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雅君 富海鷹 趙菊梅 郭春 冷彪



摘要:我國目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尤其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有限。以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為對象,探討了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構成要素,分析和總結了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并構建了相應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以期提高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效果。
關鍵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實踐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0)02-0064-08
我國高校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始于2009年,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目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數和比例不斷提高,培養了大批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1]。但是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不斷取得成效和進步的同時,仍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和完善,尤其是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上,由于不少高校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環節和課程設置上與學術型研究生區分度不高、導師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不足、社會對專業學位的認可程度不夠、企業意愿和資源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和限制,造成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效果有限,學生的學業滿意度不高[2-4]。
2013年11月4日,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提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改革“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5]。2017年1月20日,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再次強調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應“依據特定學科背景和職業領域的任職資格要求”,“強化與職業相關的實踐能力培養”[6]。由此可見,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改革中,加強和落實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改革的重點。
為探索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切實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筆者以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為背景,結合在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中的一些經驗對此進行探討,以期為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提供借鑒。
一、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結構分析
教育部發布的相關文件中明確了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培養掌握某一特定專業(或職業)領域相關理論知識、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5]。此目標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的要求,即是根據特定專業領域的特點,以企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有針對性地強化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因此,需要在此目標的指導下,厘清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構成要素和關系,有針對性地在培養過程中進行兼顧。
(一)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實踐能力構成要素
構建實踐能力結構是解讀實踐能力的關鍵,對此,國內外一些學者展開了相關研究,提出了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思路。
西方國家主要利用專業認證制度和行業協會優勢,提出各類專業人員(如工程師)的準入要求,為大學應用型人才專業能力的培養提供標準。雖然各國對工程師專業實踐能力的要求要素不完全一樣,但是通常包括基礎知識與技能、知識應用能力兩個層面的內容,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實踐的基礎[7]。
國內部分學者以不同階段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構建了相應的實踐能力結構,但是總體上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展的相關研究較少,所得到的結論存在一定的離散性。其中,向興華、李晴虹等人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22位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畢業生進行了深入訪談,構建了如表1所示的四維度14因素的實踐能力構成模型[8]。
該模型在廣東順德工業設計研究院得到了應用,并提出了對應的四階段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實用性[9]。為此借鑒該模型,結合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相應的分析和討論。在該模型中,四維度能力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的關系:實踐動機是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一般實踐能力是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專業實踐能力是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情境實踐能力是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如圖1所示)[8]。
上述模型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意義較強,較為清晰地解構了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構成要素,以及各層次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為探討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提供了指導和依據。
(二)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及行業需求分析
