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波濤 吳海濤 陶嬋娟 駱漢賓 孫峻



摘要: 工程倫理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在“新工科”及“美麗中國”建設等背景下,掀起了工程倫理教育研究的熱潮。基于知識圖譜,借助計量可視化工具,通過文獻共被引和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184篇工程倫理教育相關文獻,指出中國工程倫理教育的理論基礎、研究熱點、發展趨勢,發現國內研究具有“受國家政策影響” “研究內容逐步細化,向實踐轉移”,以及“課程教育體系有待完善,教學方式單一”的特點,并從國家、社會、高校角度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工程倫理教育;工程倫理;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G6420;B8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0)02-0122-08
隨著“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重大戰略的提出,中國工業化水平快速提升,工程自身的系統性和復雜性不斷增加,與外部環境的聯系也越發緊密。以往的研究主要關注工程自身的發展,聚焦于如何恰當運用工程技術來獲得更大的工程效益,卻忽略了工程對外部環境的影響,即工程的社會屬性。隨著工程復雜性的不斷提高和社會影響的不斷增加,工程的社會維度需要更加被重視[1]。工程活動是一個造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造之“物”與自然、社會、公眾關系如何?將帶來什么風險?工程師在其中承擔什么義務和責任?這些均涉及工程倫理問題。工程倫理是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但工程倫理觀并非與生俱來,要提高工程技術人員的倫理意識和能力,就必須開展工程倫理教育。
“美麗中國”建設概念的提出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側面印證了工程倫理教育的必要性。2017年2月,教育部在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提出“新工科”的概念,其主要內涵為: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新工科”的提出,為新時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人才培養提供了新范式。加強工程倫理教育,全面提高工科人才的質量成為工程教育改革的關鍵。2018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關于制訂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將工程倫理納入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必修課程[3],進一步表明加強工程倫理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必要性。
基于知識圖譜,通過文獻共被引分析和關鍵詞共現分析探究工程倫理教育的理論基礎和研究熱點,從而幫助相關研究機構和人員掌握工程倫理教育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為日后工程倫理教育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選取中國知網(CNKI)作為數據庫,以工程倫理教育、倫理教育為主題進行檢索,初步搜索得到文獻403篇(數據截至2018-06-15)。之后,對數據進行人工篩選,除去與中國工程倫理教育關聯度不高的研究文獻,同時將文章類型限制在期刊、博碩士文章和會議文章,得到有效數據184篇。
(二)分析方法
知識圖譜,又稱科學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起源于美國,于2005年引入中國,作為科學計量學的新方法在中國得到了充分發展[4]。以科學文獻為研究對象,通過可視化的信息知識圖形,識別知識單元或群體之間的合作關系、演化脈絡等,能及時發現復雜知識交叉中蘊含的新知識[5]。
文獻共被引和關鍵詞共現圖譜的發展,極大推動了科學計量學的發展[6]。文獻共被引網絡,通過分析文獻互引關系,識別特定研究主題的知識脈絡,清晰地反映科學研究知識的衍化發展[7]。關鍵詞是論文內容的濃縮,是文章主要研究信息的載體。關鍵詞共現網絡,對文獻中共同出現的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和關聯分析,發現領域內的研究現狀和研究熱點,進而通過關鍵詞衍化網絡揭示領域內的發展動態[8]。
知識圖譜被廣泛應用在綜述性研究中,但是針對中國“工程倫理教育”方面的應用少之又少,因此,借助CNKI計量可視化工具和CiteSpace軟件,從文獻共被引網絡、關鍵詞共現網絡及遷移網絡等角度進一步挖掘文獻信息。
二、“工程倫理教育”研究文獻概況
184篇文獻的發表時間分布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工程倫理教育研究在中國2000年左右開始萌芽, 2007年、2010年左右有所增長,2017年達到高峰,分別對應了1999年西南交通大學肖平教授首次開設工程倫理學課程,2007年CDIO工程教育改革國際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2010年“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制定,2017年提出“新工科”建設理念。由此可知,中國的工程倫理教育研究深受國家政策的影響。
三、文獻共被引分析
當兩篇文獻同時被另一篇文獻引用時,這兩篇文獻便構成了一種共被引關系。文獻共被引分析通過文獻之間的引用關系,識別領域內的經典文獻和理論,進而確定研究起源和重要知識理論基礎[9]。184篇原始文獻及其參考文獻的共被引關系如圖2所示。在圖2中,每一個節點都代表一篇文獻,節點的灰度則對應文獻發表時間。節點的大小與文獻的共被引頻次有正向關系,連線則代表了共被引關系。
由圖2可知,雖然工程倫理教育相關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起步,但其理論知識基礎起源很早,如1961年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1979年發表的《愛因斯坦文集》、1999年米切姆所著的《技術哲學概論》等。早期的工程倫理研究集中于哲學領域,注重理論的詮釋和思辨。而工程倫理作為一個實踐性倫理學科,需要從“實踐”中來,應用到“實踐”中去,
“只有哲學家參與的工程倫理研究與其作為交叉學科的學科特質是背道而馳的。”[10]
