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軍仙

【摘 要】目的:觀察遠紅外穴位敷貼療法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蠕動功能恢復情況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我科行腹腔鏡術后女性患者共5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對照組,各為25例。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予遠紅外穴位敷貼療法,觀察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分別觀察兩組患者腹腔鏡術后的腹脹發生率、首次肛門自行排氣時間。結果:試驗組患者術后其腹脹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肛門自行排氣時間均早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使用遠紅外穴位敷貼療法可預
防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腹脹,促進胃腸功能盡快恢復,減輕患者痛苦,增加臨床舒適度。
【關鍵詞】遠紅外穴位敷貼;腹腔鏡術后;胃腸蠕動
【中圖分類號】R5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1
婦科手術中腹腔鏡手術是比較常見手術治療方式,因其具有損傷小、切口小、美觀度高、恢復快、出血少、住院時間段及術后并發癥較傳統手術方式少,被患者廣泛接受,在臨床普遍應用[1]。因術中的麻醉,二氧化碳形成氣腹等多種原因導致術后胃腸功能紊亂,進而引起惡心嘔吐、切口部位疼痛等常見的并發癥[2]。嚴重的腹脹可升高患者膈肌,影響了患者的呼吸功能,使下腔靜脈受壓,影響了患者血液的回流,甚至對腹膜切口及胃腸吻合的愈合有一定程度的影響[3]。因此,積極預防及處理術后胃腸脹氣對患者促進康復,減輕痛苦非常重要。
我科自2019年1月起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采用穴位敷貼療法,加速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促進肛門早日排氣取得較好療效,現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在我婦產科行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共50例,按住院日單雙日將擇期行腹腔鏡手術患者分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為25例;對照組為25例;試驗組女性患者,年齡25歲~59歲(38.6歲±1.4歲)。其中子宮肌瘤13例,黃體破裂2例,卵巢囊腫為10例。對照組女性患者,年齡段為22歲~57歲(37.9歲±2.4歲)。子宮肌瘤為16例,黃體破裂為3例,卵巢囊腫為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方面進行比較,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試驗組 試驗組術后第一天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給予穴位敷貼療法。我科臨床試驗研究一率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的遠紅外穴位敷貼,注冊號:滬械注準20152260443。其組成成分為:遠紅外陶瓷粉、壓敏膠及醫院手術薄膜。穴位敷貼中的遠紅外發射波長范圍為8um~15 um。操作前清潔穴位皮膚,打開外包裝,從防粘紙上剝下遠紅外穴位敷貼,直接貼敷在穴位,48小時換帖。穴位處皮膚應無濕證、斑癥、無創口。
取穴:(三穴)足三里、三陰交及中脘。
1.2.2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1)心理的護理。患者術后返回病房,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術后患者的情緒變化,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術后有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情況及解決的方法,及時與患者溝通,介紹治療成功案例,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及康復鍛煉。(2)術后臥位干預。患者術后6h內,監測生命體征,平穩后協助患者臥與舒適的體位,勤翻身,床上活動,可減少手術切口的壓迫及牽拉,緩解腹部切口牽拉引起的疼痛,同時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3)早期活動。術后24h,在患者身體適應情況下,護理人員要協助患者進行早期下床活動,首次下床采取“三步起床法”。下床三部曲是指下床前半臥位30秒,坐30秒,站30秒,無不適方可行走,若出現眩暈則尋求幫助。下床三部曲適合所有患者,尤其是術后第一次下床,65歲以上老年患者,臥床時間較長患者,評估有跌倒風險的患者等?;颊邞刻靾猿窒麓不顒?,循序漸進,逐漸延長下床活動時間,逐漸加大活動強度。(4)飲食護理。護理人員在患者術后返回病房應及時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后飲食的注意事項,指導患者術后6小時后肛門排氣前,進食流質,多喝水及白蘿卜湯類,勿食牛奶及豆漿等脹氣食物,一旦肛門排氣,從粥、燉蛋、爛面條等過渡到易消化、清淡、高蛋白飲食及富含維生素的新鮮水果和蔬菜。(5)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向患者分別于術前術后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教,使其對圍手術期相關知識了解并掌握,避免患者焦慮情緒,對手術恐慌,能穩定情緒,配合手術及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后48小時,術后腹脹發生率、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腹脹的發生率=(輕度腹脹+中度腹脹+重度腹脹)/總例數*100%。
無腹脹:患者自我感覺良好,無腹部不適的情況出現。
輕度腹脹:患者訴腹部輕度脹痛,切口部位無脹痛情況出現;
中度腹脹:患者腹部可見有膨隆,訴腹部脹痛但可忍受,切口部位出現脹痛;
重度腹脹:患者腹部膨隆,呼吸困難,切口脹痛;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表1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臨床效果較好,試驗組總腹脹率為8.00%,對照組為28.00%,試驗組患者使用穴位敷貼治療效果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從表2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自行排氣的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操作安全性觀察
本操作安全性方面:操作簡單,對患者無副作用。
3 討論
婦科腹腔鏡手術,對于疾病治療效果較好,但術后,由于手術中CO2氣體、麻醉藥物影響及手術應激等因素影響,部分患者可在術后出現胃腸道功能紊亂等并發癥,影響患者術后康復[4]。在婦科手術中,一般腹脹出現在手術后24h出現,患者可自覺腸蠕動消失,一般48h后腸蠕動可恢復正常,患者肛門排氣后腹脹可緩解。48h后腸蠕動未恢復,患者腹部有竄氣感,出現腹部脹痛,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醫務人員應積極采取措施,促進腸蠕動恢復,幫助患者肛門排氣,減輕腹部脹氣對患者造成的身體及心理的痛苦。
中醫學認為,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主要病因為氣滯血瘀、胃失和降[5]。因術后手術創傷及CO2氣體潴留,導致濁氣雍滯于中焦,臟腑失調,氣血無力運化,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穴位貼敷對患者相應穴位刺激,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可達到早排氣,早通便療效。
本次研究中,我科室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采用遠紅外穴位敷貼療法,加速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促進肛門早日排氣取得較好療效。
綜上所述,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采用遠紅外穴位敷貼療法操作簡單,使用效果滿意,作用是明顯的,患者及家屬能夠接受,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
單慧敏.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埋豆對促進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效果分析[J].婦幼健康,2019, 1(2):81.
李長江.進行護理干預對促進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體會[J].中國醫藥科學,2015, 5(20):86-88.
陳孝平.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9.
林琴.護理干預對促進婦產科腹腔鏡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應用效果[J].醫學美學美容,2014, (10):470.
馮玲,樊倩紅.中醫護理干預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腹脹的效果分析[J].護理實踐和研究,2015, 12(0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