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陽 張麗娟



【摘要】利用“按按按”互動反饋多媒體系統,開展基于互動環境下的教學。課前從教學目標入手定位,課上從數據反饋入手調控,利用數據開展教學,總結教學策略,形成實用性強、操作性強的更加有效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成效的語文教學新思路、新方法。使教師能夠根據學生閱讀能力標準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利用互動反饋技術及時獲得學生通過學習實現這些目標的真實、準確的數據反饋信息,根據反饋信息設計按點,有的放矢地調控教與學,以便精當、準確、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按點”設計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強調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人文發展,但目前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如學生閱讀積極性不高、閱讀方法簡單、情感體驗淡薄等,沒有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當前,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出現和迅速、強勁的發展,使得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人們必須運用“互聯網+教育”的新思想,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新思維,來思考、實踐和探究如何有效地推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促進教育的科學發展。大數據的使用重在能夠幫助教師從經驗教學到精準教學,學生從模糊學習到精確定位,真正做到減少無意義的付出,使老師獲得有針對性的回應,學生才能得到個性化的學習。我校全部班級“按按按”互動反饋多媒體教學系統和“EZServices”網絡與學習信息整合中心V2.5云平臺的應用,為研究提供技術條件支持。基于此,我們深入研究如何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設置“按點”,利用互動反饋技術生成反饋數據,促進小學語文閱讀精準教學的實施,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層次整合。
一、情境引入——側重于激發興趣型的“按點”設計
“按點”題目內容要與教學內容有關,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易喚起學生的生活記憶,吸引學生注意。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透過互動參與,投入到問題情境中去思考。
例如,在《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結合教學目標精心的設計了“按點”來形成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上課伊始,引導學生畫出文中鹿弟弟對哥哥說了兩句話,并且把鹿弟弟這兩句話連起來讀讀,發現都提到了“白栽”。由于二年級的孩子對文本的理解還是從重點的詞句開始的,所以我們把對“白載”一詞的理解確定為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在學習課文伊始設計如下按點:
通過按點地選擇,訓練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選擇恰當釋義的能力。同時,結合生活實際深入理解這樣的用法,比如剛洗好的衣服又掉在了地上,叫——白洗。還有——白等、白走、白跑……
繼而引導思考為什么鹿弟弟惋惜地說玫瑰白栽了?為什么后來又高興地說玫瑰沒有白栽呢?以鹿弟弟前后的不同變化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為深入理解文本做鋪墊。
這樣設計的按點是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啟迪學生的思維。通過學生選擇呈現的數據正確率的高低,教師采用不同方式進行反饋糾正,力圖訓練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解釋詞語的方法,繼而讓學生掌握由理解詞語表面的意思過渡到結合上下文深入理解課文的意思的方法,真正讓每個學生都進入到學習思考的過程中。由于把對“白栽”一詞的理解提前至課文的開始部分,在課文理解時抓住“為什么先說‘白栽,后來又說沒有‘白栽”貫穿于整個課堂,讓它來統領教學整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效率高。
二、新知建構——側重于理清概念、思維引導型的“按點”設計
“按點”題目內容著重于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目標,并與探究、實踐、協作等教學活動密切結合。課堂活動中,教師依托“按點”反饋學情差異的支架作用,引發討論,促使學生有效經歷認知過程;教師講解重點、點撥難點,掃除學生的疑難,理清基本概念,使學生易于建構。
例如,《觸摸春天》一文教學中設置下面連鎖按點。
此按點的設計旨在訓練學生根據文意結合正確解釋選擇合適的讀音,較好的訓練了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對“悄然合攏”詞語的意思也有了深入的認識。
在準確理解的基礎上,繼而出示下一個按點:
通過選項,訓練學生抓住關鍵詞、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同時感受到那童話般的美麗動人的畫面。
經過這樣逐步深化的教學,使學生得出由淺入深的結論,為拓展應用和總結評價奠定基礎。
如《釣魚的啟示》中,縱然孩子有萬般的不舍,縱然孩子不斷的乞求,可父親依舊要求放魚,父親如此堅決,難道他不喜歡這條鱸魚嗎?“盯著看了好一會兒”,這句中的“一看一盯一轉”,包含了復雜的心理斗爭。這是學生很難理解深入的,我設計了一個思維引導性按點,為學生搭建支架。
請同學們再輕輕的讀這句話,感悟一個“盯”字,體現了父親什么樣的復雜心情呢?
