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紅
在山東大學老校區不起眼的枯草叢中,婆婆納已開出許多淡粉紅小花,阿拉伯婆婆納也現出少量的藍色小花,二者同為玄參科婆婆納屬植物,都是早春的小野花,花朵小而可愛,我見猶憐。
婆婆納屬植物約250種,中國約61種,識別它們卻很考驗眼力。就拿婆婆納和阿拉伯婆婆納兩種來說,若不開花,實難區分——都是鋪散多分枝草本,葉子都呈卵圓形并兩面生有絨毛,蒴果均為腎形。我只好據實觀察得出自己的認知技巧:婆婆納比阿拉伯婆婆納開花更早,比迎春花更早地迎春:婆婆納的花梗比苞片略短,阿拉伯婆婆納的花梗明顯長于苞片。
婆婆納是現代植物學中的名稱,為中國本土種。明代《救荒本草》中稱之為婆婆納,并作為一種可食用野菜記錄,清代《廣群芳譜》記為破破衲:“臘月便生,正二月采,熟食。三月老,不堪用。”祖籍浙江錢塘的清代名醫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則將婆婆納以“狗卯草”之名記入,這應該算是對杭州的婆婆納做出的自然觀察筆記了。

我對山東大學校園里的婆婆納和阿拉伯婆婆納做物候觀察發現:婆婆納在雨水節氣已有很多花開,而阿拉伯婆婆納在驚蟄節氣過了才能花開成勢:至春分節氣,二者的綠葉已蔚然換新;夏天里并不枯槁;10月底至11月上旬會有新一輪萌生,新葉比春時還鮮嫩:冬天,葉色變得灰綠雜糅暗紫紅,也不干枯,很有些經冬不凋的氣節。
阿拉伯婆婆納,原產于亞洲西部及歐洲,為歸化的路邊及荒野雜草。比之婆婆納,它花多莖繁蔓恣,更顯強勢,花朵出落得特別標致,花是合瓣花,花冠淡藍色,上面的放射狀條紋是深藍色,中心為純白色,尤其是兩枚雄蕊挺立而出,分頂著藍色的花藥。阿拉伯婆婆納的小花初開時像散落的點點星子,一閃一閃亮晶晶,等眾花齊放則像群星閃耀,只是這星空不在天上而在地上。當人在小藍花夾道的路上走,就自然而然上演了“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古詩情境。
在山東大學校園,還有一種特別少見的直立婆婆納。起初只是聽人說起,自己尋尋覓覓,2月底,終于在河邊水泥地縫中見到不成氣候的一小叢,雖然僅開著兩朵小花,卻是讓我喜出望外了。其花為藍色,四瓣,有趣的是花瓣有三片一般大,一片則較小。與婆婆納和阿拉伯婆婆納匍匐在地繼而斜向生長的形態相比,直立婆婆納莖直立或上升,不分枝或鋪散分枝,這是明顯的差別特征。

婆婆納、阿拉伯婆婆納、直立婆婆納,名字不止拗口,還“拗腦”。直立婆婆納,讓人想到直立的態勢;阿拉伯婆婆納,讓人想到產地;那么,婆婆納又是什么套路?有說是據其果實形似婆婆媽媽們做針線活兒收納線繩的工具;又有說是其花上條紋像她們納鞋底的一種針腳紋樣;還有說是“婆婆納”與“破破衲”的“婆”與“破”“納”與“衲”的訛傳音所致,可惜我沒查到絕對可信的證據。

其實,萬物命名總多任性時刻,認一認是哪種婆婆納,只要它們一直是我們眼中小紅小藍小野花的美麗就好!
(責任編輯/岳萌 美術編輯/滿斗工作室)
婆婆納、阿拉伯婆婆納、直立婆婆納,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是表現在繁衍能力強,能自花傳粉,種子播散快,易生不定根,不經意就成片成叢地擴展;二是表現在耐干旱、耐寒冷,不擇地勢,生機堅韌強悍。它們都緊依大地,不矯揉造作也不虛張聲勢,生長得自足自在,欣賞著它們由衷的美,一份詩意油然而生:低一些,再低一些,低到塵埃里開出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