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麗

【摘 要】目的:研究心理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中的護理效果。方法:擇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編號后隨機劃分為兩組后應用不同的護理方案。管理組34例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模式,常規組34例患者應用普通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管理組患者服藥依從性高于常規組患者,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組患者接受護理后生活質量改善程度高于常規組患者,兩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中可有效提升患者服藥依從,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中應用推廣。
【關鍵詞】慢性淺表性胃炎;心理護理干預;服藥依從
【中圖分類號】R473.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2
通常人們只重視使用藥物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忽視心理調節的作用,導致臨床療效有限,故而本文旨在研究心理護理干預引入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中的護理工作中的效果,擇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開展臨床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期間于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開展臨床研究,將其隨機劃分為管理組與常規組,每組各有34例。管理組患者中男性∶女性=19∶15,年齡在29-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2±5.9)歲,患者發病時間為(2~11)年,平均發病時間為(5.6±1.2)年;常規組患者中男性∶女性=18∶16,年齡在28-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1±5.7)歲,患者發病時間為(2~10)年,平均發病時間為(5.7±1.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采取基線比較后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同期比較。所有患者均已提前了解研究詳情,同意將個人診療治療用作臨床研究并正式簽署知情文件。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普通護理模式,護理人員需要按照護理手冊為患者提供護理護理,按時打掃病房,調節病房內溫度、濕度和明度至舒適區,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的住院治療環境。管理組患者則引入心理護理干預:考慮到多數患者對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疾病的認識不全面,對疾病認識存在眾多誤區,故而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基礎上,護理人員要有意識對患者采取心理疏導策略,當發現患者存在嚴重的負面情緒時,護理人員需要先判斷患者的情緒狀態,確認患者愿意與外界交流時需要細心安撫患者,幫助患者宣泄負面情緒,及時幫助患者排解負面情緒避免患者負面情緒大量堆積導致負性心理。護理人員幫助患者宣泄負面情緒時,需要注意患者反饋,當患者抵觸感較強時,需要保持耐心與愛心,等待患者回應,對患者要保持溫和的服務態度。
1.3 觀察指標
(1)調查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應用簡易生活質量評分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從心理、軀體功能、社會功能以及整體健康四方面進行評測,每項分值滿分為一百分,分值越高則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2)調查兩組患者服藥依從,完全依從:按照醫囑按時按量自發服藥;部分依從:需要經過他人提醒或者勸說按時按量服藥;不依從:完全不按照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必須采取強制服藥手段。服藥依從性=完全依從人數+部分依從人數/總人數×100.00%。
1.4 統計學方法
課題研究數據導入SPSS21.0進行運算處理,計數資料(服藥依從性)采用百分數(%)形式表示,采取卡方()檢測,計量資料則使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測,P<0.05,則表示組間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接受護理前管理組心理評分為(72.1±2.9),軀體功能評分為(70.5±2.6),社會功能評分為(75.9±2.3),整體健康評分為(72.8±2.1);接受護理后管理組心理評分為(92.5±1.4),軀體功能評分為(90.7±1.8),社會功能評分為(93.7±2.9),整體健康評分為(91.9±2.9)。接受護理前常規組心理評分為(71.9±2.5),軀體功能評分為(73.6±2.9),社會功能評分為(73.5±2.3),整體健康評分為(74.1±2.3);接受護理后常規組心理評分為(81.9±1.6),軀體功能評分為(83.7±2.1),社會功能評分為(82.4±1.8),整體健康評分為(84.9±1.8)。可知接受護理前管理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與常規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差異不大,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管理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上升程度高于常規組患者,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經護理干預后,管理組患者服藥依從性高于常規組患者,兩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根據現代醫學研究慢性淺表性胃炎既屬于生理性疾病,同時屬于心理性疾病。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多有脘腹、脹痛、反酸癥狀,睡眠不佳以及精神焦慮癥均會引發該疾病,長時間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壓力過大和強烈刺激均可誘發慢性淺表性胃炎[1]。對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時,需要重視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正確認識該疾病,對疾病不要產生恐懼與焦慮感,幫助患者認識到該疾病經過治療是能夠得到有效控制的。護理人員可為患者發放健康小手冊,便于患者隨時隨地學習。護理人員在為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時,可多與患者家人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與個人愛好,為患者制定全面的心理護理干預策略,可讓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讓患者獲得親情支持,從而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
綜上所述,將心理護理干預引入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能夠提升患者的服藥依從以及生活質量,對于患者疾病管理效果具有提升作用,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王艷麗.兩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治療和護理效果比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15):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