其發展迫切需要一線技術人員的加入。由哲學領域專家Martin和工程師Schinzinger合作所著的《工程倫理學》(Ethics in Engineering)(李世新譯,2010版) 取得了相當高的被引量,這個結果進一步印證了此觀點。
文獻的引用量越高,說明該文獻代表某一領域基礎理論的可能性越大。由此可梳理出中國工程倫理教育研究領域的理論發展過程和知識脈絡。
1998年西南交通大學肖平教授申請了“工程倫理研究”課題,并于1999年開設工程倫理學課程,標志著中國“工程倫理”研究的落地生根,以及工程倫理教育的開始。之后,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工程倫理越來越引起學者的重視。2002年,李伯聰所著的《工程哲學引論》[11]拓展了波普爾的三個世界概論,加入了人類實踐(工程)產物的世界,形成“四個世界理論”,介紹了工程哲學的范疇,并指出科學哲學應向工程哲學轉變,從哲學基礎上促進了工程倫理的研究。在持續推進工程倫理理論學習和“本土化”氛圍下,工程倫理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2004年,曹南燕[12]
指出中國大多數工科學生,即未來作為工程活動主體的工程師,對工程中存在的倫理問題欠缺思考或懶于思考。
2007年左右,中國改革開放已有20多年,經濟能力不斷提升,工程技術飛速發展。一方面,技術賦予人們更加強大的工具來改造客觀世界,另一方面,強大的技術可能導致更具破壞性的后果,這便對技術人員的倫理要求更進一步[13]。2008年,何放勛[14]指出倫理責任教育的理論基礎為教育哲學、技術哲學、工程哲學。
2010年6月,教育部制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再次引起了工程倫理教育的探討。段新明[15]
認為倫理教育應避免過度推崇個人道德而導致“責任真空和漏洞”。2011年,趙云紅和趙建新[16]提出工程倫理教育的總體框架和課程模塊(理論課、實踐課、拓展課)。2012年,陳大柔等[17]指出工程倫理教育應向工程倫理的實踐轉向。2015年,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工程院院士朱高峰[18]
立足于工程,剖析了工程與外界之間的交互關系,提出建立相應學科、行業組織并形成集體自律,研發過程加入倫理分析等。
隨著2017年 “新工科”“美麗中國”等概念的提出,工程倫理教育研究掀起新高潮。從上述分析可知,工程倫理教育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最初,研究主體都是哲學出身,隨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工程專家加入其中,對中國工程倫理教育發展具有正面意義。研究內容從論證理工科學生進行工程倫理教育的必要性逐漸過渡到如何更好地在理工科學生中開展工程倫理教育。研究內容逐步細化且逐步向實踐應用轉移,顯示工程倫理教育的體系越發成熟。
四、關鍵詞共現分析
通過CNKI計量可視化分析,得到184篇工程倫理教育相關論文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圖,如圖3所示,篩選出頻次≥10的關鍵詞,如表1所示。以此來反映目前中國“工程倫理教育”研究的熱點和主要內容。
從表1和圖3中可以看出, “工程倫理教育”的研究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類,即教育改革、人才培養、工程技術與倫理。其中,教育改革類包括的關鍵詞有工程教育、教育內容、高等工程教育、道德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和工程教育改革等。根據關鍵詞共現分析法[19-20],這類關鍵詞的詞頻占比最高,是工程倫理教育研究的焦點,代表目前主要的關注點。當前中國正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這對工程領域從業人員尤其是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為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是工程倫理教育的“主戰場”。而目前,中國高校教育中對人文學科仍缺少關注,工程倫理教育作為教育科類,在高校中也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相比于日益增大的工程規模和工科人才需求,中國的工程倫理教育相對滯后[21]。楊少龍[22]將工程倫理教育滯后的原因歸結于大學生自身的價值取向和高等院校教學課程設置不當。可見,作為工程倫理教育發展的重要前提,當代高校開展教育改革、完善課程配置和教學模式刻不容緩。
人才培養類的關鍵詞包括人才培養、工科大學生、工程人才、理工科大學生等。人才培養是工程倫理教育的目的,除基本的專業知識教育和專業認證外,更強調職業道德素質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倫理道德教育。目前中國高校主要強調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將工程倫理教育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而實際上,即便其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由于對工程所帶來的社會影響、潛在風險缺乏概念,對工程活動中的倫理問題缺乏了解,也難以培養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21]。新工科建設的提出為中國新經濟時代下的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陳慧[23]指出,在新工科背景下,應注重培養了解國際技術前沿,具有創新能力的工程科技型人才。費翔[24]指出,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高校的工科人才培養應積極對接產業需求、注重學科交叉、強調協同育人,從而使人才培養和實際需求更加契合。
工程技術與倫理類包括倫理規范、倫理責任、技術活動、工程技術、技術倫理、倫理意識等關鍵詞,代表了工程倫理教育的主要內容。工程倫理教育是多學科交叉的,涉及工程技術、哲學、管理、經濟等多方面的知識,但目前的工程倫理教育課程設置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于建軍[25]指出,工程倫理教育以課堂教育為主,教學形式單一,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倫理決策能力,導致教育與實踐脫節。因此,工程倫理教育離不開跨學科協作[26]。羅欣[27]認為,構建跨學科協作的教育平臺是當今工程倫理教育的發展方向,也符合“新工科”教育理念中“融合科技基礎和創新能力、與時俱進的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
