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摘要: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企業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持續穩定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在經濟轉入高速運行的當前,促進企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為發展注入新動力是我們工作的關鍵。以審計項目精益化管控推動企業精益管理,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提質降耗增效,深挖管理效益,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成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重中之重。審計項目精益化管控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它注重過程和細節控制,通過一系列規則化、程序化、標準化及量化的步驟和作業手段,使企業各管理環節緊密銜接并高效運行,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精益內審是精益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內審人員在審計全過程中,消除或減少無價值活動,充分挖掘或利用現有資源,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價值,幫助企業價值增值,提高企業內涵式增長的質量和經濟效益。在實際工作中,應從強化審計項目管理和抓好審計項目關鍵點兩個方面,推動審計項目精益化管控,為企業戰略目標更好的服務。
關鍵詞:審計;項目;管控
一、強化審計項目管理,實現審計項目精益化管控
強化審計項目成本管理。內審機構應實行審計項目預算制,明確項目完成所需的人員數量、時間安排、培訓費用、差旅費用等。內審機構應對審計組現場人員、外勤費用、工作量、工作進度等進行動態監控,并強化預算管理,增強審計人員成本管理意識,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同時,應將審計項目成果、項目預算與實際投入的經費、人力、時間等成本指標進行分析對比,促進審計資源向重大項目和優秀成果傾斜。
強化審計項目資源管理。為高質量的實施審計項目,審計部門需要合理配置資源,開展系列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審計技術規范、創新審計工具、開發審計系統、培訓審計人員等。由于實施審計項目是內部審計的核心工作,大多數審計資源應分配在審計項目上,而少部分資源分配給輔助性的審計管理工作。
強化審計項目質量管理。內部審計機構應制定并實施質量管理制度和程序來控制內部審計項目質量。審計項目質量表現為審計底稿和審計報告質量管理。審計報告的質量高低是決定內部審計功能和地位的生命線,而審計底稿又是編制審計報告的基礎,內部審計部門應采取底稿、報告多級復核制度實現審計項目的高質量管理。
二、抓好精益化審計管控關鍵點,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服務
內部審計應通過系統、規范的方法參與企業內部控制測評、風險管理,為企業提供有價值的經營管理信息和建議,評價和改善企業的風險管理和管理過程中的有效性,進而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促進企業順利實現戰略目標。結合實際審計工作,內部審計應注意把握好審計項目過程中的以下幾個關鍵點,為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服務。
(一)評估主要風險,確定審計計劃
評估主要風險即組織審計部、相關職能部門對公司的關鍵業務、基層單位、集體企業開展經營管理風險調研,通過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收集各業務層面的風險點,對照風險體系組織職能部門對收集的風險點進行辨識、評估,服務于領導決策。
在確定審計計劃時,根據企業目標,充分利用風險評估流程,將業績與預算差距較大、資產或投資額較多、審計間隔時間較長、高層管理人事調整、變更經營預算或業務流程等事項作為風險點,并對照風險點,梳理出重大決策管理、工程管理、非招標及物資管理、營銷管理、財務收支管理、集體企業管理等風險大類。
(二)強化非現場審計,確保審計效果
強化非現場審計運用。審前充分利用ERP業務審計系統、管控業務審計系統、營銷SG186系統、PMS系統等專業信息系統開展非現場調查,以系統業務數據為對象,進行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組建審計數據分析小組,梳理業務信息系統數據格式,統一數據接口,規范數據轉換,推動業務數據集成,做到現場審計精準抽樣。
建立在線分析模型。梳理專業特點和審計重點,選定數據分析維度,確定校驗標準;優化數據存儲、比對流程,自動判定業務數據合規性,及時發現疑點和審計線索。如2017年某公司實施的8個任期經濟責任審計項目,通過非現場審計發現審計疑點和線索核實率達63%,現場審計效率得以極大提升,實現審計對象全覆蓋,降低審計風險。
加強數據校核。編制各類非現場審計手冊,明確審計流程和標準,并通過現場復核情況,驗證、改進數據分析模型和審計方法。
嚴格現場管控,突出審計效果。試行“業務組長+小組長”雙通道質量復核制。縱向實行“審計組長+小組長+審計人員”三級質量復核,橫向推行“審計組長+業務組長+審計人員”三級質量復核,以此規避因審計人員專業能力不均衡和審計經驗不足而導致的審計質量不高現象。
推行工作“傳幫帶”制。積極改變傳統審計模式,對興趣濃、有發展潛質的審計人員建立“師徒結對”“新老結對”的“傳幫帶”制度,實施有針對性的輔導,以快速提升審計人員工作水平。
開展審計督導。為確保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除實行組長負責制外,還應派駐現場督導,檢查現場審計工作開展、審計人員紀律遵守、被審計單位審計配合等情況,并據實開展現場指導工作,切實做到按要求覆蓋審計范圍、核實審計情況、查證審計問題、提高審計質量、防范審計風險。
(三)固化成果運用,強化審計監督
協同溝通,明確問題整改責任化。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和意見建議,根據職責明確落實整改責任,限期整改。同時加強與專業部門的協調溝通,對涉及多個部門的問題整改,及時給予專業的建議和組織協調。
加強督導,突出成果運用實效化。嚴格執行當月上報整改情況的規定,建立審計意見落實反饋機制,防止“屢查屢犯”和“同樣的問題重復發生”。通過審計項目回訪、回頭看等形式,督促完成各類審計項目的整改落實工作,檢驗整改效果。
主動作為,促進成果運用常態化。在日常管理中,實行每月審計問題整改跟蹤,匯總各類審計檢查情況,及時分析帶有普遍性、傾向性和苗頭性的問題,及時反映審計工作情況及存在問題,進行動態風險提示,促進被動整改轉為主動作為。
目標明確,促進企業提升管理水平。以幫助企業提升管理水平,獲得有效的價值增值為目標,提出的問題應著力于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確保企業的戰略與行動之間高度協調一致,促進企業建立完善的、有效運行的內部控制體系。更多地關注企業內控有效性和執行力,為企業提供有價值的審計建議,促進企業管理的提升和效益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