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乾


故宮宮殿屋頂的神獸,最初的功能卻是一顆顆“螺絲釘”。因為宮殿的屋脊是屋面兩個坡的交線,這個位置用來粘瓦的泥巴一般非常厚且松軟,瓦放在泥巴上容易產生下滑。為了防止瓦下滑,古代工匠常常用釘子來固定該部位的瓦。然而,裸露的釘子很容易在空氣中生銹,因而工匠便給釘子戴了個“帽子”,還做了個造型,這個“帽子”的造型就是不同形象的神獸。久而久之,神獸逐漸與屋脊部位的瓦件連成一體,成為了防止雨水滲漏和屋脊松散脫裂的重要琉璃部件,對脊的連接部起著固定、支撐、裝飾作用,默默守護了幾百年。真真是“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筑物美麗的冠冕”(梁思成)。
這些神獸歷經滄桑巨變,卻依舊光鮮亮麗。這是怎么做到的?原來,屋頂神獸是用琉璃瓦燒制而成。琉璃瓦與普通陶瓦都是以黏土為主要原料,經過原料處理、成型、干燥后,在高溫下燒制而成。但琉璃瓦還在瓦胎體表面施加釉料,并進行第二次燒制以獲得光亮而又黏接牢固的釉面層,這種釉面層牢牢地與瓦胎體黏接在一起,很難脫落。
從化學成分來看,琉璃瓦的主要成分有氧化鉛、二氧化硅、氧化銅等。其中,氧化銅是呈色劑,它采用鉛丹作助熔劑。琉璃瓦之所以有如此豐富的色彩是因為其主要著色劑是鐵、銅、錳、鈷等金屬氧化物,在燒制過程中,鐵使釉呈黃色,銅使釉呈美麗的翠綠色,錳使釉呈紫色,鉆使釉呈藍色等。
紫禁城在明代建造之初,屋頂就使用了以黃色為主的琉璃瓦,屋頂上的神獸也因此外表披了一層琉璃釉料,不僅不容易脫落,還具有防水、保持屋頂恒溫、防止瓦件風化、保持表面清潔等優點,這使得神獸的形象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像披了件“金”衣裳。
太和殿上的神獸為什么是10個?
原因是火災。據統計,自紫禁城建成以來,太和殿至少遭受過5次火災,每次太和殿被焚毀后,皇帝都要下令重建。而當太和殿第5次著火后重建時,面臨嚴重的材料不足問題。工程負責人梁九在材料極其有限的情況下,把太和殿的開間(長度方向每兩根柱子的間距)做了改動,由原來的9間變成11間,使很多尺寸較小的楠木就能用上了。

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開間數量為9間,屋脊獸也是9個。開間變成11間,屋頂又要重新排瓦,而且對應的尺寸也要變。梁九發現,排完9個屋脊獸后,每個屋角恰恰多出一塊地方,而且恰好能放下一塊瓦。梁九決定在這塊空地上增加一個小獸——行什。此提議終獲得康熙皇帝批準。至于為什么放行什,是因為它在外形上很像雷公(雷震子),也就是上天主管打雷的神。造成太和殿多次火災的重要原因是雷擊,因此在太和殿屋角放行什,寓意非常明顯:希望“雷神”多“關照”。
神獸意不同位置有講究
故宮宮殿屋頂上神獸的位置也是不能替換的,原因在于封建社會的等級,位置越靠前的神獸,地位越高。據清朝行政法規《大清會典》記載,古建筑屋頂最前面的為騎鳳仙人,后面依次排列的順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
騎鳳仙人:此處造型有吉祥祛邪的寓意。
龍:天子化身。在這里,龍寓意帝王。
鳳:本意鳳鳥。在這里,亦是皇權的象征,寓意皇后嬪妃。
獅子:相貌兇猛,是百獸之王。寓意護衛皇權。
天馬:寓意護衛帝王的天空戰神。
海馬:為瑞獸。寓意護衛帝王的海中戰神。
狻猊(suāní):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寓意護佑帝王平安的神獸。
押魚:又稱狎魚,是海中的一種異獸,押魚以龍與魚組合的形象出現,寓意為滅火防災。
獬豸(xiè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寓意護衛皇權的神獸。
斗牛:傳說中的一種虬龍(一種有角的龍),為鎮水獸。寓意為滅火防災。
行什:因排在太和殿屋頂神獸第10位而得名。又因與主管打雷的雷震子神似,所以寓意是防雷。
(責任編輯/祁維雅 美術編輯/滿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