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燕


【摘 要】目的:分析和探究青光眼并發白內障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及效果。方法:隨機選擇了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眼科收治的120例青光眼并發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治療,而實驗組患者給予了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治療,然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98.33%)、裸眼視力(0.56±0.07)高于對照組(88.33%)、(0.41±0.07),而眼壓(16.55±1.34)mmHg和不良反應發生率(5.0%)均低于對照組(24.43±1.87)mmHg、(21.67%),兩組患者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青光眼并發白內障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為其提供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不僅可以使患者的裸眼視力和眼壓得到有效改善,而且還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青光眼并發白內障;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7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2
青光眼并發白內障屬于臨床常見的疾病類型,其不僅會導致患者視力的下降,而且還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臨床上一般為青光眼并發白內障患者實施常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治療,但是其會改變患者眼球結構,誘發患者晶狀體出現渾濁,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引發繼發白內障等一系列疾病。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我院嘗試為患者提供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現對其進行介紹。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隨機選擇了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眼科收治的120例青光眼并發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在39-75歲,平均(54.5±1.2)歲,青光眼類型:閉角型36例、開角型18例、激素型6例;實驗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在40-76歲,平均(54.8±1.1)歲,青光眼類型:閉角型35例、開角型17例、激素型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青光眼類型等臨床方面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術前需要對患者進行散瞳和局部浸潤麻醉處理,隨后在角膜緣切開約5mm的切口,沿虹膜隧道緩慢進入前房,將囊袋打開,并切除晶狀體,按照要求置入人工晶體,置入后縫合角膜,并在結膜下注入2mg地塞米松,術畢。
實驗組患者給予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手術開始之前同樣需要對患者進行散瞳和局部浸潤麻醉處理,并于患眼10點位置在透明角膜緣處用3.0穿刺針進行切口處理,在3點位置還需要給予輔助切口,將粘彈劑緩慢注入前房,此時一旦出現虹膜后粘連還需要開展鈍性分離。如果患者的瞳孔過小,需要在眼內瞳孔緣開展多個小型放射狀切口,以便給予連續環形撕囊處理,借助乳酸林格氏液水分離,囊袋內的晶狀體核通過超聲乳化進行處理,內部皮質抽吸干凈后即可置入人工晶體,最后還需要縫合水密角膜切口,手術完成后將地塞米松眼膏涂抹在患眼位置。
術前均需要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眼壓、視力、驗光、視覺電生理、眼部 B 超、人工晶體度數測量等檢查。術前3天還需要為患者提供抗菌素滴眼液。術后為患者提供為期3天的輸液抗菌治療,術后2天對患者術眼實施開放處理,并繼續觀察1周。
1.3 臨床評定標準
(1)臨床療效。治愈:治療后患者視力基本上恢復至正常,檢測結果>1.0;顯效:治療后患者視力明顯改善,檢測結果在0.3-1.0;無效:治療后患者視力未見改善,檢測結果仍然<0.3。總有效率=(治愈+顯效)/總數×100%。(2)對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裸眼視力和眼壓進行記錄和對比;(3)對兩組患者治療階段不良反應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對兩組患者研究所的數據資料借助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進行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組間研究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如果P<0.05,則反映研究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反之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結果比較
通過針對性的治療后,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裸眼視力和眼壓對比
統計發現,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裸眼視力和眼壓數據差異不明顯,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而針對性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裸眼視力高于對照組,眼壓指標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2.3 兩組患者治療階段不良反應對比
統計發現,治療階段實驗組患者中有3例(5.0%)出現不良反應,其中1例黃斑部水腫、1例虹膜損傷、1例角膜水腫;對照組患者中有13例(21.67%)出現不良反應,其中6例黃斑部水腫、3例虹膜損傷、2例角膜水腫、2例前房滲出。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通過針對性的治療后得到有效改善,數據差異存在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青光眼并發白內障屬于臨床上比較嚴重的術后并發癥,其誘因比較多,主要是由于青光眼患者術后會或多或少的出現虹膜的粘連、瞳孔的變形及角膜的水腫等,無形之中增加了白內障手術治療的難度以及青光眼并發白內障的風險,如果未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有可能導致失明。因此,對青光眼并發白內障給予對癥處理至關重要。
臨床上一般為青光眼并發白內障患者實施常規白內障摘除術治療,但是其操作空間有限,且眼部創傷較大,極易誘發房水溢出或角膜水腫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具有安全、高效等特點,在對青光眼并發白內障患者進行治療時,不僅可以降低對患者眼部造成的損傷,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而且還可以改善患者的裸眼視力和眼壓,促進患者視力的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余玲.青光眼并發白內障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7,9(20):84-85.
劉曉瑞,王曉霞,范瓊燕.不同方法治療青光眼并發白內障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對比[J].臨床研究,2018,11(8):135-136.
張金連.青光眼并發白內障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健康大視野,2019,5(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