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第三中學 沈艷華
2020年初,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的來襲,讓我們充分認識到消毒的重要性。事實上,大部分病毒均可被含氯的消毒劑、75%乙醇、過氧乙酸等有效滅活,因此,無論是生病還是健康的人群,環境消毒都具有積極的預防作用。
如果把所有消毒劑混合,消毒能力會加強嗎?答案是否定的,濫用消毒劑甚至還會導致中毒事件、火災事件的發生!下面,就來認識一下生活中常見的消毒原理。
能夠使蛋白質變性的條件都可以消毒殺菌。例如:高溫蒸煮、紫外光照射、強酸、強堿、某些有機物(乙醇、甲醛、苯酚、乙酸等)都能夠使蛋白質發生變性,從而消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的消毒用品有如下幾種:
以次氯酸鹽為有效成
分的消毒劑品種較多,例如:漂白粉(有效成分為次氯酸鈣)、漂白水、84消毒液、白色漂漬液(有效成分為次氯酸鈉)等。次氯酸鹽具有強氧化性,其水溶液在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反應后,可以生成氧化性更強的次氯酸:
ClO-+CO2+H2O=HCO3-+HClO
因此,將消毒液配好溶液后放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漂白、消毒效果會更佳。
但也正因為次氯酸鹽具有強氧化性,因此使用時一定要避開與其他還原性消毒劑混合。例如:
84消毒液(含NaClO)與潔廁靈(含鹽酸)混合會產生有毒氯氣,因此,二者使用時一定不能混合:NaClO+2HCl=NaCl+Cl2↑+H2O

84消毒液與酒精、福爾馬林(含甲醛30%~40%的水溶液)等有機消毒劑也不要混合使用,這些有機物中碳元素的化合價都較低,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容易生成其他未知物質,例如酒精(CH3CH2OH)被氧化為乙醛(CH3CHO)等。
在使用含氯消毒劑之后,應該再用清水擦洗,以免反應后生成的鹽分腐蝕物品。
消毒酒精指75%的酒精,通常用于醫用消毒、環境消毒。
酒精消毒的原理是使細菌體內的蛋白質變性而凝固,從而導致細菌的死亡。酒精溶液不是濃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因為過高濃度的酒精會在細菌表面形成保護膜,這就像一把大傘擋住了酒精的入侵,讓殘留的細菌在大傘下自由生活;當然,酒精濃度過低也不行:酒精濃度不高雖然可以侵入細菌體內,但不能將細菌體內的蛋白質凝固,也就不能殺菌。實驗表明,最好的消毒濃度是酒精的體積分數為75%。
在使用消毒酒精時,應注意少量使用或加強通風透氣,避免有限空間彌漫過多的酒精蒸氣,否則遇到明火容易造成酒精蒸氣的燃燒。
這樣說來,使用白酒、啤酒消毒,自然既浪費了材料,效果還差,并不可取。
過氧乙酸、過氧化氫也屬于強氧化性消毒劑,只是氧化性沒有含氯消毒劑那么強。因此,我們常用雙氧水(過氧化氫水溶液)清洗傷口、用過氧乙酸消毒場地、環境、醫療用品、生活器皿等耐腐蝕的物品。
過氧乙酸由冰醋酸、硫酸、過氧化氫制取,本身不太穩定,容易又分解為乙酸和過氧化氫,而過氧化氫也不穩定,容易分解為O2和水,因此,過氧乙酸貯存時需要放于通風陰涼處,最好開瓶后盡快使用。

高錳酸鉀俗稱PP粉。高錳酸鉀為黑紫色晶體,具有強氧化性,在酸性環境中氧化性更強,但由于大多數有機物具有還原性,與高錳酸鉀會反應,因此高錳酸鉀作用表淺而不持久,通常用于器皿表面和水果的消毒殺菌。此外,高錳酸鉀具有收斂作用,稀溶液常用于清洗潰瘍及膿腫。
加熱、紫外光照射也是咱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方式。如果對付新冠病毒,加熱溫度至少需要在56度以上;時間不宜太短,至少需要30min。當然,有時候我們也采用低溫消毒,例如:由于牛奶中細菌的致死點在68℃以下,因此針對牛奶進行的“巴氏殺菌”,就是將牛奶加熱至68~70℃,保持此溫度30min后急速冷卻到4~5℃,以促使細菌體內的蛋白質因加熱變性而死亡,同時保證牛奶盡量不變質。
綜上所述,每一種消毒劑對應不同的消毒對象時,都有不同的濃度要求,甚至酸堿性、作用時間等要求,在使用前應認真閱讀使用說明書,不清楚物質性質的情況下不要擅自混合,使用時最好開窗透氣,使用后注意在密封、陰涼處保存。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性的口罩不能用酒精浸泡消毒,這會溶解一次性口罩中薄薄的熔噴布,導致阻水層破損失效,最好也不要用力搓洗,一次性口罩只要漏水就不能再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