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乾

【摘 要】目的:觀察玉屏風散合當歸六黃湯加減治療糖尿病汗證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汗證患者56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中藥治療組)和對照組(西藥治療組)各28例,療程均為4周,觀察治療效果。結論:玉屏風散合當歸六黃湯加減治療糖尿病汗證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糖尿病汗證;玉屏風散合當歸六黃湯加減;辯證施治
【中圖分類號】R28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2
糖尿病汗癥,即由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經出現病理改變[1]。據有關文獻報道,糖尿病并發汗癥的發生率約占糖尿病患者的一半以上[2]。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多用營養神經藥物治療,效果多不理想,筆者在臨床工作中采用玉屏風散合當歸六黃湯加減治療糖尿病汗癥,效果肯定,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9年3月門診治療的糖尿病汗證患者56例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中藥治療組)和對照組(西藥治療組)各28例,以上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推薦的糖尿病診斷標準,且均確診為Ⅱ型糖尿病,排除其他繼發性原因引起高血糖的疾病,并且肝腎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觀察組28例患者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30-70歲,平均 42.8歲 ;病程6個月-10年,平均5.2年 ;對照組28例患者中,男14例,女14例;年齡30-68歲,平均41.4歲;病程9個月-10年,平均5.6年;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服用降糖藥物控制血糖穩定的基礎上采用怡神保(甲鈷胺,華北制藥集團制劑有限公司,批號;141246)口服,每日3次,每次500ug。觀察組:在服用降糖藥物控制血糖穩定的基礎上,采用玉屏風散合當歸六黃湯加減治療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痉浇M成:黃芪30g,白術15g ,防風 10g,當歸15g,生地黃15g,黃芩15g,黃連15g,黃柏15g,熟地黃15g。加減應用:汗出甚者加浮小麥30g,煅龍骨30g,煅牡蠣30g,五味子6g以固澀斂汗;癥見口燥咽干、手足心熱、心煩失眠等癥者加知母10g,炒棗仁30g,烏梅10g養陰安神;癥見汗多神疲、體倦乏力、咽干口渴、脈虛細或虛數等癥者,加太子參15g,麥冬15g,五味子6g以益氣養陰?;颊呋鹦拜^輕者,去黃連、黃芩,以防苦寒傷陰。兩組治療均以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3 療效評價標準[3] 痊愈:血糖保持穩定,出汗完全消失,其他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血糖基本保持穩定,出汗癥狀明顯改善,但仍有少許汗出,其他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血糖基本保持穩定或升高,出汗癥狀基本無改善甚至加重,其他臨床癥狀基本無好轉。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處理,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2 結果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玉屏風散合當歸六黃湯加減治療糖尿病汗證療效明確。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并發汗癥屬于中醫學“自汗”、“盜汗”范疇。自汗、盜汗是指由于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4]。其中,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汗止者,稱為盜汗,亦稱為寢汗。汗由津液化生而成。自汗盜汗成因主要有二: 一是肺氣不足或營衛不和,以致衛外失司而津液外泄;二是由于陰虛火旺或邪熱郁蒸,逼津外泄。病機總屬陰陽失調、腠理不固、營衛失和,汗液外泄失常。歷代醫家對自汗、盜汗的治療論述頗多,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臨床中糖尿病患者多同時出現自汗盜汗癥狀。這就要求我們臨證時要表里兼顧,陰陽并調。玉屏風散出自《究原方》,錄自《醫方類聚》。組成:黃芪、白術、防風。功用:益氣固表止汗[5]。當歸六黃湯出自《蘭室秘藏》,為治盜汗之圣藥也。組成: 黃芪、當歸、生地黃、黃芩、黃連、黃柏、熟地黃。功用:滋陰瀉火、固表止汗[6]。玉屏風散合當歸六黃湯加減即在益氣固表的同時,不忘清其虛火內熱使表虛得固,里熱得清,汗止熱消。從本組觀察組治療效果來看,中藥辨證施治對于糖尿病汗癥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馬迪,張蕓,吳燕.糖尿病汗出異常的中醫辨治體會[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4,37(5) :84 -87.
董曉梅,宋慧芳,殷士良.糖尿病腎病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研究[J].醫藥 產業資訊,2006,3(6):94-95.
李振衡.中醫藥辨證施治糖尿病自汗癥[J].中醫中藥,2010,17(22):99-100.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32.
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醫方類聚[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79.
李東垣撰.蘭室秘藏[M].文魁,丁國華,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