此外,考慮時間因素而得到的關鍵詞衍化圖揭示了中國工程倫理教育研究熱點的變化。如圖4所示,中國工程倫理教育發展受工業發展的影響,顯著分為三個階段。1)起步階段(2010年以前),研究熱點以職業倫理教育、工程師責任為主。此階段,國家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對工程倫理的定位較為模糊,工程倫理教育以培養高職技術人員的崗位責任意識為主。2)探索階段(2011—2016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一系列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工程事故、毒氣泄漏、工業污染、橋梁倒塌等新聞屢見不鮮,造成了巨大的負面效應,引起人們對工程倫理的關注。此階段的研究熱點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旨在探討工程倫理的基本內涵,如倫理意識、倫理維度、倫理責任等;另一類旨在探討人才培養,卓越工程、專業倫理教育、高職高校等關鍵詞頻繁出現。此階段對工程倫理教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分散,但尚未形成系統性的理論,圖4中關鍵詞的數量分布也印證了這一點。3)成熟階段(2017年之后)。關鍵詞“工程倫理學”開始頻繁在研究類文獻中出現,在經過十年的摸索之后,工程倫理教育終于從工程教育或哲學的附屬中分離出來,取得了獨立的學科地位,中國的工程倫理教育開始向建制化、系統化邁進。
五、思考與建議
中國工程倫理教育發展迅速,但目前也存在諸如本土化理論少、跨學科教學平臺匱乏、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從國家、社會、高校角度出發,提出以下建議。
(一)國家層面:發揮頂層設計作用,積極引導
從文獻年代分布可知,工程倫理教育研究深受國家政策的影響。無論是“新工科”的提出,還是工程倫理被納入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必修課程,都體現了國家推動工程倫理教育的決心。應對工程倫理教育的目標、內容作長遠規劃,繼續引領研究的發展:1)完善相關法律體系,確保倫理底線不被觸碰;2)促進工程倫理教學學科化,結合中國特色,形成“本土化”的學科框架;3)建立相應的評估機制作為高校教育評估和認證的依據,進一步引領工程倫理教育的實施。
(二)社會層面:建立工程行業組織,推動產學研鏈的形成
(1)注重工程共同體倫理,建立相應的行業組織,完善行業規范,如技術規范、倫理規范等。一方面,工程師群體比其他群體更了解工程實踐中的倫理沖突,依據這些問題制定的行業規范將更具針對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行業組織可發揮雙重保障的作用。在行業組織內,對好的行為進行表揚,對違反倫理規范的行為予以批評。通過集體共同感給予工程倫理決策的第二重保證。
(2)加強產學研狀態鏈的開發。對工程倫理教育的推動不能只依靠政策,教學也不能僅依靠理論,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從業人員切實感受到重視工程倫理帶來的效益,以產業需求驅動研發和學習,而學習和研發更進一步推動產業的發展和完善。只有學生切實感受到社會對工程倫理的重視,體會到未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倫理問題,才能提高對倫理問題的重視度和處理能力。
(三)高校層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課程體系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力量薄弱是制約工程倫理教育的重要因素。工程倫理涉及管理、哲學、工程、教育等多學科知識,其對教學者跨學科的能力和知識有較高要求。數量足、水平高、擁有跨學科教學能力的專家,是實現工程倫理教育持續發展的根本。
(2)創新教學方法。工程倫理教育應與時俱進,在注重理論教育的基礎之上,采納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等多種方式來加強引導和教育。案例教學法以案例情景為中心,先介紹倫理規則,再與同類的典型案例作比較,論證較為正確的選擇,但是,案例分析法在中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中國大多數案例教學使用的是哈里斯《工程倫理:概念與案例》中收集的70多個案例,本土化的案例較少。例如,2017年的哈爾濱“3·12”皂角罐爆炸事件、江西豐臺發電廠“11·24”冷卻塔施工平臺倒塌事故等在文獻中較少提及。另一方面,案例教學法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案例信息難以全方位復刻,也忽略了許多個人以外的倫理維度,造成設想和現實中決策的差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可嘗試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引導學生體驗倫理決策失當造成的事故危害,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切身感受。
(3)完善工程倫理教學的培養體系。工程倫理課程如何
設計,需要教授哪些基本內容,每個課程多少學時較為合適,選取什么教學方式都是目前工程倫理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六、 結語
文章基于知識圖譜,通過知識可視化的方式論述了中國工程倫理教育現狀,利用文獻共被引網絡分析了工程倫理教育的理論基礎,利用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了其研究熱點及衍化過程。在此基礎上,歸納了中國工程倫理教育發展的幾大特點:1)工程倫理教育受國家政策影響較大;2)研究內容逐步細化,向實踐轉移;3)課程教育模塊不完善,教學方式尚未專業化。
針對上述現狀,從國家、社會、高校3個層面提出推動工程倫理教育發展的建議,以期幫助相關領域的學者快速掌握工程倫理教育現狀,進一步推動工程倫理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丁烈云.工程管理:關注工程的社會維度[J].建筑經濟, 2009(5):8-10.
[2]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學位辦〔2018〕14號. 關于轉發《關于制訂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及說明的通知[EB/OL].(2018-05-11)[2019-01-20]. http://www.moe.gov.cn/s78/A22/A22_gggs/A22_sjhj/201805/t20180511_335692.html.
