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者/ 馮奇途
訪者按:金弘基出生于韓國首爾,曾先后就讀于首爾藝術高中和韓國藝術綜合大學,2014年起就讀于慕尼黑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和法蘭克福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先后師從林宗弼、孫恩晶、阿努爾夫·馮·阿尼姆、 安蒂·西羅拉。
憑借不俗的實力,金弘基曾在多項國際鋼琴大賽中獲獎: 2013年,獲得“尹伊桑國際音樂比賽”一等獎;同年,獲得“中國國際鋼琴比賽”三等獎;2014年,在瑞士“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三等獎;2017年,入圍“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半決賽;2018年,晉級“蘇黎世蓋扎·安達大賽”半決賽,并獲得“舒曼獎”;2019年,獲得“中國香港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作為鋼琴家,他的演出足跡遍布中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瑞士、意大利、德國等,合作過的樂隊包括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慕尼黑室內管弦樂團、沃斯堡交響樂團、 溫特圖爾音樂學院、鳳凰城交響樂團、格拉納達市管弦樂團、澳門交響樂團及韓國交響樂團。

近幾年的國際琴壇,韓國選手保持著超高的水準和傲人的成績,無不體現了他們不俗的實力和強大的競爭力,他們的實力、品位、個性及高度令人驚嘆,毫無疑問,金弘基就是這樣的一位。盡管在比賽中不太得志,但是他卻可以把音樂彈得流光溢彩。最早知道金弘基這個名字,是在2011年廈門舉辦的“中國國際鋼琴比賽”中,記得半決賽時他彈了肖邦《練習曲》(Op.25)的全部12首和拉威爾的《夜之幽靈》。超凡的技術、無與倫比的音色、完美的聲部平衡感,都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再后來,我又通過網絡觀看了他在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的現場直播,更加成熟和穩定的演奏使我越發好奇他的現場表現。當我看到這次“中國國際音樂(鋼琴)大賽”的選手名單中有他的名字的時候,真的是又驚喜又期待。三場“音樂會”(兩場獨奏,一場藝術歌曲伴奏)下來,讓我對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他一方面為我們展現了卓爾不凡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我們天天都在彈奏的這件樂器在藝術上的可能性。更加可貴的是,聽他彈琴總是可以讓人對音樂、對技術、對聲音、對樂器,甚至是對自己本身產生很多感悟。帶著這些好奇,我開始了以下訪談。
馮奇途(以下簡稱“馮”):你好!請問這次來到北京和你三年前來時相比,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嗎?
金弘基(以下簡稱“金”):上次來北京時是開音樂會,心情上會輕松一些,比較享受,但是這次是來比賽,所以壓力很大,還是有些緊張的。
馮:可以談談學琴的經歷嗎?
金:我有兩個姐姐,她們從小都學習鋼琴,雖然她們沒有直接教我,但是我天天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就也可以彈些簡單的小曲了,爸爸媽媽看到了我的才能后,就開始給我找老師。爸爸最初的想法是希望我將來可以成為像白建宇和鄭明勛那樣的藝術家,但是態度并沒有太過嚴苛,而媽媽的態度就堅決多了。也許是因為年齡小的原因吧,我和其他孩子一樣,也總是想出去玩,可是媽媽在練琴的事情上非常嚴格,要求我每天必須要有固定的時間練琴,雖說過程并不是那么愉快,但是她也從來沒有用那些非常極端的方式來逼迫我。
馮:你21歲參加“中國國際鋼琴比賽”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不俗的實力了,請問那時候還在韓國學習嗎?可以談談韓國老師對你的影響嗎?
