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鑫龍
【摘要】PBL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嶄新的教學方法,探索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中學地理?PBL教學模式?綜合素質
PBL教學模式是在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次提出,80年代后在北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2000年,我國高等院校開始不同程度的引入PBL教學模式,并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在醫學、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工程教育等領域進行了廣泛的應用,在地理教學領域也進行了初探。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含義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通過情景化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然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確定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傳統的教育模式在教學理念上有著本質的區別。作者嘗試在部分中學地理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
一、中學地理引入PBL的必要性
中學地理教學一直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優點是課堂信息量大、條理清晰,知識系統,缺點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不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著一定的弊端。由于教師以“講”為主,沒有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缺少交流,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PBL教學模式具有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的一些特征,首先它主要強調授課的過程和意義,通過問題解決過程,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它以問題為驅動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小組學習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同時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PBL教學模式的引入有效的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教學質量,達到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PBL教學在國內中學地理教學中還是新鮮事物,想要在整個地理課程教學中全部采用此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難,我們嘗試探索在部分中學地理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獲取知識,逐漸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在中學地理教學引入PBL的實施方法
1.提高中學地理教師的綜合素質
PBL教學對教師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具有良好的教學經驗,具備靈活解決學生問題的技能,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論水平、認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能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課程設計的目標。對教師開展相關的PBL培訓課程,了解PBL的教學理念,學習PBL的教學技巧、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PBL模式還需要教師主動承擔起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責任,因此教師要走下講臺,學會傾聽學生的問題,有效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查閱大量相關的地理書籍和資料,全面了解地理學科的發展動態,領會地理教學大綱的要求,完善地理知識結構,熟知教學內容,深刻理解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和所呈體系,將掌握的地理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工作實際中去,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2.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實施PBL模式的教學思路
PBL模式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主要包括以下環節。建立學習小組:以班級為單位,每班大約40人,隨機分成5組,每組選取組長1名,指導教師一名;學生根據教學過程提出的問題進入自學階段,查找資料,掌握知識要點,在此過程中將存在的問題和疑問帶回來,在組內進行討論。PBL模式問題設計要以課程目標為基礎,難易程度要適中,允許學生從不同的側面提出更深入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開放思維;對于組內未能解決的問題向其他同學請教,共同討論,可以向教師咨詢,發現新問題,及時解決老問題,這需要小組成員之間協作分工,積極溝通交流。學生互相討論,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也會從其他同學獲得相關的知識,擴大了視野,突破了傳統的教學理念,有效的獲得地理知識,并提升了學習技能;教師組織全體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交流,每組派一名學生以PPT形式講授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發表對問題的看法及解決方案,其他組員可以進行補充或糾正。同時教師要嚴格把關,對學生收集的資料的正確性進行評估,啟發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有所感悟;通過這個學習過程教師了解了學生缺少的能力和不足之處,尋求解決方案,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反思。PBL的評價環節主要包括學生參與課程的主動性、參與程度、獲得信息的完整程度、團隊協作能力、邏輯性和調理性,還包括小組間的相互評價、教師對小組的評價以及個人評價。
3.中學地理教學引入PBL的優缺點
地理知識繁多,學生接受課程不易,而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PBL教學模式基于問題學習、以問題為向導、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己探索和發現與課程相關的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的提升了教學效果。整個教學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團隊精神,創新意識,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基于我國的國情和教育理念,一些客觀因素也限制了PBL教學模式的實施。教學資源不足、同時查閱資料、總結、討論、交流都需要時間,少數同學自控能力差,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敷衍了事,因此沒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PBL教學模式對教師本身的素質要求很高,需要視野開闊,知識豐富,計算機技術扎實,靈活應對能力強;PBL教學模式耗時多,不能做到全面開展,只適用于小班教學。
三、結論
PBL教學模式要求授課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使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PBL教學模式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促進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對于中學地理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作用。
教學改革過程是艱難的,我們會遇到很多無法預料的問題和困難,這需要我們更加的堅定教育改革的信心和理念,不斷探索實踐,根據我國的國情以及教育體制,探索出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PBL地理教學模式,使其在教學方法上有全新的突破,讓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做到將所學知識充分的應用到生活中,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俞穎,李曉,黃麗麗.淺談PBL教學模式下教師的重要性[J].西北醫學教育,2012,(01):116.
[2]張園園.淺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2012,(35):135.
[3]楊崢.國內外PBL考核評價體系概述[J].考試周刊,2011,(63):2.
[4]張彥曉,梁彥慶.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教學與管理,2015,(05):115.
[5]文彥君.地理師范生地震災害教育中的PBL教學模式初探[J].江西農業學報,2011,(12):211.
[6]孟凡強.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7,(83):165.
基金項目:
1.PBL教學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GYJYKYKT030。
2.2019年度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GDXKT1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