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強
【摘要】演員在展現人物的心理活動時可以通過語言或是旁白,但是這種方法是較為直觀的將心理活動進行表述。而除去語言,動作則是更為外化的方式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演員的基本功中要求,掌握聲臺形表,由此可見,肢體語言在演員的表演中占據的重要位置。在表演中,適當地運用形體能夠幫助演員展現心理活動,更加全面地詮釋人物形象。形體語言的創作和展現是對演員表演的要求,通過演員對于人物的理解設計適當的形體動作,既對臺詞等進行了有力的補充,同時也能夠表達出語言無法表達的內容,通過自身情感的加注,使觀眾也能理解角色,并與角色、劇情產生共鳴。
【關鍵詞】形體語言?人物形象?心理活動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表演之中最重要的環節,通過演員的傳遞能夠使觀眾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更加融入劇情體會傳遞的思想感情。而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可以通過不同的動作來展現,演員通過前期對于所表演人物的揣摩勾畫出屬于人物的心理活動線。心理活動線會隨著情節的發展不斷加強產生變化,針對某個事件的產生、發展、高潮和結尾,心理活動成為人物參與事件的暗線。暗線隨著事件發展的明線脈絡共同發展,為了能夠更好的展現出情節,并且最大限度的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就要在人物的刻畫時注重形體的運用,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變化。在演員使用語言表達無法全面的展現人物時,形體語言就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形體語言可以豐富人物表演的張力,通過實際的動作觀眾更容易產生代入感和共鳴。人物內心的思想要想更好的傳達給觀眾,僅僅通過獨白或是旁白會顯得單一。這時,就需要形體的介入,通過人潛意識的動作或是可以展現的動作組成“語言”形式。由心理入手將其通過形體外化,不僅是體驗派表演方法重要的主張,更是能夠使用在角色創作之中的方法,更好地激發演員的思維和貫穿其完整的情感邏輯,實現表演的完整。
一、習慣性動作展現人物心理活動
演員的表演來源于生活,生活中不同的原生家庭、環境等都對人能夠產生影響。而這些影響在無形之中都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這些影響的外化就要通過具體的行為展現出來。在人的成長過程之中會帶有階段性或是持續性的動作,通過在特定情況之下的習慣性動作能夠反映出人物此時的心理活動。因而,在影視表演之中綜合考慮人物的成長背景、行為習慣等在表演之中加入習慣性的動作可以展現惹怒的心理活動。習慣性的動作往往是在固定的情景之下出現,是人物下意識表現出來的心理外化。形體語言是無聲的補充情節,并且對觀眾理解劇情發展,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起到提示作用。生活之中習慣是一個人長久以來的行為表現,而在影視表演之中,人物產生某種行為或是反映的關鍵是其心理跟隨劇情產生了變化,是將長期的人物生活集中表現。因此只有借助外化的形體動作為其之后的行為進行鋪墊,才能使得人物的行為邏輯以及心理邏輯更加完整,對于演員所塑造的人物行為動機有更為合理的解釋。
在電影《Hello,樹先生》中王寶強扮演的樹先生因為之前妻子的背叛,而內心充滿了自卑。但是,現實生活卻不允許他太過于懦弱,雖然他被同村人看不起。但是,在外在依舊要裝作非常成功的樣子。一旦遇到一些事情之時,樹先生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這是主角內心的焦躁和自卑不能夠通過語言進行表述,語言的表述會破壞人物外在所極力塑造的形象。外在形象這時與人物實際的內心產生矛盾和沖突,并且這種矛盾和沖突并非一時。而是伴隨人物在整個故事情節中的發展,所以要表現出樹先生這種矛盾的心理要借助其他形式進行外化。樹先生在影片中習慣性的動作就是將一只胳膊高高地揚起,在最高點一震,進而轉下用手掌撫摸后腦或是頸部。這個動作在《Hello,樹先生》中反復出現,尤其是當樹先生以為自己受到挑戰之時,就會習慣性的做出這一系列動作。