金:在中學之前我父母只是支持我學鋼琴,但其實并沒有太過嚴苛地逼迫我。上了中學后(類似于國內的專業附中),學琴的目的性就更明確了。我彈琴一直有自己的想法,在某一個階段,我大概是為了強調技術吧,那一段時間總是彈得很快,我的韓國老師在教我的時候就總是提醒我,不要彈得太快,一定要把作品中的音樂彈出來,教給了我很多類似理念上的東西。他還告訴我,彈琴時要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達,一定要讓別人聽懂你演奏的東西。
馮:是什么契機使你發自內心地想做一名鋼琴家呢?
金:其實在我成為鋼琴家之前,曾經經歷了一段非常痛苦的瓶頸期,但慶幸的是,這個過程很短暫,只有三四個月左右,而且這個過程我并沒有花很多時間練琴(笑)。再后來,我參加了一些比賽,臺上的過程令我非常愉悅,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所以就很自然地走上了這條路。
馮:你是如何平衡技術與音樂之間的關系的?
金:我認為技術當然很重要。比如在中學之前,我的手指有些軟,獨立性也不是特別好,所以我的韓國老師就讓我彈了很多車爾尼、李亞普諾夫的練習曲,和一些手指練習,以及一些新曲子。這對別人來說可能會很困難,也許需要兩周左右才能完成,但是我只要彈下來一遍,之后基本上就沒什么問題了,當然了,可能中間偶爾會有點兒錯音。也許是因為我聽過的東西比較多,而且技術也還可以,所以這些曲子對于我來說相對熟悉,學得會快一些。多聽、多練,有了好的技術作為基礎,外加平時的積累,音樂的東西也就會隨之而來了。
馮:你如何理解“德奧音樂”的傳統?
金:很抱歉!可能我并不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不是德國人,并且我也只是在德國讀過碩士,了解得也不夠深刻。不過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俄羅斯人、美國人的演奏來談這個問題。俄羅斯人在演奏時,手臂乃至整個身體都會參與,這一點和我們大多數亞洲人有著很大的不同,亞洲人往往太注重手指本身的技術,而德國人則更注重對大腦的訓練,比如我在學習舒伯特《鋼琴奏鳴曲》(D960)時,僅第一樂章開頭這一個音,我的德國老師就教了我一個小時,告訴我舒伯特的意圖,為什么寫這個音,該怎么理解、怎么思考、怎么發展……德國老師教的更多的是這些思維性的東西,當然也許是他們在技術的訓練上不像俄羅斯那樣“扎實”,所以他們走出了一條更適合他們的路。而美國老師給我的感覺是,他們總是會教你一些很“實際”的東西,比如簡單直接地告訴你,如何彈得更好聽,就以這次比賽為例,有些選手你聽起來可能確實覺得很好聽,但是你會覺得就只是好聽而已,總感覺似乎少了些什么內容。相反,有些選手雖然沒有晉級,但是你聽他彈琴,會覺得他就是音樂家,有的選手現在聽起來也許不錯,但是十年以后可能就不一定了。
馮:我們通常認為德奧古典作品在速度和節奏上往往很精準和嚴謹,可是前兩天聽你演奏海頓的《鋼琴奏鳴曲》(Hob.XVI: 52)時我發現,在主題與副題的轉換、調性的轉換,以及終止式時,你在速度和空間上會有一些微妙的變化。請問你是如何理解和思考這些變化呢?

金:這些問題我確實很難回答,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演奏,我要做的是,要讓自己彈奏出來的東西使大家信服,并要別人贊同我的解讀。如果我彈出的東西大家都不信服、不認同,那么我的這些表達方式就是失敗的。而且很多時候,我基本上都是憑直覺彈,我的德國老師一方面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另一方面,在有些問題上,他也會給我一些建議。我知道有很多人會模仿大師的演奏,但是我從來不這么做,我往往會按照我的感覺去彈。關于這一點,有時我會和老師有些小小的分歧,他總是希望我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現,可是我的想法卻很多,但慶幸的是我們之間總是可以討論出平衡點。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建立在老師給我的一些引導上的,這次比賽,我失利的原因很可能和我比較有個性的想法有一定關系,但是對于音樂家來說,這樣可能會更好一些,因為每個演奏家的演奏都屬于二度創作,要有屬于自己的東西在里面。有很多鋼琴家在數十年里來回地用一套曲目去比賽,雖然在比賽時,我們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但是如果你永遠都沒有更新,那么注定是走不遠的。

馮:你是如何那么快速、平穩地度過瓶頸期的呢?
