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本報特約記者 魏云峰
“中國仍面臨第二波新冠疫情引起的巨大挑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6日稱,鐘南山院士接受采訪時發出警告,“中國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復正常,但不應該自滿。由于尚未獲得免疫,大部分中國人仍然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至于控制疫情的關鍵依然在于疫苗。世界衛生組織16日公布的名單顯示,全球正在研制118種疫苗,其中歐美和中國的8種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怎么看待第二波疫情
報道稱,隨著中國疫情得到大范圍的控制,生活逐步回歸正常,企業復工復產,學校復學,一些人放松了對疫情防控的警惕。鐘南山對此表示,中國不應該驕傲自滿,因為第二波疫情的風險仍然很大。近幾周中國包括武漢和東北在內的一些地區出現局部的聚集性疫情,鐘南山說道:“我認為目前階段,中國的抗疫形勢并不比國外一些地方更樂觀。大部分中國人仍然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因為沒有獲得足夠的免疫。”
鐘南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對美國的感染和死亡病例數感到震驚,并稱西方政府在疫情出現之處沒有嚴肅對待。“一些國家把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相提并論,這是錯誤的。”他同時還透露,2月初中國疾控中心和相關部門在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實驗室調查了兩周時間,并沒有任何發現。
“中國面臨第二波疫情威脅”的說法引起各方關注。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楊占秋1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通常說的第二波疫情,是與第一波相比較的。中國此前出現8萬多人的感染病例,如果在某一個小區或者某個城市再次出現成千上萬的大規模本土流行,這種情況叫第二波疫情。目前武漢新增個位數的確診病人,還稱不上第二波疫情,只能算局部地區的個別病例散發性流行。現在在吉林省和武漢出現的少數病例,屬于過去個別病例的死灰復燃。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王培玉教授17日也表示,由于國外多國疫情還未得到控制,國內也有個別地方出現本土聚集病例,加上新冠病毒具備無癥狀等復雜特性,如果現在就松懈下來,有可能出現第二波疫情。但他強調,如果持續警惕不松懈,防疫常態化,則不至于出現第二波疫情。
何時可以不戴口罩
中國國家衛健委網站5月17日通報稱,5月16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5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2例(天津1例,廣東1例),本土病例3例(均在吉林);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境外輸入疑似病例2例。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7日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說,5月16日,全國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癥狀感染者連續15天下降,黑龍江省現有病例全部治愈出院。近3日,本土新增確診病例9例,均來自已隔離觀察的密切接觸者,要實施更加精準管用的措施,堅決遏制疫情反彈擴散。
對于可能出現的第二波疫情,多名專家在發布會上提出警告。國家衛健委疾控局監察專員王斌表示,吉林舒蘭疫情提示疫情防控還有薄弱環節。個別地區存在麻痹松懈思想,部分群眾個人防護措施有所放松。承擔入境人員轉運集中隔離點的防護意識和防護能力有待提高。核酸檢測范圍也需要進一步擴大,尤其對重點人群要做到“應檢盡檢”。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表示,國內的新冠疫情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還是面臨著散發病例、境外輸入以及聚集性疫情的風險。隨著天氣逐漸轉熱,不少人提出是否還需要戴口罩。馮錄召表示,是否佩戴口罩遵照一個原則:在通風條件良好,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時,可以不佩戴口罩。他進一步解釋說,戶外、公園、人比較少的街道、操場,尤其是劇烈運動時不佩戴口罩。同時在近期沒有新發病例報告的低風險地區,辦公室、會議室、工地、學校在保持通風條件和安全社交距離情況下,也不需要戴口罩。
馮錄召表示,有三種情況建議佩戴口罩:首先是在密閉的公共場所,如公共交通工具、電梯、人員較多的公共場所;其次是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癥狀時應佩戴口罩,避免傳染其他人員;最后是在特定環境內,比如醫院,不管是就診或陪護,均需佩戴口罩。
“年底推出疫苗”靠譜嗎?
共同社17日稱,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名單顯示,全球有118個疫苗項目正在進行,其中歐美和中國的8種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美國總統特朗普也表示“力爭在年內推出疫苗”。美國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與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3月聯合啟動RNA疫苗的臨床試驗,被指定為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優先審查對象。中國也已啟動滅活疫苗等4種疫苗的試驗。在歐洲,德國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和美國制藥巨頭輝瑞的聯合試驗,以及英國牛津大學的試驗也在推進中。
針對全球都在競相開發的新冠疫苗,鐘南山并不樂觀。他表示,目前中國已有多個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但是要找到“完美”的解決方案,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我們反復地測試不同的疫苗,但是現在要下結論還為時過早。我們還不知道應該用哪種疫苗來對抗新冠病毒。”鐘南山表示,“所以我認為疫苗要最終獲得批準,時間會更長。”
上海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此前也表達了類似觀點:“最好的情況,現在大家做的疫苗有一個是有效的,而且進展速度比較快,那應該在明年3月到6月出來。但如果這批疫苗無效,后面還有一批,就得等到明年6月至9月,甚至明年年底,即2021年年底甚至2022年年初。”
共同社稱,日本國立感染癥研究所和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大阪大學等機構正在研制6種疫苗,但均未開始臨床試驗。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教授河岡義裕認為:“即使外國的疫苗獲得特例批準,國內的供給量也會很有限。在年內普及很困難。”▲
環球時報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