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洋洋
摘要:自2016年以來,邳州市特色小鎮建設經過三年的發展,以優勢產業為支柱、以基礎建設為依托、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文化素質提升為動力,初步形成了以“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多功能平臺。在這發展過程中,金融機構通過信貸投放、政策扶持、基礎設施服務、金融知識傳教等多渠道的普惠金融投入,支持特色小鎮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等高質量發展。本文以金融助力邳州市“藥旅小鎮”、“銀杏小鎮”特色小鎮為例,對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調查,對金融支持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存在的不足進行了探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商業銀行;特色小鎮
一、金融支持特色小鎮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信貸資金支持特色小鎮提檔升級。
以“藥旅小鎮”占城鎮為例,占城鎮以種植蒲公英、薄荷、蛇床子、邳半夏等具有“地理標志產品”為支柱產業,歷史悠久,因產品具備藥食共用、綠色、環保特色,已經成為占城鎮中草藥基地的一張名片,享譽四方。目前,種植面積0.8萬畝,總產值2.4億元,工業產值0.6億元,帶動旅游收入0.36億元,促進農民年增收1.2萬元。為服務該鎮藥旅產業融合提檔升級要求,邳州市政府2017年出臺現代化藥旅基地項目規劃,總投資額5.05億元,2018年邳州市銀行機構為該項目發放配套貸款2.2億元。截止2019年末,該項目完成建成投產,預計年產值可達3億元,農民收入增長30%以上,有力的促進占城鎮特色藥旅小鎮的高質量發展。
(二)金融政策為支持特色小鎮信貸投入提供保障。
2018年,市財政局聯合市委農工辦、市住建局共同制定了《邳州市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有效整合各部門各項財政資金用于公益性項目建設,撬動商業信貸資金投入。邳州市綜合運用貼息、以獎代補、擔保補貼、風險補償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撬動作用,吸引金融信貸參與特色小鎮鄉村建設。2019年,人民銀行邳州市支行牽頭制定了《金融支持特色小鎮實施方案》,要求金融機構緊密結合特色小鎮產業特點,強化銀政企合作,創新“一鎮一品”金融特色;積極引導各類金融資源向特色小鎮村傾斜。截止2019年末,銀行機構對兩家特色小鎮發放擔保性貸款1.6億元、風險補償性貸款1.85億元,債權融資5億元,支持了特色小鎮基礎設施改造建設、農村田園美化項目建設,使特色小鎮走向“產業繁榮、環境優良、文化先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三)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為支持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服務。
截止2019年末,在特色小鎮除設立銀行網點及保險網點外,部分機構還在每個村設立農村金融綜合服務點,配備POS機、點鈔機、殘損幣兌換儀等金融器具,實現無銀行網點行政村100%覆蓋;開展取款、轉賬、代理繳費、充值等金融業務;為農民在家門口提供便捷高效的支付結算渠道,徹底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滿足了消費者的資金支付需求;同時開展金融政策宣傳、金融產品營銷、客戶經理駐村服務、客戶信息搜集、互聯網金融體驗、創新產品展示等業務。同時,保險服務網點駐進特色小鎮,辦理農業保險業務,開展保險政策、知識、新業務等宣傳。
(四)大力開展金融風險知識傳播活動,提高農民風險防范意識。
在農村地區傳播普及金融知識是金融機構義不容辭的職責,尤其在金融風險高發時期,金融機構更應注重向農村地區普及金融風險知識。在當地人民銀行牽頭組織下,以商業銀行為主體,聯合公安、法院、工商等職能部門,圍繞反假、防范非法集資、防詐騙、維護信用、使用先進支付工具、保險業務等方面開展金融知識傳播,切實增強農村居民維權意識,提高了農民保護自身財產安全的意識和能力,使掌握現代金融知識成為小鎮農民的必備技能。
二、存在的不足