這一系列動作,可以看作是在樹先生的生活過程之中,結合其遭遇而形成的習慣性動作。本身身材矮小的樹先生在遭遇挑戰時本就處于弱勢,表演者想要打破呈現給觀眾的固定思維,就要通過樹先生本人的反映給予情節中的設定以反映,同時展現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時,樹先生采用的這一系列動作通過夸張的表現,給人以虛張聲勢之感,同時暴露出主人公此時的心理狀態。而一直采取這種方式形成習慣之中,利用這一連串的習慣能夠將主人公自卑的心理進行展現,為之后主人公的行為給予合理的心理解釋。也通過演員的演繹使得觀眾更加能夠理解這一形象,從而對故事情節等產生獨特的思考。
正是由于習慣性的動作是結合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等各種因素綜合,體現在表演中的一種特殊的形體動作。所以,習慣性的動作更能體現人物長時間以來始終貫穿于角色及事件發展的一種延續性心理,也更能為故事發展的主線提供補充和合理的動機解釋。雖然沒有語言,但是習慣性的動作是融入到人物骨血中的一種思維方式及心理活動的具象表現,比起環境之下由于情景而產生的語言更具有說服力。能夠通過一貫有之的動作更好的展現人物此刻所處的境遇,也通過人物自身的反映對這種環境做出自己的回應。因而,演員在為所要表現人物設計習慣性動作時,結合了人物性格、人物前史等能更加全面的展現人物特定環境之下的心理。
習慣性的動作也是人物感情的抒發,使得人物由內至外形成一致或是強烈對比,為人物的展現提供更加具有張力的表演。也使得演員在表演時能有更多的抒發自身感受,對于角色二次創作的空間,幫助演員更加積極的投入到角色之中,實現角色創作的完整性。同時,在將環境與自身有機的統一的過程中,有利于演員在表演中實現對于表達主題的再次升華。
二、細節性動作表現人物心理波動
人物在處于特殊環境之下會做出不同的反映,這是因為不同的環境會帶給人物不同的心理感受。表現在特定時間的特定心理感受主要的方法就是通過細節性的動作,利用動作表現出特定情況之下的心理活動。而這些細節的處理能夠使得人物形象和所處環境更加契合,也能夠區別不同環境之下的人物心理波動,展現不同環境中人物所特有的感情。例如人在一些特定環境之中表現出來的動作,緊張時不自覺的搓手,焦慮時有人則會舔嘴唇,等等,都是生活之中的細節性動作,也是大部分人遇到某種特定情景時的反映。因此,在表演之中演員能夠抓住這種細微的來源于生活的刻畫,可以更好的將觀眾帶入到特定情景之中,使觀眾對于演員的表演更加感同身受。細節的處理也能體現出演員對于人物的把握,能夠及其所能展現人物不同的側面。
《黑天鵝》是娜塔莉波特曼的一次自我突破,不同與《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天真又有些早熟的女孩,《黑天鵝》中的娜塔莉演繹了一個為舞蹈癡狂的演員的一生。在這其中前后白天鵝和黑天鵝的差異是彰顯演員演技的關鍵,要體現出兩者的不同,除去外在的服化道帶給觀眾最為直接的視覺沖擊,演員如何通過自身形體語言的變化將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是電影成功的關鍵。在區分黑天鵝和白天鵝的表現之中,演員要能夠根據不同角色所處的環境不同,對于環境兩者的不同反映來展現其心理活動的不同。黑天鵝的塑造之中在其動作中加入一些細節的刻畫,能夠展現舞者化身黑天鵝之后的心理波動。因為之前一直不被看好能夠詮釋黑天鵝,所以當舞者站上夢寐已久的黑天鵝的舞臺時,在完成一貫的舞蹈動作時,娜塔莉波特曼為人物設計了輕微的顫抖。這個細微動作的使用能夠表現出舞者激動的心情,同時也將長久以來渴望的心理狀態在這一刻“悄無聲息”的爆發。雖然在外人看來是一貫的芭蕾舞表演,但是通過細微的抖動卻體現了這次表演對于舞者不凡的意義。也正是如此內心的激動切實存在,語言在這是顯得蒼白無力。內心的波動通過演員細微抖動的形體語言展現出來,既是一種外化,也能夠很好地抒發演員自己的情緒。
而這種細小的動作來源于日常生活,在生活之中都會體驗到這種因為激動所帶來的顫動。在鏡頭對準演員時,細節的形體處理能夠代給觀眾感同身受的感覺,同時也能夠將演員的情緒進行傳達。并且通過控制其速率及張力,能夠在細微處展現出心理的波動。由上臺前的顫動較為激烈,到表演時顫動稍微減緩,可以體會出舞者自身的心理活動從一開始的激動到融入到舞蹈之中的享受。觀眾從人物的變化之中也跟隨其產生相關的情感變化,借助演員的表演體會人物的心情。觀眾將自己帶入能夠在演員二次創作的基礎之上有自己對于人物和故事獨特的體會,演員通過細節性的動作不止是展現了心理的波動,同時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心理的波動是微妙的,因此在表達的過程之中也是通過細節的動作一一展現。這些細微的波動是難以通過具體的語言進行描述,更多的要借助形體動作營造意境。在意境氛圍之中逐步帶領觀眾融入到劇情發展之中,并且結合相關的舞臺布景、語言、人物關系等將劇情完整呈現。細節性形體動作的加入是豐富表演形式,準確地將人物性格表現出來。