[4]陳悅,劉則淵,陳勁,等.科學知識圖譜的發展歷程[J]. 科學學研究, 2008, 26(3):449-460.
[5]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 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 2015, 33(2):242-253.
[6]辛宇.基于知識圖譜的我國創業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14(2):150-156.
[7]張美平.科學引文網絡分析及其應用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5.
[8]郭樹行,談斯奇.關鍵詞共現研究趨勢分析[J].科技資訊, 2011 (32):204-205.
[9]雷二慶. h指數知識圖譜分析[J].科研管理, 2010(12):20-23.
[10]王永偉,徐飛.當代中國工程倫理研究的態勢分析──以CSSCI和CNKI數據庫中的工程倫理研究期刊論文樣本為例[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2(5):45-50.
[11]李伯聰.工程哲學引論[M].鄭州:大象出版社, 2002.
[12]曹南燕.對中國高校工程倫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5):37-39.
[13]李人憲,劉麗娜.加強工程倫理教育勢在必行[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 2007, 9(3):115-118.
[14]何放勛.工程師倫理責任教育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08.
[15]段新明.工程倫理教育的三個價值向度[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0(3):71-75.
[16]趙云紅,趙建新.論高校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倫理向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2):22-26.
[17]陳大柔,郭慧云,叢杭青.工程倫理教育的實踐轉向[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2(8):32-37.
[18]朱高峰.對工程倫理的幾點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4):1-4.
[19]郭樹行,談斯奇.關鍵詞共現研究趨勢分析[J].科技資訊, 2011(32):204-205.
[20]Whittaker, J. Creativety and conformity in science: Title, keywords and co-word analysis[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89,19(3):473-496.
[21]王前.在理工科大學開展工程倫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1(10):110-111.
[22]楊少龍,徐生雄,樊勇.近15年來國內工程倫理教育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17(1):46-50.
[23]陳慧,陳敏.關于綜合性大學培養新工科人才的思考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2):19-23.
[24]費翔.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培養芻論[J]. 教育評論, 2017(12):17-22.
[25]于建軍,賀媛媛,李長玲.工程倫理教育的困境與展望——基于國際工程倫理教育的啟示[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2 (14):187-188.
[26]陳愛華.工程倫理教育的內容與方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27(10):111-112.
[27]羅欣,范春萍.中外工程倫理教育研究述評——基于CNKI和WOS數據庫文獻的共詞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 2018 (2):169-179.
Abstract: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The research on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gets more atten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Based on the knowledge graph, with the support of metrological visualization tool, this article analyzes 184 research articles collected in CNKI. Through documents co-citation network and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hot top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is domain and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domestic research. It has three features “seriously affected by policies” “gradually refined research content” and “imperfect curriculum education system and education method”.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 to facilitate the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in term of country society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engineering ethics; knowledge graph
(責任編輯 周 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