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曉暢

好像大部分學生怕寫作文。但在我看來,只要你識字,會寫字,有一點文學基礎,就能“我手寫我心”,用或長或短的篇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1
小時候,媽媽都給我布置寫日記的任務,她說題材不限,內容不限,長短也不限,你就把它當作洗臉刷牙那樣的習慣,堅持下來就可以了。
可是才一點點大的孩子哪有耐心寫字呢?對著空白的本子回想這一天,一下什么也想不起來了。每天都如此稀松平常,沒什么可記。于是,剛寫日記的我每天只好無聊地寫一寫今天早上吃了什么,中午吃了什么,晚上又吃了什么。我故意把字寫得很大,占的行數多,看上去寫了不少,然后把筆一撂就去玩了。
媽媽問我每天的日記都寫了嗎,我嘴上說每天都寫了,心里卻發虛。誰料媽媽只草草掃了幾眼便合上本子,交還給我說:“堅持下來就好。”
我沒想到她的態度是這樣爽朗,爽朗得令我先前對寫日記的排斥瞬間消散了。
媽媽教我不要一股腦兒地把一天全寫下來,只挑一件印象最深刻、最有話說的事開展下去,它是怎么發生的,又怎么發展的,結局怎么樣,你是參與者還是旁觀者,你是怎么看待的,如此等等。
媽媽是那樣好聲好色、好言好語地勸導我,我心里受到了鼓舞,更加振奮起來了,決心把寫日記這件事堅持下來,并且要做好。
我常把“今天是精彩/快樂/平常……的一天”作為日記的開頭,我到現在都是這個習慣,總會為度過的一天選一個形容詞,這樣能使我抓住一天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我對這些事先有了強烈的感情,然后就能從容不迫地開始回憶、記敘。
一開始我沒有獨立看法,敘事寡淡,大約是年紀小書讀得太少的緣故。但因為有了記錄,我在事情過后的幾天里還時常會想起來,腦子里想著,嘴里也無意地蹦出一些字句。媽媽聽到了就會極有興致地詢問我,我便高高興興地一股腦兒都講與她聽,于是日記里開始出現“媽媽說”開頭的句式,后來逐漸有了“我覺得”。
2
與寫作訓練分不開的是口語訓練和閱讀訓練。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媽媽會給我講成語故事,然后讓我組織語言敘述出來,于是我學會了記關鍵詞和聯想。
閱讀訓練,與其說是訓練,不如說是閱讀自由,媽媽只起了引導作用。
第一個引導是媽媽自己經常讀書。家里不只書房有整整兩大柜書,我們家的書隨處可見,電視機旁是書柜,餐桌旁的小桌子上也有書,媽媽煮紅燒肉的空隙就隨手拿起來看。媽媽的閱讀速度當然不及我,因為她還要忙工作、家務,但她卻用實際行動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讀書應該是細水長流的。
第二個引導是讀什么書。媽媽只在第一次帶我去圖書館時,有意識地把我帶到童書架那里,由一本引出另一本,一個作家引出另一個作家。媽媽不給我看優秀作文選之類的書,她說我有那么多的好老師,蕭紅、葉圣陶、余華、曹文軒……他們才是真正的寫作,寫出來的是一等一的“優秀作文”。廣泛而自由的閱讀培養了我的興趣,提高了我的品位,增強了我的理解能力。
3
在媽媽的引導下,我一頭扎進書海,讀著寫著,寫著讀著。
寫作是聯想和思考的過程,尤其是當你思路滯澀時,不要停下筆,去閱讀,讀著讀著,就會有意外的收獲。你會驚訝于看似平常的句子竟然如此有味,發現自己變成一個很敏銳的人。
閱讀和寫作會讓你變成一個有趣的人。
你看那些作家都是非常有趣的人。我最近在讀村上春樹,他真是太可愛了——
他描寫女孩子的眼睛,說那是“破曉時分被鳥的啼叫嚇得直打哆嗦的月”;他寫他的貧窮是“呈奶酪蛋糕形狀”的,因為他住在一個三角地帶,兩側有兩條鐵路通過,就像用刀把一個圓形的乳酪蛋糕均勻地切成十二份,每一份尖角都是三十度。這樣的房子是少有人愿意居住的,但是他經濟拮據,租下來苦中作樂。
他的小說《挪威的森林》里,女生綠子問男生渡邊君喜歡她到什么程度,渡邊君說:“像喜歡春天的熊一樣……春天的原野里,你一個人正走著,對面走來一只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么對你說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玩好嗎?’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天。我就這么喜歡你!”
真是太妙了。
4
王開東老師日更一文,令我望塵莫及。一位全國名校長,百忙之中靜下心來讀書寫作,做到日日更,令人敬服。他每天都是六點之前發文,我高三一個習慣就是,六點二十準時看他的文章,然后在上學的路上做一些思考,我非常佩服他。
我做不到日更一文,才思不夠,仍需努力。一篇文章我要反復修改,哪怕一個星期更新一篇,也要修改到令自己滿意。
心有所感,什么都可以寫。我每節課會帶著一個小本子,以便有靈光乍現的時刻,可以隨時記錄下來。
我希望我能堅持寫作。就像村上春樹筆下喜歡春天的熊一樣,就那樣咕嚕咕嚕一直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