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東祥

【摘 要】目的:觀察微創經皮空心螺釘閉合復位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在踝關節骨折治療中的臨床應用療效。方法: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15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術式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50例: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與實驗組(65例:微創經皮空心螺釘閉合復位),比較兩組患者單位時間預后情況。結果:實驗組術后3個月預后優良率(98.46%)明顯高于對照組,各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踝關節骨折患者微創經皮空心螺釘閉合復位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關鍵詞】微創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閉合復位;切開復位;踝關節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2
踝關節是由脛骨、腓骨下端關節面以及距骨滑車共同組成的,因此踝關節骨折較為復雜,若未及時行有效治療可延誤患者病情,致使踝關節出現功能障礙,影響患者雙下肢運動能力[1]。近些年微創手術在臨床得到了極大的推廣,本次研究為論證微創經皮空心螺釘閉合復位在踝關節骨折治療中的優越性,比較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對照組50例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患者、實驗組65例行微創經皮空心螺釘閉合復位治療患者預后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組65例踝關節骨折患者一般資料如下:男34例,女31例,年齡在35歲至68歲,中位年齡為(53.12±1.12)歲,AO骨折分型:A型踝關節骨折有42例,B型踝關節骨折有20例,C型踝關節骨折有3例。對照組5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一般資料如下:男28例,女22例,中位年齡為(53.11±1.11)歲,AO骨折分型:A型踝關節骨折有30例,B型踝關節骨折有18例,C型踝關節骨折有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AO骨折分型等指標經統計學驗證無明顯差異,P值超過0.05。。
1.2 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均有踝關節外傷史,醫師結合患者踝關節影像學檢查均確診踝關節閉合性骨折。(2)均在征得患者、患者家屬同意的情況下行手術治療。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凝血功能系統或其他血液系統疾病患者。(2)排除不耐受手術治療患者。(3)排除臨床病歷資料缺失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患者連續硬膜外麻醉起效后于患者患側踝關節后外側做一長約10cm的手術切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以充分暴露外踝與腓骨干,清除骨折端血凝塊及碎骨,而后對骨折端進行復位,復位滿意后選擇合適型號的鋼板及螺釘對外踝與腓骨干進行固定。而后在患者內踝做一長約5cm的手術切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以充分暴露外踝骨折端,使用空心螺釘對骨折端進行固定。
1.3.2 實驗組(微創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該組患者連續硬膜外麻醉后在C型臂X線下對患者骨折端行手法復位,對于多處踝關節骨折患者應先對患者外踝與內踝進行復位,而后開展脛骨遠端前結節復位,脛腓聯合復位,在結束踝關節骨折復位后借助克氏針對踝關節維持復位關系,遵循先外后內的原則,分別在外踝與內踝擰入空心螺釘,若外踝與內踝擰入空心螺釘后骨折塊仍旋轉,可適當追加一枚空心螺釘。
兩組患者術后均行石膏固定,術后3天踝關節局部疼痛明顯緩解后鼓勵患者主動活動足趾、膝關節,術后6周至8周患者應行下肢負重鍛煉。
1.4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踝關節功能康復情況,本次研究參考美國足踝矯形協會足踝評分標準(AOFAS),若患者AOFAS在90分至100分,且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手術切口充分愈合,表示患者術后恢復為優秀,若患者AOFAS在75分至89分,且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接近正常,手術切口基本愈合,表示患者術后恢復為良好,若患者AOFAS分在50分至74分,且踝關節功能得到明顯恢復,但是踝關節在活動時可出現疼痛,則表示患者術后恢復一般,若患者AOFAS低于49分,且踝關節功能未明顯改善且手術切口愈合速度慢,則表示患者術后恢復為差。優良率=優秀率+良好率。
1.5 統計學處理
SPSS21.0軟件系統處理相關數據,(%)表示的數據用檢驗,P值低于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3 討論
踝關節對人體下肢功能的正常發揮具有重要意義,踝關節的穩定性可直接決定患者下肢負重能力以及行走能力,踝關節生理解剖結構復雜,對于踝關節骨折患者目前臨床常用治療方案為手術治療[2]。傳統術式分別于外踝與內踝做手術切口,經切口進入對骨折端進行復位,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與微創經皮空心螺釘閉合復位相比,傳統切開復位對患者踝關節周圍軟組織、神經造成的損傷較大,不利于患者術后踝關節局部骨膜血運的恢復,且手術切口大,增加了術后切口感染率以及創口愈合難度[3-4]。
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術后3個月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由此可見,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對踝關節骨折患者骨折端周圍軟組織血運造成的損傷小。
綜上所述,踝關節骨折患者微創經皮空心螺釘閉合復位與切開復位內固定相比,更有利于患者術后踝關節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石丹,張會久,周達岸等.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療效對比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9,48(2):186-188,216.
相小剛.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與傳統切開復位治療踝關節骨折效果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7,23(1):114-115.
劉俊旭,彭曉旭,劉素娜等.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對踝關節骨折的療效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8):1467-1468.
張震旺,馮華,等.關節鏡輔助閉合復位經皮內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的臨床分析[J].微創醫學,2016,11(2):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