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璟
摘要:“綠色、生態、優質、安全”是煙葉生產工作應遵循的重要原則,制訂符合當地實際的綠色防控措施,形成煙葉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對降低煙葉農殘,提高煙葉質量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本文作者根據商丘地區煙葉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探索,總結了綠色防控體系建設過程中采取的做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煙葉;病蟲害;綠色防控;探索
煙草是我國主要的農業經濟作物之一,煙草生產對我國農民增收和扶貧工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要做好煙葉生產供給側改革,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形成產業結構更合理、煙葉品質更優化、產品更安全的煙葉生產體系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要提高煙葉的品質和安全性,實施綠色防控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煙葉作為商丘地區傳統經濟作物,由于長期以來化學農藥的使用,造成煙葉農殘較高,成為影響煙葉安全的重要因素。為保障煙葉質量,降低農殘,近年來,商丘地區引入綠色防控技術,并進行了綠色防控的探索與實踐,效果較好,并初步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綠色防控體系。
一、商丘地區綠色防控技術體系構建
為做好綠色防控重大專項實施工作,在市局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全市牢固樹立綠色防控理念,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監督考核,完善隊伍建設,規范過程管理,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綠色防控體系。重點采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一)建好實施保障體系
1、組織保障。
成立綠色防控體系建設領導組,負責全市煙草綠色防控重大專項的組織實施、重大問題的決策和協調工作;成立綠色防控體系建設執行組,負責全市煙草綠色防控重大專項的具體實施和應用示范、監督考核、技術培訓、技術指導、效果評價等工作;成立技術指導組,做到了責任到人,有效地推進項目開展。
2、經費保障。
把煙草綠色防控項目列入科技項目計劃,項目經費列入科技項目經費預算,以科技項目形式配套專項經費,規范管理經費使用,做到專款專用。經費主要用于煙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推廣、三誘(性誘、食誘、燈誘)設施設備的購買、綠色防控綜合示范區和輻射區建設等。
3、技術保障
結合生產實際和病蟲害發生情況,強化專家技術指導,制訂綠色防控重大專項工作技術方案,為項目落地實施提供技術保障。同時進一步加強與煙草研究所的互動,在項目實施關鍵時期及時服務專家溝通聯系,實時解決實施推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順利實施。
4、技術培訓
建立市-縣-煙站三級聯動培訓體系,逐級開展培訓指導,確保技術層層落實到位。1、按照要求積極派員參加上級公司組織的技術培訓;2、培訓內容應以培訓技術為基礎,結合最新技術方案要求,覆蓋項目實施全過程;3、培訓對象應以種煙農戶、技術推廣和服務隊伍為主,并兼顧鄉、村農業部門有關技術人員;4、培訓時間應根據技術方案實施需要,關鍵環節要加強培訓力度。
5、隊伍建設
每縣要培養一名技術帶頭人、一支技術推廣隊伍和一支生產服務隊伍。帶頭人須熟練掌握煙蚜繭蜂繁育、放飛、效果調查評價及綠色防控其他各項技術,并搞好技術培訓;技術推廣隊伍根據各縣種煙面積配備,一般每500畝配備1人,應掌握各項綠色防控技術和相關生產技術,做好對煙農的技術宣傳和推廣工作;生產服務隊伍以生產客戶經理為主,應基本掌握各項綠色防控技術,操作能力強,搞好對煙農的技術服務工作。
6、監督考核
制訂下發《煙草綠色防控重大專項實施情況檢查評分表》,根據項目進度組織開展項目實施工作檢查,檢查后通過每月印發的《商煙煙葉簡報》等多種形式督促相關分公司做好項目實施工作,同時將檢查結果納入當季度績效考評得分,得分結果與煙葉從業人員工資獎金掛鉤。
(二)引入綠色防控技術
經過試驗探索,篩選出可推廣應用因地制宜的綠色防控技術,并進行集成示范,例如蚜繭蜂防治蚜蟲、冬耕起壟、培育無病壯苗、生物有機肥的施用、太陽能殺蟲燈的應用、性誘和食誘等器材的應用、生態碳肥、松土促根劑等綠色調控技術和產品。
1、病蟲初侵染源綜合治理
集中治理煙田病蟲越冬場所,大幅減少翌年病蟲源基數,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一是冬季深耕曬壟,要求各縣冬耕結束,市公司組織人員對全市冬耕情況進行檢查驗收,各縣冬耕耕層深度普遍在30cm以上,通過冬耕,熟化土壤,消滅過冬害蟲,減少病蟲危害;二是高起壟,壟高30cm以上,防止流水傳病;三是全面施用生物有機肥,調控土壤生態,增強煙株抗性。通過以上措施優化根際微生態,創造有利于煙株生長且不利于病菌繁殖的土壤環境,最大限度減少越冬的病蟲源基數。
