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延 趙煥 李林艷


【摘 要】目的:研究腫瘤介入術后患者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臨床護理路徑的作用,觀察分析其臨床效果。方法:研究對象主要為我院所抽取的72例腫瘤介入術后患者,2018年1月-2019年1月為研究時間,并且通過隨機的方式將研究患者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為36例。研究期間為兩組患者提供不同的護理工作,最后對臨床護理路徑效果以及常規護理效果進行對比與分析。結果: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為(83.33%),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為(33.33%),經統計學對比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研究組的臨床護理路徑能夠為患者起到極為顯著的護理效果,同時能夠加速患者的康復,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與滿意度,應該大力推廣使用。
【關鍵詞】腫瘤介入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臨床護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R73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1
腫瘤介入術后患者在一段時間內需要臥床休養,因此,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越來越高 。主要癥狀表現為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之內出現凝結的現象 。如果沒有及時地進行護理,將極容易造成患者出現突然性腫脹、疼痛等情況的發生 。因此,必須要加強腫瘤介入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工作,而臨床護理路徑的引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改善病情,具有極為顯著地臨床護理效果。基于此,本文將選取我院共計72例腫瘤介入術后患者,將其分為兩組,最后對常規護理效果以及臨床護理路徑效果進行對比,具體內容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主要為我院所抽取的72例腫瘤介入術后患者,2018年1月-2019年1月為研究時間,并且通過數字隨機分組的方式將研究患者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為36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共計20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齡63.5±3.2歲。研究組男性患者共計17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齡65±3.5歲。研究期間為兩組患者提供不同的護理工作,對照組為常規護理,研究組為臨床護理路徑。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調查,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排除妊娠及精神異常患者。
1.2 方法 為對照組患者提供常規性護理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用藥指導等。對研究組患者提供臨床護理路徑。主要包含:(1)按摩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揉、拍、捏、擦等手法,由遠心端開始向近心端按摩 。同時雙手放置在患者的背部以及臀部等部位進行按摩 。每隔2至3小時進行一次。護理人員保證按摩力度在患者的承受范圍之內,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將疼痛發生的概率以及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概率進行降低,促進患者的康復 。同時在治療的過程中為患者給予消腫、止痛等藥物的涂抹,增加患者的舒適感 。(2)改善活動能力:護理人員應該引導患者穿蹦彈力繃帶或是彈力襪,自上而下,保證松緊適當。同時維持合適的體位,坐下時保障雙腿交叉時間不宜過久,避免壓迫腘窩的現象出現,從而影響到靜脈的回流 。在臥床休息時,將患肢抬高30-40°,以便靜脈能夠回流。同時,還應該避免靜脈壓增高以及腹內壓增高等現象。(3)預防感染: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的情況進行仔細的觀察,包含四周皮膚的顏色、溫度,是否出現腫脹,局部是否有紅腫熱痛的表現等 。從而對下肢皮膚護理工作進行加強,防止創面發生感染,同時要加大換藥的頻率,從而減少潰瘍,幫助創面能夠快速愈合,以保患者在治療后能夠早期活動。另外,患者在進行活動時,要避免曲張靜脈破裂出血的現象發生 。
1.3 觀察指標 將兩組患者通過不同護理模式后,其出現深靜脈血栓的現象進行對比分析。將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分析。護理效果的評判標準分為好、較好、一般、差等四個標準,總有效率=好+較好。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收獲的整體數據與信息,通過SPSS21.0進行分析、處理。利用率(%)作為計數資料的表示,通過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比較
通過兩組患者不同的護理方式進行比較后發現,研究組患者在經過臨床護理路徑后出現重度深靜脈血栓的現象要比對照組輕,由此可以證明,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有效的幫助患者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如表1所示,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 研究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效果更佳,研究組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效果為83.33%,而對照組患者的常規護理效果為33.33%,如表2所示,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針對于腫瘤介入術后患者而言,在臥床休養期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很大,會嚴重地影響到患者的行動 。同時,由于臥床、坐姿的不端正,還會造成妨礙靜脈回流的現象,加重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由此可見,對于腫瘤介入術后患者而言,需要大量地護理工作,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更加準確的根據患者的實際需求,從而確立出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能夠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有充分的了解,從而主動的去解決患者的需要,通過引導患者進行下肢的抬高屈伸訓練,從而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以及靜脈回流,幫助患者能夠盡早的下地活動,將并發癥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從而提升患者的滿意度,促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護理工作的開展。
綜上所述,針對腫瘤介入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具有顯著的護理效果,能夠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緩解,并且能夠促進患者下肢深靜脈的回流,加強腫瘤介入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情康復,進而提升其治療效果,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趙雅麗.消化道腫瘤術中物理干預預防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D].山西中醫藥大學,2019.
徐巧荔.腫瘤介入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癥的臨床護理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08):107-108.
查園,李華.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老年消化道腫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J].血栓與止血學,2018,24(01):149-150.
何芳.綜合護理用于婦科腫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預防效果[J].血栓與止血學,2018,24(01):159-160.
李曉娟,周勤,張紅衛,魏楠,代旭,孫婭娜,曾燕榮.圍術期干預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評價[J].中國病案,2018,19(02):108-112.
左麗.綜合護理干預預防婦科腫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1.
郭桂芳,于福萍,石瑋,顧國利.腹膜后腫瘤(惡性)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7,11(02):143-145.
熊丹,翟紅霞,李良,陳海威,王磊,殷亞昕,劉潤梅,張津津,李娜,趙志坤,夏云峰.抗血栓泵預防老年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觀察[J].感染、炎癥、修復,2015,16(01):52-54.
楊梅,劉燕芳,方菊飛,何燕,潘喜梅,盧春秀.膝關節腫瘤假體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4):102-103.
李智飛,修典榮,付衛,李磊.間歇充氣裝置和低分子肝素預防消化系腫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2,12(03):212-216.
呂淑華.婦科腫瘤術后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護理管理改革創新”高層論壇、全國護理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中華護理學會:中華護理學會,2011:3.
陳冬萍.腫瘤患者介入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A].湖北省抗癌協會腫瘤介入學專業委員會.2010湖北省腫瘤介入治療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湖北省抗癌協會腫瘤介入學專業委員會:湖北省抗癌協會,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