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其瑩
【中圖分類號】R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2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5歲以下兒童多發。2007年和2008年分別在山東臨沂和安徽阜陽發生EV71相關手足口病暴發疫情。我國各地全年均有發生,發病率為37.01/10萬~205.06/10萬,近年報告病死率在6.46/10萬~51.00/10萬之間。2008—2015年,我國共報告手足口病約1380萬例,平均年發病率為147/10萬,報告重癥病例約13萬例,死亡3300多人,給兒童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
一、手足口病
(一)病原學。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薩奇病毒A組4~7、9、10、16型和B組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腸道病毒71型等,其中以柯薩奇病毒16和腸道病毒71最為常見,重癥及死亡病例多由腸道病毒71所致。腸道病毒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力。
(二)傳播途徑。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環境下生存,可通過糞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泡疹液等廣泛傳播。密切接觸是手足口病重要的傳播方式,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亦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而感染。
(三)臨床表現。腸道病毒71型感染有不同的臨床表現,部分人可呈隱性感染,部分發展為臨床病例,其中以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和神經系統感染最常見。手足口病是急性起病,一般癥狀較輕,以發熱及手、足、口等部位斑丘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多在一周內痊愈,預后良好。少數病例病情進展迅速,在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遺癥。
(四)預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兒童玩具和常接觸到的物品應當定期進行清潔消毒。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為防止交叉感染,患病兒童應隔離治療,隔離期滿后由轄區疾控中心或醫療機構防保科開具復課證明方可入園。接種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可以預防由腸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用于6月齡~5歲兒童,免疫程序為2劑次,間隔1個月,應盡早完成接種。托幼機構做好晨檢及缺課兒童原因追蹤,認真落實園內外環境消毒。醫療機構做好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工作。
二、疫苗接種
2015年12月,我國兩家疫苗企業研發、生產的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生產注冊審批。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在上臂三角肌做肌內注射,每次接種劑量為0.5ml。接種禁忌:發熱、急性疾病期患者及慢性疾病急性發作,對已知疫苗成分過敏,為接種禁忌癥。慎重考慮接種情況:血小板減少癥或出血性疾病;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或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接種推遲到治療結束后或確保其得到了有效保護;未控制的癲癇患者和其他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格林巴利綜合征等)患者。
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為非免疫規劃疫苗,需要自費接種。預防接種門診預檢登記人員嚴格掌握接種禁忌,按要求告知受種者監護人疫苗、相關疾病信息和知識以及接種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登記受種者基本信息和健康狀況,并讓受種者監護人簽署疫苗接種知情同意書。接種醫生按照《預防接種工作規范》的操作要求進行安全注射。接種疫苗后受種者在接種門診留觀30分鐘,無異常方可離開。疫苗接種后可能出現接種部位紅、硬結、疼痛、腫脹、瘙癢等,以輕度為主,持續時間≤3天,可自行緩解。也可出現一過性全身反應,如發熱、腹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易激惹等。
接種注意事項:1、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不一定產生100%的保護效果,該疫苗只用于預防腸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和相關疾病,不能預防其他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接種前需要向受種者監護人做出解釋和說明。2、接種疫苗與注射免疫球蛋白間隔至少1個月,與其他疫苗接種間隔2周以上。3、疫苗應于2~8℃避光保存、運輸,嚴禁凍結。4、現階段建議使用同一企業疫苗完成兩劑次接種。5、如果家長希望為暴露后兒童接種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應對其接種后的發病風險或偶合發病的可能性進行充分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