學生的就業去向往往能直觀反映行業發展方向和企業需求,當然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去向上也必然存在差異,也會導致各個學校在人才培養中所采取的措施和要求不同。筆者選取土木工程專業排名相對靠前的兩所高校作為對象,以分析這類高校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學生的就業情況。
以文獻[10]所統計的湖南某高校為例,該校為985和211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屬于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含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就業單位類型主要有科研院所、高校、設計院、施工單位、業主單位、投資公司、房產企業、咨詢監理公司、檢測公司等。根據文獻[10]統計數據可知,雖然近年來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生就業方向呈現多元化趨勢,但是設計單位的比重(45%以上)一直遠高于其他單位類型。
第二個調查統計樣本為筆者所在的211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排名在全國較為靠前,碩士生就業的去向與第一個樣本高校類似,設計院居多(近年來每年達到50%以上),業主單位、施工單位、科研單位等也有一定的比重。
通過對以上兩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碩士生就業數據的統計分析可知,該類層次高校的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生(含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近年來主要以去設計單位為主,所以從企業和市場需求來講,這些單位也希望能夠在實踐環節加強對碩士生設計專業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鍛煉,以便進入就業單位后能盡快上手,解決實際問題,減少企業對新員工的培訓成本,盡早創造效益。以上需求主要體現在表1中所示的“專業實踐能力”層面,即要求高校在培養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過程中,不可忽視不同專業方向工程設計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實踐鍛煉。當然從企業的綜合需求考慮,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需求仍然包括“一般實踐能力”“情境實踐能力”所涵蓋的其他要素,以期獲得綜合素質較高、發展潛力較大的新員工。
通過上述對國內土木工程用人單位和市場需求分析可知,在各高校對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環節和內容的設置中,尤其是“專業實踐能力”層面,應注意保持與企業和市場需求之間的銜接,注意學生就業和發展的多元化特點,為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預留一定的空間,比如“情景實踐能力”層面的實踐能力培養可根據學生求職意向自主選擇適宜的實踐單位和實踐活動類型,當然這必然也會加大在學生實踐活動管理、實踐資源建設上的難度。
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
自2009年我國高校開始招收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來,各高校逐步增加了該類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和占比,也取得了豐富的培養經驗,在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措施和途徑方面也逐步趨于完善和多樣化。同時不少高校也意識到,對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應只簡單地停留在表面的實踐活動,或教學環節層面上將其“狹隘化”,而應運用整體性、系統性思維構建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拓寬培養途徑,保證實踐活動,達成培養目標。
(一)課程體系與實踐能力培養相融合
應注意到無論是專業學位研究生還是學術型研究生,理論課程對研究生構建相對系統的知識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中,以必要的理論課程為基礎,再適當設置合理的實踐課程和實踐環節,將
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訓練和提升學生各層次的實踐能力。
以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為例,除了思政、外語、力學、數學等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以外,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設置了理論與實踐并重或以應用為主的專業課程組。此外,還設置了前沿技術專題(主要對應研究生的“實踐動機”)、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入門(主要對應研究生的“一般實踐能力”)、工程計算實踐(主要對應研究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專業實踐(主要對應研究生的“情境實踐能力”)等不同層次的共計6個學分的必修實踐環節,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素進行交叉培養。其中,專業實踐環節要求學生實踐時間不少于一個學期,具體開展形式較為靈活。
(二)科研項目與實踐能力培養相融合
目前國內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更多地體現出了“學徒制”的特點,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擁有較大話語權,多數導師將研究生視為自己的科研助手,希望研究生能進入自己承擔的科研項目,分擔部分科研工作,因此,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依托導師的科研項目開展相應的專業實踐活動較為常見。
建筑和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結合導師的科研項目開展專業實踐的主要形式:一是,進入學校實驗室開展科研實驗;二是,依托導師科研項目到相關的科研單位、工程設計單位、工程施工現場開展不同形式的專業實踐活動。這種模式能較好地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的畢業論文也可以結合科研項目的研究內容展開,但是也可能會受特定科研項目的屬性和人員分工限制,導致學生所接受的實踐鍛煉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目前對學碩和專碩培養區分度并不顯著的情況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活動可能會有所偏離,這就需要導師對此
進行綜合考慮和平衡。
(三)實踐基地與實踐能力培養相融合
各高校與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一定的專業實踐基地或研究生企業工作站,由學校統一組織學生進行專業實踐。實踐基地指定輔導教師,與校內導師共同負責安排相應的專業實踐活動,較好地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目的。
在實際執行中,采用此種方式開展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活動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學校、學院與導師之間的信息溝通不暢,或導師科研項目研究的需要,導師對輸送研究生進入實踐基地開展較長時間的實踐活動意愿不強;單個實踐基地容納能力有限,要滿足規模較大的研究生的實踐需求,需要學校、學院投入大量的時間、財力、人力建設一批實踐基地,管理難度較大;實踐基地所能開展的實踐活動受到企業類型、生產業務范圍的影響很直接,學生所受到的實踐能力培養往往也有一定的局限,與學生的求職方向可能也有偏差;企業輔導教師一般有完成生產任務的壓力,或出于安全考慮,對于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意愿不強烈。但如果以上問題能得到較好的協調和解決,進入企業實踐基地從事一段時間的專業生產活動,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尤其是深層次實踐能力的提高效果顯著,也能較好地兼顧企業的生產需求。