金:其實那段時間,我根本就沒有練琴(大笑)。那時,每當要練琴時,我就會感到非常厭惡,索性就玩兒游戲,而且會玩兒很久,差不多每天要玩兒十幾個小時吧。但是忽然有一天,我發現玩兒游戲就像彈琴一樣,仿佛找到了某個共通點,于是我就去琴上試了一下,驚喜地發現自己比過去彈得更好了。我的韓國老師這個時候也告訴我,我確實需要好好練琴了。就這樣,我度過了瓶頸期。對于我來說,敲鍵盤和看屏幕,就像彈琴時手指和樂譜的關系密切一般,手指的能力似乎更強了,或許是敲擊鍵盤時,順便幫助我訓練了機能吧。當然了,沒有那么夸張,游戲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我自己也承認我是有天賦的。
馮:你是如何背譜的?
金:我的習慣是下意識地背,就像我們常說的手指記憶一樣,但是這樣的方式往往不夠可靠,特別是緊張或者受到外界影響的情況下,就會容易忘譜。對于那些困難的片段,我會用很慢的速度去練,很仔細地關注和記憶每一個音,但是我不會像很多人在背單詞時那樣,簡單、乏味地重復,我只要集中注意力地去感受和想象,音樂及樂譜就會像畫面一樣印刻在我的腦海里。但是我不能只是簡單直接地想下一個音會是什么,一旦這樣我馬上就會出錯,我建立起來的是音樂、頭腦、心、手、眼睛相互之間的關系。我也曾嘗試過分手練習去背譜,但我認為分手會破壞和聲之間的屬性與進行,這樣背起來更麻煩,當然我也認同在剛開始學一部作品時,分手練習十分重要。比如,我練習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時,開始并沒有直接照著譜子進行學習,而是把每個和聲先彈出來,用心感受每一個和弦的色彩和走向,我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旋律本身的意義和作曲家的原始意圖,接下來的學習也會更有效率。我的老師和我都非常在意和聲本身的意義,和聲也會更容易讓人感受到音樂的進行。
馮:您覺得亞洲人和歐洲人彈琴有什么不同?
金:我的感受是很多亞洲人在學琴時,有種很強的使命感,似乎或多或少地帶著些來自父母或者其他方面的希望寄托,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都沒有自我。這一點歐洲人和我們亞洲人很不同,他們更多的是以一種自發的熱情和興趣去學習。很多的亞洲人更像是一個只會“彈鋼琴”的人,而歐洲人因為動機的不同,往往更具備藝術家的特質。通過在德國接受教育,我更清楚地知曉應該去做什么。我希望我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音樂家、藝術家。
馮:我注意到,2013年以來,有一些曲子是你彈了很多年的作品,通常來說,長時間演奏某些作品,很容易喪失對作品的熱情,也容易越彈越消極,但是你卻越來越精進,請問你是如何“保鮮”及平衡呢?
金:這些曲子我肯定不會天天練,否則熱情會被磨滅,通常我會隔一段時間彈一彈。我的老師也總是提醒我,一定要保持好對作品的新鮮度和熱情。其實很多時候我并不是只彈你聽到的那些曲子,比如,前一段時間我參加另外的一個國際鋼琴比賽時彈的曲目就是全新的,和這次比賽的曲目完全不同。如果每次都是彈一樣的東西,我肯定是受不了的,新鮮度也一定是不可能有的。
馮:無論什么時候,你的演奏總是非常精準,請問你是怎么做到的?
