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河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河南 鄭州 451191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有很多,但大多是以假小葉形成、再生結節以及肝彌漫性纖維化等為特征,肝硬化屬于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臨床表現通常是以肝功能受損以及門脈高壓為主,同時還會存在多器官、多系統受累的情況。該病癥在臨床上依據病程的發展程度可以分為失代償期和代償期兩類,乙型肝炎(hepatitis B,HB)是我國目前引起肝硬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對于該病癥而言,目前臨床上特別是在該病癥的代償期,主要是采取抗病毒的方法進行治療,雖然抗病毒藥物能夠起到快速抑制的效果,但此種方法并不能抑制肝硬化發展進程以及患者脾臟的增大[1]。本次主要針對乙肝肝硬化(hepatitis B liver cirrhosis,HBC)代償期肝郁脾虛夾瘀證患者采取中醫通絡消癥湯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抽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接收治療的90例對象并實施詳細分組研究,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納入本次研究的90例對象均勻選自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接收治療的乙肝肝硬化代償期肝郁脾虛夾瘀證患者中,以數字隨機法將其分作兩組,各組45例。甲組包括25例男性與20例女性;年齡處在20~60歲之間,平均是(38.65±3.92)歲;乙組包括23例男性與22例女性;年齡處在21~61歲之間,平均是(36.78±3.89)歲。兩組乙肝肝硬化代償期肝郁脾虛夾瘀證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性別、年齡)沒有顯著的差異,可以實施進一步對比,P>0.05。
排除標準:不愿意參與的患者、過敏體質、哺乳期或者妊娠期的患者、伴有腎、肺、造血系統以及心血管等原發疾病的患者、精神病患者、排除其他原因或者是藥物不應而引起的肝硬化的患者。納入標準: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的患者、年齡在18~65歲之間的患者、符合西醫肝硬化代償期診斷標準的患者、符合中醫當中肝郁脾虛夾瘀證辯證標準的患者。
1.2 選擇病例西醫診斷標準:①HBV-DNA大于等于103copies/mL,血清HBeAg(-),HBsAg(+),ALT反復或者持續異常,且慢性乙肝在病程上大于半年。HBV-DNA大于等于104copies/mL;血清HBeAg(+)、HBsAg(+),ALT反復或者持續升高。②屬于Child-Pugh的A級,血液學、影像學以及生化學檢查存在門靜脈高壓以及肝功能障礙癥,未出現腹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以及肝性腦病這類較為嚴重的并發癥情況。③進行肝組織病理學的檢查:癥狀表現為肝纖維化結節和彌漫性肝纖維化的形成,以上兩種表現需同時具備方能進行診斷。另外,存在彌漫性纖維增生、肝損壞、假小葉的形成,以及被分割的肝細胞團呈不同程度的增生[2]。
中醫病癥標準:分為主癥和次癥兩類。其中主癥表現有:乏力倦怠、情緒抑郁、脅肋脹痛以及食后出現胃脘脹滿等癥狀。次癥主要表現有:脈弦緩、舌質淡紅、苔薄黃或薄白、乳房有結塊或脹痛、便溏不爽、噯氣以及乏味口淡等癥狀。凡主癥當中具備情緒抑郁、脅肋脹痛中的任意一項,再加上乏力倦怠、食后出現胃脘脹滿中任意一項,再加上兩項次癥,便可以將其定為本證。另外,肝郁脾虛夾瘀證表現有:兩脅刺痛、蜘蛛痣或肝掌、面色晦暗、舌質有瘀斑或暗、肝脾腫大。任意具備其中一項便可以定為本證[3]。
1.3 治療方法對兩組患者均采用10mg阿德福韋酯(或者是0.5mg恩替卡韋)加100mg拉米夫定進行抗病毒治療[4]。口服,每天1次。而后對乙組患者增加通絡消癥湯服用,處方為:丹參、雞血藤、澤蘭、忍冬藤、茯苓各15g,桃仁、白術、牛膝、地龍、柴胡各10g,生黃芪、太子參、白芍各20g,土鱉蟲6g,以水煎服,每天1劑,每天服用兩次,療程為6個月。
1.4 指標觀察及療效判定標準①指標觀察:觀察兩組患者綜合療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及肝功能情況;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門脈寬度和脾臟厚度;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肝纖維化指標。②療效評定:療效綜合評定:治療結束后,患者主要癥狀得以顯著改善;脾臟腫大癥狀得以縮小或穩定,且無壓痛及叩痛感,肝臟體積無變化,肝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以上指標維持到3個月以上,則為顯效。治療結束之后,主癥狀有好轉,脾臟腫大癥狀得以縮小或穩定,且無壓痛及叩痛感,肝臟體積保持不變,肝功能指標的下降幅度大于50%,但是沒有完全恢復正常,則為有效。病情沒有達到有效的標準,甚至出現惡化的情況,則為無效。