(四)求職實習與實踐能力培養相融合
近年來,由于土建類研究生的規模增長或市場調整原因,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供求關系在逐步發生變化,不少用人單位開始提高招聘門檻,要求求職學生進入單位實習一段時間并通過考核以后才可簽約。學生在此期間所從事的具體生產活動也是對其實踐能力的培養,也可視為一種培養途徑。這樣的實踐活動與學生的個性化求職意愿結合緊密,學生的實踐目的明確,實踐動機比較強烈,對學生的各層次實踐能力尤其是情境實踐能力的鍛煉較大,也可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提煉出畢業論文研究題目,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對企業而言,也有較強的意愿接收一定數量的學生進入單位開展實習活動,提前開展新員工培訓。
同時,此種實踐活動在操作中也可能存在如下問題:學生實踐活動主要由學生求職單位和實習崗位確定,學校及校內導師對學生實踐活動的指導或干預程度很低;學生實習的時間長度不固定,短則一個月,長則可能半年,受實習單位的影響較大;部分實習崗位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
(五)團隊學習與實踐能力培養相融合
研究生學習階段,學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導師及所帶的研究生團隊中度過,因此團隊活動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深遠。根據筆者的經驗,在團隊內部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任務,安排定期的研討和匯報,開展現場實踐活動,以及組織學生參加學術會議和講座等,形成一個結構相對緊密、貫穿研究生整個學習階段的實踐共同體,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此外,班級團體活動同樣對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部分實踐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以導師的言傳身教及高年級研究生對低年級研究生的“傳幫帶”,促使低年級研究生提高實踐動機,形成基本價值觀、職業道德,培養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在持續的團隊互動中提高溝通、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等能力。但是這種途徑,需要導師綜合考慮學生的課程學習、知識體系、科研項目及學生個性化差異等各方面的因素,科學合理地設計團隊的學習方案,以取得較好的效果。此外,團隊的學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企業需求和市場導向。比如:筆者根據近年來團隊畢業生多就業于設計單位的實際情況,在團隊內部的學習任務中重點要求低年級研究生加強對工程設計理論、數值計算軟件、設計規范的學習,并擬定與實際工程接近的案例供研究生展開練習和討論,有效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進入設計單位后上手很快,獲得了用人單位的認可和歡迎。
三、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圖2 David Kolb的體驗學習圈目前,對于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模式構建,國內高校還未達成共識。比較常見的是集中式實踐,學生在完成一年級的課程學習后轉入專業實踐階段,實踐時間不少于一個學期(半年)。從管理的角度來看,這種方式執行效率較高,但是筆者認為并不符合學生的學習和認知規律,而且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學生的實踐也往往并不按此方式開展。因此,有必要根據專業特征,探討學生的學習和認知理論,并構建適宜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一)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構建理論
根據David Kolb的體驗學習圈理論,人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四階段構成的環形結構,且呈螺旋上升狀態[11]。通過具體體驗(初步體驗)—反思觀察(反思總結)—抽象概括(理論升華)—主動實踐(應用實踐)這樣一個不斷循環和重復的學習過程,實現信息接受、領悟、信息處理與轉換的重復,從而使理論與實踐深度結合,使學習者對問題的認識逐層深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主動性不斷增強。這也是一些發達國家(如法國)對工程師教育的多段式實習模式的構建理念,國內部分高校也在部分專業學位領域嘗試了類似的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以上理念,在構建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時,應將專業實踐環節按照學習階段(比如年級或學期)適當分解,以便配合該階段其他環節的學習,圍繞培養目標形成多次的信息循環和重復,強化實踐效果,不斷提升實踐深度,使學生的實踐能力達到螺旋上升的效果。
(二)“雙輪驅動、全周期、分階段、螺旋式、四維度”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根據圖2所示的體驗學習圈理論,以及筆者指導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一些經驗,提出如圖3所示的“雙輪驅動、全周期、分階段、螺旋式、四維度”的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供讀者探討。
“雙輪驅動”,即兩方面相互協調、持續發力、統籌推進。在圖3所示的培養模式中,主要是指學生在校內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工作與各種實習實踐活動相互協調配合,實現研究生實踐能力的不斷提升?!叭芷凇笔侵秆芯可鷮嵺`能力的培養應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胺蛛A段”是指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和教育心理學相關理念,將學生的實習實踐能力培養分散到不同的學習階段,并按照不同階段學生的知識層次和需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開展實踐活動?!奥菪健笔侵笇嵙晫嵺`活動安排應拆分為幾個階段,覆蓋整個學習周期,并與理論學習和科學研究結合,以實現圖2所示的體驗學習圈的數次循環,加強實踐效果?!八木S度”,是指在研究生的實踐活動安排中,要有意識地覆蓋圖1所示的四個方面的實踐能力,全面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圖3所示的培養模式具有如下特點:
(1)根據研究生的學習階段(按年級和學期)及各階段主要教學環節的特點,將專業實踐活動進行了對應的拆分,覆蓋了研究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以形成專業實踐和其他學習活動互相循環,重復螺旋上升。
(2)考慮了研究生在不同階段對專業知識及技能掌握程度的深度差異,對應的專業實踐內容和深度也在對應逐步提高,以同步實現學生四個維度實踐能力層次的不斷提升。尤其是在研一階段,穿插在課程學習中的實習實踐有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該階段實踐活動通常包括課程體系中安排的實踐環節、學生參與科研項目中的實踐內容、團隊學習中安排的實踐活動。
(3)在對研究生進行教學的全過程中,始終貫穿堅持定期且有計劃的團隊學習(研究生個體求職實習階段除外),保證能始終保持一個相對穩固的實踐共同體,促進團隊整體實踐能力不斷提升。