三、加強動作刻畫突顯心理的遞進
物質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在變化之中人們的態度、情感也隨之產生變化。感知變化的主要方式就是人的感覺,通過感覺能夠做出相對應的反映。內部的刺激和外部的刺激都能讓人在特定的情景之中產生不同的情緒,但是在統一情景之內產生的情緒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心理對于統一環境的適應,在適應過程之中會有適應、反抗、妥協或是認同等不同的心理變化。而往往這種變化是呈現一個具有關聯性的系統,有因果遞進關系。這也是在整個完整的表演之中對人物的行為進行合理化解釋的中要依據。人的活動依靠的是心理的支配,通過行動對心理逐步的變化展現出來。對于外界的感知演員可以通過加強的動作來刻畫,而不斷強化的動作是心理狀態改變的遞進,能夠通過認識角色,感受角色,升華角色完成心理的表現。演員與角色之間存在著差異,差異構成矛盾。矛盾是促使演員詮釋角色的重要動機,只有自身能夠對角色有較為強烈的感知,才能更加深入其內心進行刻畫。
《驢得水》中的女教師張一曼在面對同事的控訴中,前期以為是逢場作戲所以不以為意,并不以為自己的生活作風問題有錯。這時演員在塑造人物是為了展現其內心活動中的不屑一顧所以略帶傲慢和不服氣,而認錯的態度也是較為敷衍。在前期打自己的幾個巴掌中,張一曼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批判所以并沒有使勁,在其形體動作中明顯可以感受出演員的克制。這時,一切都在人物的控制之內,并且人物的行為也是受控的。正是由于此,前期可以通過演員的動作體現出人物心理是較為平靜,也符合這場戲的開端。隨著戲劇矛盾沖突的加深,張一曼受到的沖擊和指責越來越嚴厲,而她的內心在在逐步崩潰。由此在受到致命一擊后,張一曼的內心完全崩潰,人物的世界觀已經崩塌淪為眾矢之的。所以才上演出全劇最為高潮的一段戲,這時候較之之前張一曼的動作,大的巴掌明顯力道加深,可以體現出人物情感的集中爆發。張一曼極盡張狂的表現也體現出其心理活動的集中爆發。在動作的改變之中,通過掌握動作力道的變化體現出心理活動的愈加強烈。這也和故事的主線相契合,整段故事在此達到高潮。而觀眾也會隨著演員動作的加強,通過視覺的傳遞產生對其感受的通感,進而對于其心理有更為直觀的了解與感受。
情感的遞進也是戲劇矛盾沖突不斷累積,最終爆發的線索。但是不同于事件有著明顯的提示,情感的遞進要依靠演員不斷對動作進行揣摩。通過控制動作的力度等實現對情感的外化,并且這種感受也是能夠傳遞給觀眾。觀眾通過視覺、聽覺等聯合想象對動作有進一步的解讀和感受,從而對于演員所要表達的情感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演員通過加強動作的刻畫,實現對于心理活動遞進的描繪,借助內部刺激和外部刺激共同作用的因素,將抽象的感覺具體化,將內心世界對表達的認識和理解通過不同的活動表現出來。演員在創作的過程就是不斷尋找感覺的過程,而感覺是內心活動的真實反映。通過一次次對于動作的把控,有助于演員將自身帶入到角色內部,擺脫表演的枷鎖,真正做到自身即角色。
四、結語
演員通過將難以掌握的內心情感通過形體形象的傳達出來,既能夠豐富人物形象,也能夠將角色的動作、思維邏輯進行有效的串聯,使得整體的表演和事件更加連貫。一個較為常見的動作能夠將劇中演員表演的人物與受眾感情進行有效聯系,拉近觀眾和演員人物的距離。在表演之中也加入形體語言,也是演員的獨特思考和再次創作的結果,可以體現出演員對于劇中人物的思考,不僅如此還能夠幫助演員挖掘所要表達人物內心的矛盾等耕種心理狀態,還有助于演員展現出對于劇中主題的思考。表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演員的再創作,形體就是留給演員的創作空間,沁入表演者思考的角色才更加生動具有說服力,更能夠讓觀眾產生共情。
參考文獻: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學(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張仁里.演員技巧訓練基礎知識百題集[M].新加坡:藝術劇場出版社,1990.
[3]瑪·阿·弗烈齊阿諾娃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精華.李珍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4]高楠.藝術心理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