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陽 韓洪強
【摘 要】目的:討論心理護理與言語交流技巧在臨床精神科護理中的效果。方法:將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調查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僅選用常規物理醫治。調查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輔以心理護理和言語交流。兩年后,比較兩組的品格改動、行為反常、言語反常和疾病狀況的發生率,并用單因素方差剖析兩組疾病狀況的發生率成果:調查組品格改動、行為反常、言語反常及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選用單因素方差剖析法對該病的發病率進行剖析。成果表明,心理護理在臨床心理醫治中有顯著效果。結論:在精神科臨床護理中運用心理護理和言語交流技巧,能有效調節患者情緒,操控患者病情,促進患者心理恢復。
【關鍵詞】心理護理;言語交流;技能
【中圖分類號】R4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2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信息
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100人他們的年紀散布和工作散布如圖1和圖2所示。隨機分為調查組和對照組各50例。調查組男28例,女22例,年紀23~58歲,均勻(43.61±11.73)歲;病程2~5年,均勻(3.62±1.12)歲;工作:農人4人,工人6人,教師3人,公務員18人,企業家19人。對照組男19例,女31例,年紀25~63歲,均勻(45.70±12.83)歲;病程2~6年,均勻(3.72±1.30)歲;工作:工人10人,教師7人,公務員6人,企業家27人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僅采取常規物理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心理護理。
1.2.1 用安慰性的語言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 精神病患者在入院后,接觸時間最長、最為信賴的就是常伴左右的醫護人員,醫護人員是否可以與精神疾病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掌握病人的特殊行為習慣,關乎著患者是否可以利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因此,只有醫護人員可以及時掌握和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動,并針對這一特征,在患者病發的過程中,采用有效的語言表達方式,避免刺激和懷疑的語言,利用安慰性的語言內容和語言方式來穩定患者的激烈情緒,促使患者平穩的接受治療。例如:在精神病患者恢復階段,患者常會向身邊最為親近的醫護人員發出是否可以康復等相關的疑問,這時候醫護人員就需要運用誠懇真摯的語言來肯定的告訴患者,只要遵從醫護人員的治療方案,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康復。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更會有效的對患者進行良性的心理暗示,積極促進治療。
1.2.2 與患者的溝通過程中采用積極的暗示性語言 每個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發病前都有著同的文化素養和個人性格,因此,在醫護人員與精神病患者進行溝通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病人不同疾病種類在溝通的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暗示性語言,通過連續不斷的心理暗示,進一步促進患者的日常治療可以有效的進行。不僅如此,還可以在醫護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中對患者進行無形的心理活動影響,例如,如果遇到睡眠質量不高的患者,在休息的過程中容易驚醒的患者等,可以在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和看護的過程中,用藥時的同時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一般情況下可對患者說,“這是效果最佳的催眠藥,很多人吃了都說這個藥很有效,我相信如果你按時服藥,肯定會睡眠更加,事半功倍”等諸如此類的暗示性語言,可以有效的提高藥物對患者的作用。
1.2.3 治療的過程中誘導性的語言的使用 人與人之間的談話溝通之所以可以順利的進行,興趣和內容是十分重要的內容。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關系存在著多樣性和復雜性,由于不同治療環境的影響,醫護人員與患者的關系也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在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看護過程中,需要詳細的掌握和了解自己所負責患者的個人特征,例如:年齡、姓名、職業、愛好和興趣等,并及時掌握患者在發病的過程中常出現的癥狀以及會出現的特殊情況。因地制宜的針對患者進行積極誘導,幫助患者敞開心扉,深入交談,繼而引導患者說出內心的困擾,探究出發病的根源,做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1.2.4 鼓勵性的語言可以提升患者的信心 抑郁癥患者是精神病患者中十分常見的一種,也是現代都市人面對多重重壓下所引發的一種病癥。但并不是不治之癥,因此,患有疾病的患者和患者家屬不要過分的恐慌,總體來說,這類型的患者常常表現出現消極悲觀甚至是厭世等行為,想要幫助患者積極融入社會中,這就需要醫護人員主動與患者建立輕松愉悅的交流氛圍,采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和鼓勵患者像醫護人員吐露最真實的內心情感,并在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采用舉例子的方式,讓患者以身邊的成功例子為榜樣,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勇氣和決心。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人格變化、行為異常、言語異常及患病情況,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兩組患者的患病情況進行分析。
2 結果
觀察組人格改變、行為異常、言語異常、疾病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綜上所述,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不僅僅承擔著對患者物理方面的康復職責,更對患者的內心有著不可忽視的引導作用。在對精神科病人護理的過程中,任何不利于患者康復的語言都需要避免,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在語言溝通上的技巧多加學習和注意,只有了解了患者的內心世界,選用正確的溝通方式,才可以更好的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任敏,涂素華,郭聲敏,等.婦產科護士社會技能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臨床護理,2018,17(12):62-67.
徐桂娟.精神科整體護理中護患溝通及心理護理技巧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84):245.
劉英好.有效溝通在精神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75):93.
賴佩嫻,葉百維.精神科護理中與患者的特殊交流方法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25):104-105.
張興麗.精神科心理護理中言語溝通技巧的應用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0):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