利用按按按互動反饋系統,提供開放性題目,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并能夠勾連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父親內心的復雜活動,使學生體會到的父親形象更加真實、豐滿、生動。
三、應用練習——側重于知識目標達成度檢測或強化練習型的“按點”設計
“按點”的題目內容應針對應用能力培養設計并具有啟發性,要針對知識目標達成和鞏固,應涵蓋知識點應用的主要類型,具有強化練習和檢測功能。要特別注意,要留有備選“按點”以供課堂臨時選擇。在課堂上,教師依托“按點”反饋的測查結果,開展有針對性的輔導,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增強學習效果、鞏固所學知識,幫助全體學生實現預期的知識目標。
例如,一些漢字的筆順,學生們特別容易寫錯。教學《五彩池》一課時,我利用互動反饋技術出示測評類按點,開展形成性評價:
對學生生字的筆順掌握情況進行前測,通過這一選擇正確筆畫的按點設計,促進學生認知生成與增強保持,強化筆畫教學,鞏固正確筆順。發現學生雖然已經進行了初步的認識,還是容易混淆。反饋時統計結果顯示只有77%的學生正確,統計翻牌后我再次強調筆順規則,并帶領學生觀看筆畫跟隨的動畫后,找選項錯誤的學生板演,帶領全體學生再寫一遍,落實寫字教學的同時使筆順得到進一步的鞏固。通過這樣依據學情的調控教學,學生100%掌握。學生的學習活動,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正是互動反饋技術的優勢,能夠及時評價、及時調控,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認知發展。
四、拓展延伸——側重于思維引導型的“按點”設計
“按點”的題目內容指向要明確,應具有能夠靈活綜合運用、隱含條件、由果推因、實際應用等特點。其內容可涵蓋相鄰知識、延伸知識、應用擴展等。在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依托“按點”質疑提問,思考存在哪些問題,還想研究什么,為開展創造性學習打開思路。
例如,《玲玲的畫》一課的最后教學,設計下面按點進行對文章內容的深化理解:
通過此按點比較兩次“滿意”,引發思維沖突,深化思維,使學生理解兩次“滿意”含義的不同,進一步體會克服困難后的喜悅。并學習結合上文體會詞意的方法,讓學習更有深度。利用互動反饋技術,優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做到了組織參與的全面性、引導思維的發散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五、總結評價——側重于終結性測查或調查類的“按點”設計
在課堂上,教師應結合“按點”,利用反饋信息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進行總結應用。
例如,在學習《稱象》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理解曹沖秤象的過程,并用Flash動畫進行演示。課文學習后,提出問題“說說曹沖稱象的辦法好在哪里?在當時的條件下,你還能想出什么辦法稱象?”并設計了如下的按點:
學生重新思考更合適的做法,并根據自己的選擇說出了理由,經過大家的討論,知道了沙子在搬運的過程中容易灑落,不夠精準,木頭又過輕,要搬運過多不方便,只有人是最合適的選項,這樣把每個人的重量相加就可以了。一些孩子還大開腦洞,想出了其他的方法。通過按點選擇,大家在熱烈的交流中,對課文內容理解進行了新的提升,能夠簡單理解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時也培養了他們認真觀察事物,善于動腦筋思考問題的品質。
總之,關注教學各個環節,通過強化語文閱讀教學中與教學目標對應的按點設計研究和數據研究,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對應的語文閱讀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形成情況、思維發展情況,及時對教學進行分析、診斷,調控,并且根據測量、記錄呈現的學生學習行為,教師能夠準確判斷出學生能否順利達成學習任務,如果能夠達成,說明沒有問題,繼續進行下一步的教學;如果不能達成,說明出現問題,需要教師根據學生數據反映出來的情況進行干預、調整。針對個別學生出現的特殊問題,可以進行一對一的指導;針對學生反映比較多的普遍問題,教師需要通過調整教學進度、改變教學方法、反復進行強化等方法進行統一的干預糾正,以實現精準教學,保證學生課堂學習任務的達成,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水平。
利用互動反饋技術讓每一個學生進入學校、進入課堂都有平等的發展權,教育教學活動面向所有的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關注與指導,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本文為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一般課題《利用云平臺反饋數據,開展教學評價的研究》(課題編號CDHB17353)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