公司回購企業土地、建設標準廠房、改造基礎設施等,幫助各開發區拓展高精尖產業發展空間,為重大項目落地提供空間載體。
3.兼顧處理好“騰籠換鳥”關系,支持區縣發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探索設立市對區縣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對區縣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造成的財力損失予以適度彌補;此外,結合本市不宜發展產業情況和區縣差異化發展指標體系,對產業布局優化工作落實有力的區域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