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旺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吳倩
就美國商務部于當地時間5月15日針對華為公司出臺出口管制新規一事,中國商務部發言人17日表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敦促美方立即停止錯誤做法,并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美國的做法連日來引發外界巨大爭議。外媒17日評論稱,美國政府此舉不僅對華為等中國企業可能造成打擊,其他國家和地區乃至美國企業也會受到傷害。
對華為影響多大
在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一年之際,路透社5月15日報道稱,美國商務部再度延長華為的臨時許可到8月13日,但同時他們正在更改一項出口規則,意圖全面封鎖華為的芯片供應鏈。根據規則調整,使用美國芯片制造設備的外國公司需獲得美國許可,才能向華為或像海思半導體這樣的華為關聯公司提供某些種類的芯片。
對此,中國商務部發言人17日稱,美方動用國家力量,以所謂國家安全為借口,濫用出口管制等措施,對他國特定企業持續打壓、遏制,是對市場原則和公平競爭的破壞,是對國際經貿基本規則的無視,更是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嚴重威脅。這損害中國企業利益,損害美國企業利益,也損害其他國家企業的利益。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已經成為中國系統級芯片的最大供應商,但這家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沒有自己的生產廠,而是依賴臺積電等代工企業生產芯片。華為可能會將部分訂單轉至中芯國際,但后者技術仍落后于臺積電、三星等企業。
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院院長方興東1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美國政府實施新規,對華為的影響會非常大,因為華為目前的芯片主要依靠臺積電代工,而臺積電離不開美國技術。
美國《洛杉磯時報》15日援引咨詢公司龍洲經訊分析師王丹(音)的話稱,這將對華為智能手機和基站中的芯片供應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基站占華為總收入的85%或90%。這些規定很有可能造成華為收入減少近90%。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華為的前車之鑒是中興——在被美列入“實體清單”后,這家巨頭一時間“主要經營活動無法進行”。該企業約有20%至30%元器件從美國采購,導致中興在禁令生效后陷入停滯。
香港《南華早報》17日稱,就在美國政府加緊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技術限制之際,中國政府支持的基金向中芯國際的一家晶圓廠注資22.5億美元,以支持先進的芯片制造技術。
美企擔心被波及
對于目前全球芯片產業,美國數據統計公司ICInsights日前發布的報告稱,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4385億美元,前十大半導體廠商占據整個市場58.5%的份額,其中并沒有出現中國廠商的身影。ICInsights表示,以2018年的情況為例,美國無晶圓廠芯片公司占據全球68%的市場份額,而美國有晶圓廠芯片公司占據全球46%的市場份額,兩者合計占全球市場份額為52%,位居全球第一。韓國、日本、歐盟分居第二、三、四。至于中國,無晶圓廠、有晶圓廠全球市場份額分別為13%、1%,合計市場份額為3%,且中國大陸芯片公司主要為無晶圓廠公司,需要借助臺積電或三星來生產。
但波士頓咨詢公司的最新報告顯示,美國半導體產業面臨激烈國際競爭。在全球32條半導體產品線中,有18條線(占全球總需求的61%)至少有一家非美國公司的全球市場份額為10%或以上,這使其有可能成為替代美國的可行選擇。《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半導體制造商擔心,美國政府的新政策不僅會削減對華為的銷售,還會削減對其他中企的銷售。這些中國公司會擔心,美國商務部下一步會針對他們,從而尋找非美國技術供應商。
中國該怎么應對
不過,中國企業一直在不斷開拓。《日本經濟新聞》15日稱,通過對華為最高端機型“Mate30”5G版進行鑒定,發現中國產零部件的使用比例為41.8%,比美國去年實施制裁前上市的舊機型4G版提高16.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在4G版中占比達到11.2%的美國零部件只剩下玻璃殼等極少部分,占總體的1.5%,幾近消失。報道稱,可以看出在美國發起制裁后,華為不得不開始大幅調整采購對象,但也反映出華為在推進零部件研發,并明顯具備了內部的采購能力。
短期內中國廠商還很難跳過美國高通,高通控制著全球智能手機等終端芯片。方興東表示,中美這場交鋒最差后果就是把華為打下去。但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報告顯示,中國本世紀在半導體設計領域一直在取得穩步的進展。報告估計,中國或將在2025年之前將半導體自給率提高到約25%至40%,并將美國在全球的份額降低2至5個百分點。▲
環球時報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