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新
【摘 要】目的:針對活血化瘀法在中醫內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來對其價值進行分析,使活血化瘀法能夠更好地應用到中醫內科臨床治療之中。方法:選擇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一年之間來某院接受中醫內科治療的88例無明顯誘因出現疼痛癥狀,且經過西醫系統治療后療效不明顯的患者,按照隨機的方式將其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共有44例患者。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對觀察組的患者采取傳統的中醫活血化瘀治療方式,而在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時則采用常規西醫的治療方式,通過對兩組患者在治療的有效概率、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以及治療的起效時間等方面的結果進行對照,從而發現活血化瘀法在中醫內科臨床中的應用價值。結果:經過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患者進行治療之后,通過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實際調查與分析之中,某院發現在觀察組中的治療有效率比對照組要多出很多,此外雖然觀察組的治療起效時間較晚,但是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要低于對照組患者。其中,兩組之間的差異較為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中醫內科治療過程中,傳統的中醫活血化瘀法比常規西醫的治療方式治療效果更好,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關鍵詞】活血化瘀法;中醫內科治療;臨床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2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1
引言
活血化瘀法是中醫臨床治療血瘀證患者的常用治療方法。中醫所說的血淤證,是指患者因瘀血內阻、血液在經脈和器官內壅積瘀滯,而引起患者臨床出現頭痛、胸痹、心悸、腹痛、胃脘痛等癥狀。西醫對此類病癥的治療,一般是通過CT的檢測結果,使用硝酸酯類、抗血小板凝聚類等藥物進行對癥治療;而中醫對該癥根據辨癥施治的原則,按照患者不同的病因和臨床表現進行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所用中藥以丹參(活血祛瘀、涼血消癰)、降香油(行氣活血、止痛、止血)、三七(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等為主,并結合患者病癥配合其他中藥進行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數據
在本次實驗的過程中,共選擇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到某院來進行中醫內科治療的88例無明顯誘因出現疼痛癥狀,且經過西醫系統治療后療效不明顯的患者,并按照隨機抽取的方式將其平均分為了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中各有患者44例。此88例患者的年齡中,最小患者的年齡為22歲,年齡最大的患者為67歲,平均年齡是(45.76±2.33)歲。此外,其中共有51例男性患者與37例女性患者。胃脘疼痛的患者人數為40例,偏頭痛的有15例,心悸的有33例。在觀察組中,胃脘疼痛、偏頭痛、心悸的患者人數分別為20例、8例、16例,在對照組中,胃脘疼痛、偏頭痛、心悸的患者人數分別為20例、7例、17例,所有患者均是在自愿基礎上加入本次實驗過程。在本次實驗進行之前,我們還對所有患者在性別、年齡、癥狀等方面的信息進行了觀察與分析,兩組成員在一般信息方面的對比中,P>0.05,其對比具有參考價值。
1.2 方法
在對對照組的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主要還是采取常規的西醫治療方式,首先對患者進行相應的理化檢查,然后選用相應的西藥對其進行常規治療。在對胃脘疼痛患者進行治療時,使其服用適當的鎮靜藥、解痙藥;而在對心悸患者進行治療時則使其靜脈注射由葡萄糖液、肌苷和氯化鉀注射液配合而成的點滴,對于重癥心悸的患者則使其間斷性的進行吸氧治療;在對偏頭痛患者進行治療時,使其服用阿司匹林來達到止痛的效果。將所有觀察組患者分為三類,分別是氣滯血瘀、痰瘀互結以及血脈瘀阻三種類型,然后辨證施治。在對氣滯血瘀的患者進行治療時,主要選用赤芍8g、首烏7g、核仁8g、紅花8g、北柴胡8g、丹參23g、桑寄生10g等配成一副藥劑;在針對痰瘀互結患者進行治療時,主要選用天竺黃4g、清半夏8g、丹參8g、懷牛膝10g、地龍10g、黃芪28g、枳殼8g等配成一副藥劑;針對血脈瘀阻患者進行治療時,則主要選用赤芍8g、當歸8g、紅花10g、澤瀉10g、黃芪13g、水蛭14g、桃仁16g、生大黃6g等配成一副藥劑,每天早晚各一劑。另外,由于患者個體和辯證的差異,藥物劑量及使用的中藥會有所加減。
1.3 療效標準
患者在治療后身體疼痛感基本得到控制,在治療前身體不適或者有相關病癥的區域病情已經得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但偶爾出現,會有疼痛感,判定為顯效;在治療療程后患者的疼痛感得到緩解,但依然會有自覺不適感存在,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為有效;在完成治療療程后患者的病情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感受到明顯的疼痛感及不適感,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結果數據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22.0中,不同參數均屬于計數資料類型,用百分比表示,差異性x2檢驗,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有效率結果
在實驗結束后,經過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調查,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觀察組在接受傳統中醫活血化瘀法治療之后,其治療有效率為97.73%,而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則是79.54%。基于這一數據我們就可以發現,采用傳統中醫活血化瘀法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要遠遠好于常規西醫的治療效果。其中,具體的治療有效率見表1。
2.2 不良反應發生概率結果
在觀察組與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概率方面,觀察組在接受活血化瘀法治療之后,共有2例患者發生了嘔吐、惡心、乏力的不良反應,發生概率為4.55%,而在對照組患者中,則有9例患者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發生概率為20.45%。由此可見,觀察組比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要少很多。
3 討論
血瘀證是中醫內科臨床常見的證型,中醫認為“離開經脈之血不能及時消散和瘀滯于某一處,或血流不暢,運行受阻,郁積于經脈或器官之內呈凝滯狀態,都叫血瘀”。內科常見疾病如冠心病、腦中風、腦梗死等,都可歸為氣血瘀滯的血瘀證。因此,如不能予以準確及時的治療,將會給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極不利的影響。在此次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活血化瘀法雖然起效時間比西醫治療方式相比較長,但是其在治療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的避免方面做得比西醫要好很多。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中醫內科臨床治療過程中,我們要有效的利用活血化瘀法來對患者進行治療,從而使該方法的價值真正的得到發揮。
參考文獻
方春鳳.活血化瘀法在中醫內科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16).
樂春榮.活血化瘀在中醫內科臨床的運用[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