(一)特色小鎮的金融信貸結構供需不匹配。調查反映,近年來,特色小鎮金融信貸結構性需求快速變化,經濟結構調整、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鏈逐步延長成為特色小鎮經濟高質量發展常態,各類新型涉農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性融資需求越來越大,既有短期、小額、分散的臨時資金周轉需求,也有長期、大額、集中的持續性資金投入需求,有的還拓展為覆蓋整個產業鏈和價值鏈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需求,比如一專業戶由單一種植業向“種植+加工+儲藏”多行業融合發展,需要的信貸資金類型相應發生結構性轉變,而銀行機構面對這些信貸資金需求結構的變化,金融機構信貸供給明顯存在單一化、同質化、低效化問題,金融供給結構調整相對滯后,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和契合程度還不夠,呈現出供需結構性矛盾,影響了經濟實體的行業融合進度。同時,目前銀行機構以產權為抵押方式的信貸產品,大大限制了農戶的信貸產品選擇,缺乏使用農村“兩權抵押”的貸款產品。金融供給存在結構性缺口,不能完全滿足特色小鎮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需求。
(二)金融扶持優惠政策執行力度不夠。主要是公共政策措施存在政策預期不確定、程序復雜、部門之間政策缺乏協調、資金投入負擔不斷增大等問題,導致普惠金融政策執行力不足。比如地方財政、人行、社保三部門聯合出臺的創業貸款扶持青年創業政策,由于財政部門在執行該政策時風險補償金不能足額撥付以及社保審核資料與銀行的審核標準不一致,導致40%的創業貸款申請者不能享受政策紅利。其中特色小鎮有5名創業者沒有享受該政策優惠,消弱了該政策的效果。
(三)特色小鎮的基礎設施仍然薄弱。一是銀行金融機構單一。據調查顯示,在邳州特色小鎮中設立網點的銀行有:農村商業銀行、郵儲銀行和農業銀行僅3家金融機構。二是金融保險服務水平較低。在農業保險產品方面,一方面,農業保險的客體大多數是一些農作物,本身抗風險能力就弱,保險公司在農作物保險方面種類和產品匱乏;另一方面,農民的保險意識和知識水平不高。受經營規模和預期收益的限制,相對于農民而言,保險費率較高,不愿意付出當前的保險成本,保險意識較差,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三是金融服務中介機構單一。目前特色小鎮中還沒有抵押登記部門、擔保機構,大大約束了小鎮中的“兩權”抵押貸款的推進業務。
(四)金融風險知識傳教深度和廣度不夠。一是目前金融機構對農戶金融風險知識傳教僅停留在“宣傳”上,比如通過LED屏幕滾動信息、懸掛橫幅、發放宣傳折頁等開展宣傳,存在“走馬燈”式傳播;沒有針對特色小鎮的農戶需求開展金融風險知識上課講解式的“傳教”,導致農戶對金融風險一知半解或根本不了解,防范風險效果有限,深度不夠。二是宣傳內容單一,僅僅根據上級行安排或者遇到某個宣傳主題開展,宣傳內容上缺乏針對性和普遍性,宣傳內容多集中在反假識假、防范非法集資、電信詐騙風險等方面,而使用大額現金風險、賬戶管理風險、個人信用風險等知識傳教不足,傳教廣度不夠。金融風險知識傳教深度和廣度不夠使農民不能有效維護自身的財產、信用安全,容易導致較大損失,甚至致貧,不利于特色小鎮的高質量發展。
三、建議
(一)調整信貸供給結構,增強服務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實效。一是繼續推進構建多層次、廣覆蓋、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機構服務體系,自覺實現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功能互補、產品互補、相互協作。二是銀行機構創新信貸產品種類,開展“訂單式”結構性信貸服務。按照金融支持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要求,根據新興實體經濟發展的不同境況,創新出普惠、有效、特色、簡便的信貸產品,逐步滿足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
(二)加大考核力度,提高優惠政策的執行力。建議在地方政府統籌管理下,加大對相關職能部門的考核力度,確保政策有效落實。二是優化政策實施的流程,讓政策簡明易行。
(三)深化基礎設施金融服務功能,為小鎮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服務。主要對現有的金融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功能、提質增效。一是對銀行的助農服務站點增加征信、反假、代繳代扣、跨行結算、POS機雙向結算等功能,同時深化保險網點的保費繳納、業務宣傳、理賠等業務功能。二是對風險大、交易量少的站點及網點應堅決撤銷,實現“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三是增加金融服務中介組織,豐富農民及實體經濟的融資渠道。
(四)注重金融風險知識傳教效果,提升農民自我保護能力。充分激發涉農銀行機構在農村金融宣傳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綜合運用短視頻、網絡直播、小漫畫、小程序等載體,結合小鎮居民生活實際創作主題突出、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宣傳產品,以農民們聽得懂、記得住、能使用的方式把金融風險知識講活講清講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