金:對于我來說,我并不認為自己的演奏是那么的精準,相反,有的時候我認為自己并不是那么穩定。當然,如果只是條件反射式地彈,那么我肯定會非常精準,但是如果每次都加入一些新的想法,那么演奏時的精準度可能就會受到影響,雖然這些有意思的想法有著很強的“即興性”,但是有的時候“即興”代表著冒險,特別是在比賽中。
馮:我注意到,不同于很多人的“輪指”技術,你在彈《夜之幽靈》之《幻影》開頭的同音反復時,只用了同一個手指(3指)去彈,而且效果還出奇的好,可以談談你的想法和練習方式嗎?
金:彈這些同音反復,手腕的作用非常重要,一定要讓手腕很有彈性,在肘部和手腕相對放松的情況下,二者之間要相互配合,共同尋找“震顫”的感覺。開始的時候要慢,時刻注意放松,一定不要有“顆粒性”的聲音,手指的動作要非常小,甚至完全不用離開琴鍵,讓手指和琴鍵建立一種非常密切的聯系。還要學會適應不同的琴,我在練琴時常常會看看榔頭和止音器在演奏時運行關系,通過視覺的方式逐漸建立起手指與聽覺的關系,但具體情況要取決于有多少觀眾、音樂廳有多大,根據不同的情況要做出不同的調整。
馮: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廳應該算是大的音樂廳了吧,我感覺在這個音樂廳彈出來的聲音很“潤”,有的時候甚至會有點兒“臟”,你在這個音樂廳演奏的感受怎樣呢?
金:在德國,像這樣大的音樂廳其實并不是很多,相反有很多小的音樂廳,觀眾自然也不會太多,所以在演奏時,我很自然地就會把演奏的聲音比例調整得小一些。對于我來說,這次比賽的音樂廳是一個很大的廳,因此我會特別關注聽眾聽到的效果,這個音樂廳的聲音確實很特別,這里更適合演奏《夜之幽靈》一類的作品,在這里評委也許也會更喜歡我彈這樣的作品。當然了,我還是需要積累更多地在這樣大的音樂廳演奏的經驗。
馮:請說一下《水妖》吧。
金:首先,一定要知道作品中每個和弦的意義,就像《水妖》的開始部分,這個和聲只是個背景,并不是什么很重要的旋律,但是要找到這個句子里若隱若現的層次和色彩,并把它們表現出來,我想這也是拉威爾的本意。其次旋律也要盡量彈得神秘些,不要往外走,要有一種呼喚和“勾引”的感覺,就像是竊竊私語一樣,不要太復雜,簡單一點兒就好了。簡而言之,用想象力去創造音樂,其實它們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相反很簡單。
馮:可以談談你是如何學習拉威爾的《絞刑架》嗎?
金:我首先會把作品中的聲部都剝離開,聽它們各自的效果和色彩,然后再一點一點地疊加,不斷地感受每個聲部疊加進來后所產生的變化,并根據不同的效果,選擇不同的觸鍵方式,有的時候可能是空間性的,有的時候可能是色彩性的,有的時候可能是一些下意識的狀態,但是不要試圖把每一個和聲都彈得一樣,一定要找到最重要的走向。對于不同聲部的音樂,要有很明確的想象力。此外,在這首曲子里,踏板的運用始終都是很重要的,有些地方可能需要模糊一些,有的地方需要重視色彩,有些地方需要格外在意和聲,以及聲部與踏板的關系。
馮:非常感謝你能接受采訪,和你對話收獲很大。
金:謝謝!
截稿前,我收到了金弘基發來的他在剛剛結束的“第五屆中國香港國際鋼琴比賽”上拔得頭籌的好消息,以及比賽的演奏視頻鏈接,他那從容、穩定、完美的演奏總是讓人難以置信,看來真的是應了我們中國的那句諺語:“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也期待這位來自韓國鋼琴家執著、向上、超凡的音樂能被更多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