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治療后,兩組的ROM、UCLA均有所改善,但試驗組的改善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結論:康復訓練可以有效改善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史宇涵

【摘 要】目的:探究康復訓練對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方法:選擇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鞍山醫院運動性肩袖損傷患者86例,按術后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常規組和試驗組,對比兩組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觀察。結果:治療前,兩組的肩關節主動活動范圍(ROM)、美國加州大學肩關節評分(UCLA)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ROM、UCLA均有所改善,但試驗組的改善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結論:康復訓練可以有效改善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擴大其主動活動范圍。
【關鍵詞】康復訓練;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肩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2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2
前言
肩袖損傷主要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局限于肩頂、并向三角肌止點放散,大結節與肩峰間壓痛明顯,患者不能主動外展等[1]。臨床上主要采用微創手術對該疾病患者進行治療,但術后仍需配合一定的措施才可令其肩關節功能得以恢復。本文主要探究康復訓練對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鞍山醫院運動性肩袖損傷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按術后治療方式不同隨機分為常規組(常規治療+物理治療)和試驗組(常規治療+康復訓練),每組各43例。其中,常規組男26例,女17例,最小年齡40歲,最大年齡58歲,平均年齡(47.69±2.94)歲;試驗組男25例,女18例,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59歲,平均年齡(47.21±2.56)歲。經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術后給予常規組常規治療,包括指導其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物、行脈沖或短波形式磁療。試驗組則在上述基礎上添加康復訓練,分四個階段進行,具體措施如下:
術后2周內:術后第1天,對患者行肩關節被動活動練習,活動幅度控制在患者無疼痛感為宜,主要包括劃圈、鐘擺訓練,手腕握力、肘關節伸縮和握拳訓練等。每日訓練2次,每次每個動作均練習20下,訓練完畢后冰敷20min。;術后3~6周:借助肩梯、滑輪等器材對患者肩關節進行主動助力式活動,為避免引起疼痛,活動范圍要盡量控制在肩平面以下。同時配合被動式訓練,每日訓練2次,每次每個動作均練習20下;術后7~10周:將肩關節的訓練活動范圍擴大,如肩胛骨、盂肱關節訓練,肩袖穩定能力訓練等。每日訓練3次,每次每個動作均練習40下;術后11~12周:指導患者進行持續阻抗能力訓練,同時還可以增加肩袖肌肉的訓練強度,每日訓練3次,每次40min。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肩關節主動活動范圍(ROM)[2]、美國加州大學肩關節評分(UCLA)[3]進行統計。ROM是指患者關節在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或轉動的角度;UCLA主要對肩關節功能進行評價,總分為35分,其中疼痛10分、功能10分、主動前屈活動度5分、前屈力量測試5分和患者滿意度5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對計數資料(n/%)行檢驗,對計量資料()行t檢驗,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ROM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ROM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ROM均有所改善,但試驗組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常規組,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UCLA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UCLA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UCLA均有所提升,但試驗組的提升幅度明顯大于常規組,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 討論
運動性肩袖損傷患者的術后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為促進患者的傷口愈合,使其住院時間縮短,除了常規的術后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外,還應當按照不同時間階段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康復訓練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緩解局部組織的水腫和炎性癥狀,從而加快傷口愈合和功能恢復。肩袖訓練還可以令患者的疼痛癥狀獲得緩解,避免了由于疼痛而引起的不適或加劇病情。另外,根據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制定了不同時間段的訓練方案,按時間進行分階段訓練完全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使患者的肩關節功能在科學、合理的訓練下逐漸得到恢復[4]。如本文研究結果所示,實驗組治療后的ROM大于常規組,UCLA評分則高于常規組,這一結果與劉立明、張倩[5]在相關研究中的結果相似。
綜上,對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實施康復訓練對其肩關節活動度及功能恢復均具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朱鳳濤.康復訓練對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8,11(2):117-118.
劉璐.階段式康復訓練在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的應用價值[J].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9, 30(02):131-132.
柳方方,周敬杰,張明.本體感覺訓練對肩袖損傷術后關節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 2019, 34(3):36-39.
江興妹,張維,鐘志鋒.分階段康復訓練和常規康復鍛煉對創傷性肩袖損傷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對比[J].中國傷殘醫學, 2018, 26(11):76-77.
劉立明, 張倩.觀察肩胛胸壁關節運動訓練治療肩袖損傷術后肩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7, 8(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