在以上所涉及的各階段專業實踐中,可以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需要,采取靈活的方式開展。比如,聯系科研項目合作單位(設計院或施工單位)、利用學校與企業聯合建設的研究生實踐基地資源、學校相關實驗室、組織學生參加學術會議和講座、學生自主聯系實習單位等。研一、研二期間的專業實踐,主要圍繞學生理論結合工程實際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展開。研二結束時的專業實踐,則根據學生個人求職意向自主選擇或聯系求職或實習單位,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差異化發展的需要,在實際工作情境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深層次實踐能力。各階段的專業實踐開展時間也較為靈活,可以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和寒暑假,安排不同年級學生開展不同層次的專業實踐活動,以協調學生的課程學習、項目研究、畢業論文與專業實踐之間的時間沖突。
以上培養模式經過筆者5年的運行和調整,已經趨于成熟,在筆者所指導的建筑和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中發揮了較好的作用,研究生能經過較為充分的專業實踐訓練,在畢業后實際工作中受到了用人單位(尤其是設計院)的肯定。
但是這種培養模式在執行中也存在一些局限:由于學生的專業實踐環節被拆解,增大了對實踐單位的資源需求量,實踐組織工作的難度加大;這種模式主要適用于單個團隊小規模研究生的培養,尚能較好地兼顧到學生的學習進度、個體差異的需求,對于大面積研究生(比如一個年級)的專業實踐組織還存在難度。
四、結語
以建筑和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為例,對其實踐能力的構成要素、主要培養途徑、培養模式構建等內容進行了探討。
(1)在國內學者提出的四維度14因素的實踐能力構成模型基礎上,結合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就業去向和市場需求,探討了該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構成要素,其中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應注意與學生的就業去向相結合。
(2)從“大實踐觀”的角度,對實現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包括課程體系、科研項目、實踐基地、求職實習、團隊學習等五個主要措施,提出應在實施過程中根據情況和需要采用多種措施開展實踐能力培養工作。
(3)根據學習圈體驗理論和實際工作經驗,構建了一個“全周期、分階段、螺旋式、四維度”的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通過實際運行,該模式的培養效果良好。
由于國內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尚處于不斷摸索和調整階段,隨著對該類研究生的定位、培養目標的不斷深入認識,文中所提出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也將會在后續的指導工作中不斷完善調整,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吳華杰,楊釙.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及教育模式探究[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38(5):58-63.
[2]衣學磊,蔣承. 研究生學業滿意度的實證分析——基于不同學位類型的比較[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5):42-46.
[3]馬永紅,趙世奎,李曄.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跟蹤研究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4-77.
[4]張東海,陳曦. 研究型大學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狀況調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83-90.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EB/OL]. (2013-11-04)[2018-06-06].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3/201311/xxgk_159870.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 (2017-01-20)[2018-06-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
[7]李晴虹. 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結構的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6.
[8]向興華,李晴虹,劉捷.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結構的質性研究[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37(3):62-68.
[9]林炎志,徐旭雁,李仙,李晴虹.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以廣東順德工業設計研究院模式為例[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38(3):31-36.
[10]周明娟,朱俊樸. 基于灰色預測的高校研究生就業指標評價——以湖南省Z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為例[J]. 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5(1):8-12.
[11]杜艷秋,李莞荷,王頂明.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專家訪談結果的實證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38(2):69-74.
Abstrac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training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China, especially the training effect of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 is often limited.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full-time postgraduates in the field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discusses the components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methods of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 and establishes the corresponding training mode of practical abi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results of the full-time postgraduates in the field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Key words: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field;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責任編輯 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