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錦瑟
南宋末年的上海烏泥涇鎮,有一個叫黃四娘的妹子。她任勞任怨,紡織技能滿級,可是因為從小被父母賣給人家做童養媳,地位卑賤,惡婆婆和老公每天對她又打又罵,百般虐待,甚至想把她賣進紅燈區。
黃四娘雖然沒有錦鯉保佑,卻有一顆勇敢的心。一天晚上,她冒死逃了出來,一路輾轉來到海南三亞(當時叫崖州)。
熱情好客的黎族人不僅收留了黃四娘,還毫無保留地教她黎族的棉紡織技術。心靈手巧的黃四娘也竭盡所能地回報這份善意,對當地的崖州棉進行了升級改造,讓它成為當時的網紅商品。
在這里,黃四娘還邂逅了真正的人生伴侶宋五哥,夫妻倆感情很好,一起度過了很多平靜美好的時光。丈夫病故后,她沒有再嫁,傳說是出家做了道姑,因此有了一個很酷的稱號:黃道婆。

1295 年,在三亞生活了40 年的黃道婆乘船返回故鄉。黃道婆一回到家鄉,就對當地的女孩開展職業教育,無償傳授棉紡織技術。從沒上過一天學的黃道婆,憑借她的聰慧、好學和多年的工作經驗開始大膽革新。她發明了專門用來去棉籽的工具——攪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這項發明比美國人的同類發明軋棉機早了400 多年。她改進了彈弓,讓它彈出來的棉花松軟、干凈。她改造了原來用于捻絲、麻的三錠腳踏紡車,讓它可以紡制棉紗。女人用這種紡車,一人可以同時紡3 根紗。她還將漢族和黎族的紡織技術融合,革新了崖州被和黎錦技術,創造出聞名全國的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現在它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這些偉大的歷史貢獻,黃道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界級的科學家”。
因為她的發明和革新,到了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棉紡織業興旺發達,作為紡織主力軍的女人因此有了工作機會,漸漸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地位大大提高了。在江南地區的一些家庭,女人對家庭決策有發言權,可以選擇結婚對象,可以讀書……甚至出現了女人紡織賺錢,男人在家做家務的現象,社會因此移風易俗。
知識改變命運,技術改變生活。黃道婆,這個偉大的女人,用一己之力為很多女同胞打破了封建禮教和社會偏見的壁壘,讓她們終于看見天地有多大,知道掌握自己的命運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