2、無毒壯苗的培育
一是做好設施消毒。使用育苗專用殺毒劑“菌毒靈”,育苗前,對育苗棚周圍環境、育苗棚、育苗池、苗盤和基質等進行全面消毒;二是蟲媒阻隔,育苗棚全程覆蓋40目以上防蟲網;三是做好過程消毒,育苗棚門口設置消毒池,對進出鞋底進行消毒,剪葉等育苗操作中,對剪葉工具和人手進行消毒,嚴防病毒傳播;四是育苗棚內懸掛誘蚜黃板,預防蚜蟲傳病;五是應用生物菌劑,促進煙苗生長發育,增加根系活力;六是移栽前噴施抗病毒劑,實行帶藥移栽。
3、規范大田管理
實行“三深一高”主推技術,配以衛生操作,嚴格按照煙葉標準化生產技術要求確保煙田農事操作及時、準確,達到煙株長勢長相均衡一致的目標。一是深翻曬土。冬至前對植煙土壤進行深翻曬土,利用“曬壟”和“凍融”熟化土壤,降低土壤沉積毒素,釋放有效養分,優化根際土壤微生態環境;二是深溝排水。深開圍溝腰溝、理平壟溝,減少田間積水和降低煙株生長環境的濕度,避免流水傳病和預防高溫高濕致病;三是帶土深栽。提高煙苗移栽成活率,有效預防前期冷害,促進煙株早生快發;四是高壟單行。提高根際土壤透氣性,降低根部病害發生幾率,要求旱作煙田壟高30cm以上,輪作田35cm以上,壟寬80cm以上。五是衛生操作貫穿大田管理始終,其他措施按技術標準要求進行。農事操作堅持“先健株后病株”的原則,及時去除田間雜草和早發病煙株,清理底腳葉、煙桿,并集中處理,保持煙田清潔,減輕病蟲為害。
4、生態調控技術
生態防治是根據煙田微生態整體性,適當地進行人為調控,創造一個有利于煙草生長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長的生態環境,從而達到防控有害生物的目的。通過研究發現,田邊種植向日葵、大豆、芹菜、茴香等植物,對煙田防蚜驅蚜有良好的效果。
5、理化誘控技術
利用昆蟲的趨光性、趨化性等誘殺害蟲,降低田間蟲口基數,減少田間落卵量,進而減輕幼蟲為害。此項技術可大幅度減少農藥使用量,操作簡便,防控效果好。大田使用針對地老虎、斜紋夜蛾和煙青蟲等的性誘劑,利用黃板誘殺煙蚜等防治靶標害蟲,是商丘煙區蟲害綠色防控體系主推技術之一。
6、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及其產物控制有害生物種群數量的一種防治技術,主要運用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等生物防治措施,如釋放煙蚜繭蜂、蠋蝽等害蟲天敵,積極推廣植物源農藥、農用抗生素、植物誘抗劑等生物農藥。同時,大力推廣波爾多液等高效、低毒、低
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對施用熒光假單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農藥進行綠色防控專項補貼。通過推廣以上生物防治技術,減少了煙田化學農藥使用量,降低了農藥殘留,保護了煙田微生態環境,提高了煙葉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三)建立綜合防控技術示范推廣機制
1、綜合示范區建設
建立綠色防控綜合示范區,總面積1000畝,主推蚜繭蜂防治蚜蟲、生物菌劑防治根莖病害、食誘和性誘防治煙青蟲、地老虎成蟲和斜紋夜蛾技術等4項技術。
2、輻射區建設
建立了5個綠色防控輻射區,總面積5000畝,主推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三誘技術和施用生物有機肥。
(四)建立農殘控制體系
一是深入細致開展化學農藥使用情況調查,全面準確掌握本轄區采購施用化學農藥品種、數量、劑型、有效成分含量、施用濃度和施用次數,做到心中有數,措施有的放矢;二是加大農藥科學施用宣傳培訓力度,編寫了《致煙農朋友們的一封信》下發到各產煙分公司印發送交到煙農手中,規范農藥施用;三是加大農殘監測力度,下發了《關于采集綠色防控煙葉農殘監測樣品的通知》,按照綜合示范區每500畝一個樣品,輻射推廣區每1000畝一個樣品開展煙葉農殘抽檢。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在個別地方存在一些技術認識不清、方案落實不到位的現象,如在同一塊煙田重復使用性誘、食誘和燈誘技術進行殺蟲。
(二)技術隊伍還不穩定,技術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技術指導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深化綠化防控體系建設的對策
一是強化培訓宣傳。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報道,利用互聯網和報紙等平臺在社會范圍內進行宣傳,撰寫相關學術論文,加大綠色防控技術的社會影響力。同時持續注重技術培訓,建立和培養一支人員穩定、技術過硬的技術研究和服務推廣隊伍。
二是強化效果評價。針對各示范區實施的技術,持續做好防治效果調查和評價,對不同的技術進行深入梳理和分析。
三是擴大示范推廣。建立一批綠色防控示范區,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為核心,以降低成本為主線,以防控成效為重點。通過典型引領和示范帶動,讓煙農真正看到綠色防控新技術所帶來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逐步擴大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