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江
面食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成了鮮明的地域特征符號之一,而索面便是我們家鄉特有的一種面食。
面桁、面柜、面箸、支架,做索面所需行頭較多,因此往往要幾家人一起才能置辦下完整的一套。在老家時,每次做索面,母親和嬸嬸們都會一起動手,早早地將面柜清洗干凈,將竹制的長面箸洗凈晾干后,用菜油一根一根從頭到尾抹得油光瓦亮。
進入初冬,便到了家人們為做索面而忙碌的時節。頭天晚上,在母親的招呼下,女人們將面粉和鹽按比例稱好放入冷鍋,倒入水進行充分攪拌。擂面團是體力活,父親和叔叔們自然爭搶著來做。他們挽起袖子,雙手握拳照著面團錘去。幾番下來,面團表面不斷變得光滑,內部也開始變得均勻。
輪番擂動后,面團進入了面板。球形、橢圓形、長圓形,在女人們的巧手中,面團變幻著各種立體圖形,最后在揉搓中定型為一根長長的圓條。在面板上灑了一些干面粉后,她們邊揉搓,邊將圓條由里向外一圈圈、一層層盤繞在寬大的磨漿桶里。
第二天天黑魆魆的時候,女人們便已經忙開了。她們先將發好的面條以“8”字形,一圈圈搓繞在兩根相距十多公分一端固定的長面箸上。她們雙手有節奏地搓繞著,動作嫻熟,就像在編織一件異常考究的藝術品。從底部搓繞到箸端,然后輕輕取下兩根面箸,將一根兩端卡住面柜,另一根下垂掛放在面柜里。如法炮制、依次搓繞,直至所有的面條均掛放于面柜中,最后蓋好面柜。
因為幾道工序都離不開一個“搓”字,“搓”和我們浙南的方言“索”意思相近,索面便因此而得名。
架好面桁,面條也在溫度的催化下“熟”透了。此時,女人們從面柜中取出繞著面條的兩根面箸,將其中一根插入布滿圓孔的面桁。接著一手拿著另一根面箸牽引面條輕輕向外拉抻,一手拿著空面箸壓在面條上配合著滑動,面條就像練舞的少女開始舒展起超凡的彈性。待到面條充分展示韌性后,她們便根據長度調好距離將另一根面箸也插入面桁。隨后兩手各拿一根空面箸輕輕壓著面條來回慢慢滑動,并不時將面箸伸進兩層面條中間上下擴張,避免面絲粘連。在如此循環中,一根根面條吃著面箸的壓力,不斷悠然地變細變長,幻化成一縷縷白色的細絲,在眼前徐徐展開一幕純潔的“白紗”。
不得不佩服農家人的智慧,沒有掌握多少化學知識,卻能將鹽分、水分和面粉完美組合在一起,賦予面條神奇的韌性和彈性,任由拉抻而不會輕易折斷。等到將面絲的韌性徹底拉抻至頂點,女人們便將兩根面箸收起插入相鄰的兩個面桁孔中,再從面柜中取出另一副面條進行拉伸。
一幕幕“白紗”在農家小院次第展開,遠遠望去,就像幾位仙女正撥動柔軟綿長的琴絲,為人們演奏一首空靈悠遠的古典樂曲。滿桁如絲如縷的索面,玲瓏曼妙,飄逸灑脫,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王母娘娘看到院子單調,特意派出織女下凡,為人間織出一件件銀縷衣,也為院子織出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
此時,我們幾個孩子搬來竹椅守在院子里,以免雞鴨等“不速之客”闖進來。我們可不敢有絲毫大意,因為雞鴨們會趁你不注意的時候,叼下幾根面絲就跑,破壞眼前面桁上絕美的“白紗”。
在冬陽和柔風的共同作用下,面絲在我們眼前發生著神奇的變化,隨著水分慢慢蒸發,原先異常柔軟的面絲開始慢慢變干變硬。自然地風干,讓索面擁有了光鮮白亮的炫人光澤。
做完一家就做下一家,以后的幾天,誰都不會缺席,幾家人會繼續一起做索面,直至每戶人家都收下幾篾籮的面。合作做索面,無形之中拉近了幾家人的關系,也成了維系親情和鄰里友情的最好紐帶。
索面因為做工特別考究,制作不易,顯得彌足珍貴,在我們家鄉,有些地方甚至只有產婦坐月子,或尊貴的客人到來才會燒制索面。因此我很慶幸家里有一位會做索面的母親,可以比一般的孩子多一些吃索面的機會。
每當家里有客人時,母親就會燒制澆頭索面,這是家里待客的標配。在柴火的燃燒下,鍋里的湯水開始翻滾,母親便瞅準時機將索面下在鍋里。在另一口稍小的鍋中,母親切好雞蛋絲、冬筍絲、臘肉絲、豆腐皮、豆腐干、油泡片、黃花菜,將各種農家菜品精致搭配做成澆頭。起鍋了,母親一手拿勺一手拿筷子,將索面舀到寬大的白瓷碗里,然后舀起澆頭澆在純凈透亮的索面上。澆頭和面湯緩緩交融,碧綠的蔥花點綴其間,香氣和色澤構成了超強的立體沖擊。
母親將面碗端到桌上,只見澆頭在白色的大碗上形成了一個漂亮的圓錐形。客人們怕吃不完浪費,往往在開吃前會用筷子夾一些索面放回鍋里。母親看見了,馬上又會給客人加一勺澆頭。再看那大碗,頂上還是一個漂亮的圓錐形,這一夾一加之間,農家人的待客之道得以盡情詮釋。
客人的到來也給我帶來了口福,因為我往往也能得到一次大快朵頤的機會。在日子不甚寬裕的年代,我真希望每天都有尊貴的客人到來,這樣我就能蹭上一碗誘惑力十足的澆頭索面。柔韌、咸香、爽滑、鮮美、暖胃,在干冷的冬天,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澆頭索面,就是解饞的最好美食,也是心靈的最好慰藉。
時代的腳步快速前行,各種制面機器也應運而生,它們強勢入侵各類面食的制作流程中。在先進制面機器的催化下,很多的面食也變成了“短平快”的產物,原先煩瑣而講究的制作工序慢慢消失,只能在記憶的長河里依稀找尋。
但在眾多面條中,仿佛索面是最不解風情的,仍舊“固執”地保持著原來的所有工序。手工揉面,手工搓條,手工繞箸,手工拉抻,自然風干,手工收面,全程讓機器很難有一絲一毫的侵入機會。在這個冰冷制面機器橫行的時代,索面依然堅守著自己的特有工序,維護著自己的手工美名。
如今,索面順理成章地成了家鄉的一種特產,做索面也成了一種新興農家產業,它們為鄉民們增收致富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我想,正是對純手工的極致追求,讓索面能夠成為捍衛傳統食品工藝的一道風景,并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也許,這就是它所揭示的一種生存奧秘吧!
如今,我們全家都已搬到城里居住,但母親還會應邀回老家和大家一起做索面,每次少不了帶一些做好的索面回來,而我當然也能沾光品嘗到這一美食。
(作者單位:浙江省仙居縣官路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