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琳 編
2019年國慶閱兵時,放飛了7萬只和平鴿,場面相當壯觀。那么,你知道它們究竟是怎么找回家的嗎?
鴿子是人類最早馴化的鳥類之一。飛鴿傳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我國隋唐時期,信鴿也被廣泛應用于遠距離的軍事通信和日常通信中。
講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逸聞遺事的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中曾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之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不過,鴿子并不知道自己在送信,它們只是想回家而已。
根據鴿子認巢的特性,飛鴿傳書只有單向通信和雙向通信兩種方式。單向通信,就是把鴿子隨身帶著,需要傳遞信息時放飛,當小鴿子開開心心回到家時,信息也就傳到了。
這種通信方式在打仗時最常見,因為不用考慮放飛地點——在任意位置放飛,消息都能傳遞到指定地點。

由于小鴿子只認得自己家,放飛一只就少一只,所以古代行軍打仗時,除了帶上武器和糧草,也會帶上許多鴿子。而且,如果想聯絡幾個不同的人,就要分別帶上幾只他們家的鴿子才行。
雙向通信,則是訓練鴿子在A地做巢休息,在B地進食,這樣鴿子就認識了兩個地方。當它想吃食時,就順帶把A地的信帶到B地;當它吃飽想休息時,就順帶把B地的信帶到A地。前面提到的張九齡,使用的就是這種通信方式。
曾經有一只勇敢的信鴿,從法國阿拉斯起飛,歷時24天,飛行了11500公里,最終成功回到了位于越南胡志明市的巢穴中。這么遠的距離,換作人,如果沒有指示地走,遲早會迷路。
許多動物通常是根據地球磁場來辨別方向,但信鴿的導航方式可沒這么簡單。
首先,鴿子的視力很好,當它們在天空盤旋時,可以看清每一座建筑,從中辨別出自己家的方向。因為擁有強大的視力,鴿子還被訓練來完成診斷腫瘤切片、尋找海上遇難者等任務。
其次,仔細觀察鴿子的鼻子,可以看到一個白色的突起——鼻瘤,它里面有一種可以感受地球磁場的物質,鴿子可以根據身體里的這塊“指南針”找到家。
美國有兩名科學家,曾在鴿子的頭上放置了一個擾亂磁場的裝置,果真,鴿子就迷路了。
20世紀初,想要從高空拍攝一張照片很不容易,鴿載相機在航拍的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發明鴿載相機的是一位名叫尤里烏斯·諾伊布龍納的藥劑師,當時他經常使用鴿子郵務寄送藥品,鴿子可以負擔的上限為75克。
作為攝影愛好者的他,有一天突發奇想,打算用鴿子來進行航拍,他找到一種微型相機,把它改造成利用氣壓按動快門的連拍相機。經過反復調試,這種鴿載相機成功拿到了專利,并在“一戰”時投入到軍事行動中,用于空中偵察。但由于航空技術的快速成熟,鴿載相機很快就被取代了。
到了“二戰”期間,雖然無線電技術已經普及,但信鴿仍是戰時通信的重要保障。據統計,英國在“二戰”期間,總共飼養了約25萬只信鴿,還有32只信鴿獲得了英國軍方專門為戰時表現杰出的動物設立的迪金勛章。
其中最特別的,是一只名叫喬伊的美軍專用信鴿。它在無線電通信不暢的情況下,在20分鐘內飛行了大約32公里,成功在轟炸機起飛前,將撤退通知準確送達,挽救了大約100O人的生命,也因此作為一只外國鴿,獲得了迪金勛章。
如今,信鴿依然是通信的保障之一,在特定條件下,飛鴿傳書比網絡傳輸還快。隨著世界首個TB級SD卡的誕生,以一只信鴿可以攜帶300個SD卡,以及鴿子飛行的最快速度計算,假設要將數據從舊金山傳輸到紐約,鴿子將實現每小時12TB(28Gbps)的傳輸速率,而美國最快的傳輸速度為127M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