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
1972年,隨著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解凍,美國掀起關心中國問題、爭先到中國來看看的中國熱。筆者最近看到一批檔案,對于1972年以后至1978年之間上海外事接待工作有所了解。這些檔案提供了一些鮮為人知的信息。
身份調查是道坎
這批檔案帶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是,階級斗爭之弦緊繃,高度警惕境外來訪。
對于要求來華來滬訪問的,一般都有對來訪者進行身份調查的程序,特別是要看其對中國大陸的態度。楊忠道的來訪過程,很清楚地顯示了這點。楊忠道1946年畢業于浙江大學, 1949年留學美國, 1956年起,長期擔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數學教授。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后,楊忠道備感振奮,努力謀求回國訪問。1972年4月,他與友人到聯合國常駐代表團,拜訪陳楚大使等,提出回國訪問之事,陳楚表示歡迎,并囑向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申請。
但是,楊忠道申請遞上去以后,沒有任何回音。4月底,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訪問紐約,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舉行招待會,楊應邀參加,再次見到陳楚大使,再詢問回國訪問之事。陳楚告知,“申請后須再三催請”。他遇到楊振寧,楊振寧告知,“需國內有人幫忙方可早日成行”。楊忠道遂于5月2日,寫信給他在浙江大學的恩師蘇步青。
蘇步青接信以后,于5月15日給復旦大學組織寫了一份題為《匯報》的報告,介紹了楊忠道的生平、求學經歷、學術成就,介紹了自己與楊的關系,認為楊“還是愛國的”。《匯報》最后,蘇步青表示了自己的意見:“我個人對于楊忠道回國探親有如下的一點意見,就是可以考慮他的申請,因為回過一次,使他親眼看到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就有可能接受到教育,改變他過去的看法。同時,由于我對楊忠道近二十年來的情況很不了解,所以上面的意見是否有當,還請領導指正”。蘇步青將楊所寄履歷也一道附在了《匯報》后面。復旦大學組織將蘇步青的信呈了上去。此信打印稿的“可以考慮他的申請”那段文字邊上,有鉛筆打的一個勾號“√”。楊忠道的申請最后才獲批準。
寫完遺囑再上飛機
中國留學生周貽囷在上海會見原在美國留學的同學、長期在上海工商聯工作的丁忱,講述他這次回中國訪問的情形。他說:“這次來中國,我妻子(也是華僑)怕得不得了,開始不讓我來,我決定要來時,又要我寫遺囑,怕我回不去,送我上飛機時,還大哭一頓。”周對國內情況很隔閡。一次,他到里弄找人,遭到群眾詢問,周就很緊張,他問丁忱:“這是不是同FBI(美國聯邦調查局)一樣對人監視?”丁答:“我們的國家很鞏固,但對反革命破壞活動當然還要警惕。群眾看你這身打扮(周穿美式服裝),一個人到處亂跑,對你查問是很自然的,何況美國與我們長期處于敵對狀態。這同FBI完全是兩回事”。周于是買了一套中山裝,到浙江鄉下時便穿這套中山裝。
抓住時機宣傳毛澤東思想
抓住時機向來賓“宣傳毛澤東思想,宣傳我對外方針、政策,宣傳我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是外事部門一項政治任務。所以,在相關檔案中,有很多對外宣傳的資料與記錄。
美籍華人、加州幼兒教授周美鳳, 1972年12月下旬偕兩個女兒訪問上海,在參觀上海對外開放的思南路幼兒園,測試兒童對于打架問題的反應。她出示三張圖片,一張是一個兒童在推另外一個兒童,被推的將要倒下;一張是小孩子踢大人;第三張是兩個小孩在打架。
周指著兩個小孩打架的圖片,問一個姓劉的小孩:“這兩個小朋友為什么打架?”答:“他們不聽毛主席的話。”
問:“你看到小朋友打架怎么辦?”答:“向他們宣傳毛澤東思想。”
周大女兒問:“如果你宣傳毛澤東思想,他們不聽怎么辦?”答:“我把他們拉開。”
周大女兒問:“假如他們再不聽,并且還要打你怎么辦?”答:“告訴老師。”
這所幼兒園是政府批準的正式對外的幼兒園,幼兒園的領導、老師也都是經過挑選、政治上過硬的人員,兒童的如此回答,顯然是事先準備好的。
(摘自《世紀》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