表1 兩組患者綜合療效對比[例(%)]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和肝功能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和肝功能情況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門脈寬度、脾臟厚度對比(±s,mm)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門脈寬度、脾臟厚度對比(±s,mm)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對比(±s,ng/mL)
1.5 數據統計處理本研究所獲得所有數據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19.0統計處理,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進行χ2檢驗;用(±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進行檢驗,若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綜合療效經過治療后,乙組患者綜合有效率為93.3%,明顯高于甲組患者的總有效率66.7%,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小板及肝功能情況兩組患者在治療前PLT、ALT、ALB以及AST的值無明顯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類指標比治療前有了明顯的改善(P<0.05);另外,乙組的PLT值顯著優于甲組(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門脈寬度和脾臟厚度治療前:兩組患者門脈寬度以及脾臟厚度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乙組各項指標改善均優于甲組(P<0.05)。甲組治療前和治療后從組內對比上看,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甲組治療后與乙組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乙組各項指標改善情況優于甲組(P<0.05),見表4。
中醫認為[5],乙肝肝硬化代償期歸屬為中醫“積聚”、“脅痛”和“癥瘕”的范疇。其證型分為淤血阻絡、脾腎陽虛、濕熱蘊結、肝氣郁結、肝腎陰虛以及水濕內阻6類。而該病癥的病機屬于正虛血瘀,可分肝腎陰虛、肝郁脾虛以及肝膽濕熱三型,其病因大多是因為濕熱毒瘀虛而引起。在本次研究中,筆者總結各家學說并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將肝硬化代償期證型分為肝郁脾虛和濕熱內蘊兩類,而且在各型當中還存在瘀血阻絡和氣陰虛損等癥狀。慢性乙肝若要進展形成肝硬化,其過程必經肝纖維化,可以說該病癥是一個由輕到重、由淺到深的過程,對于該病癥的阻止,重點是要對肝纖維化加以延緩或阻止。在慢性乙肝階段,首先要經過毒、濕熱等入絡,對肝的經絡形成阻滯,而后發展產生“淤血”,淤血能夠使脈絡瘀滯更加嚴重,從而進一步引發肝硬變。所以說,通絡對于肝硬化的治療非常關鍵。
本次研究中采用的通絡消癥湯,其中的地龍:具有除濕而不傷陰、活血通絡的功效;土鱉蟲:具有消癥逐瘀、入肝經血分的功效,將兩者合并使用具有辛潤通絡的效果。雞血藤:具有通絡和養血的效果,忍冬藤:具有通絡及清熱解毒之功效,將兩種藥物結合具有不傷正氣、通絡、消癥化瘀的功效;柴胡理:功效是疏肝理氣;白芍:具有柔肝養血的效果;太子參和黃芪:具有益氣健脾的效果;丹參:具有分瘀熱、清血、補血及活血化瘀的功效;牛膝:具有通絡活血、益肝腎的功效。澤蘭辛:具有消水腫的功效;桃仁:通絡、潤燥、活血化瘀;茯苓和白術:能夠消除經絡的濕氣,經絡疏通的效果;甘草:為調和使用。將諸藥合用具有益氣活血、清熱利濕、健脾疏肝以及通絡消癥的功效[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于乙肝肝硬化代償期肝郁脾虛夾瘀證的患者,使用通絡消癥湯能夠對其病癥以及肝功能方面進行很好的改善,還能提高血小板,使門脈寬度以及脾臟厚度縮小,使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能夠降低,在臨床治療上乙組療效明顯優于甲組。
綜上所述,針對乙肝肝硬化代償期肝郁脾虛夾瘀證患者實施通絡消癥湯治療,安全有效,能夠達到通絡消癥的效果,臨床值得推廣及應用。